國際交流接軌永續願景 —「全球產業總工會日本分會青年工會幹部參訪團」參訪紀實與展望
呂世弘
在全球勞動環境快速變遷的此刻,工會的角色正重新被定義,為深化亞洲區域青年勞動者的交流與合作,全球產業總工會日本分會特別籌組一支由13位年齡介於25至35歲之間的青年工會幹部所組成,成員所屬產業涵蓋了日本全國電力、橡膠、化工、製造、煉油廠等產業,多為活躍於基層的工會幹部的青年參訪團,實際走訪印尼、越南、臺灣等國,與當地的工會團體進行深度的交流;在臺灣,青年參訪團特別造訪臺灣石油工會與第六分會所在的桃園煉油廠,成員們肩負促進日方青年勞工國際視野與工會革新的使命,對於工安環保、性別平權與青年參與等議題尤為關注,展現出對勞動議題的熱情與深刻思考,從他們準備充分的簡報,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場有備而來、意義深遠的參訪行動,背後更是一場關於「勞動未來想像力」的跨國對話。
在桃園部分的交流活動由第六分會與桃園煉油廠共同籌辦,在細節上展現高度重視與充分準備,從鄭廠長昇源、王副廠長金昌、呂常務理事世弘親自接待到完善的廠區導覽與工會座談安排,無不體現桃園煉油廠與第六分會對跨國交流的積極態度與成熟能量。本次參訪的焦點不僅是制度觀摩,更是工會價值與時代責任的交流,訪問團特別針對性別平權、青年參與、職安文化與輪班健康等議題主動提出問題與分享經驗,他們不僅深入了解制度,更主動提出具體問題與實踐心得,這樣的熱情與行動力,讓我們深受感動與鼓舞,也堅信:新世代的工會工作者,正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重新定義什麼是「工會」,什麼是「改變社會的行動者」,也展現日本工會新世代對社會與勞動議題的高度關注與行動力,而第六分會亦以開放的態度與實際經驗積極回應,透過這場面對面的討論,雙方在多個面向展開深度交流,彼此激盪出許多想像與可能,這是一場超越制度比較的對話,更是一場理念交會與價值重塑的契機,雙方共同描繪了工會於轉型時代中的可能性:工會不僅僅只是談判者,更是制度設計者,唯有工會從前期就投入參與,才能設計出適合員工的制度;這不只是一場參訪,更是一次理念交會與行動呼應,台灣與日本,兩地工會幹部,正以彼此為鏡,共同尋找未來勞權運動的出口與希望。
四個對話主題,四個制度進化的路徑
(一)性別平權:讓女性不只是「出席」,而是「參與」
日方代表分享,隨著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的穩定提升,愈來愈多工會組織已正積極推動「女性保障名額」制度,讓女性勞工在工會組織與集體協商中不再被邊緣化,不僅在決策桌上「有席次」,更能「有聲音」;他們認為,工會不應只是反映現有權力結構的縮影,而要主動創造更公平的制度場域。
第六分會對此深表認同,早在多年前,六分會便推動性別平權機制,從內部章程到幹部培育,都設法保障女性參與,性別參與不該僅止於席次安排,更要在議題設定與制度設計中,納入女性視角,我們持續打造一個讓女性在工會內部能真正「說話」的結構。
交流過程中,雙方更就「女性工安觀察員制度」展開深入討論,嘗試納入不同性別視角於職場風險辨識與文化塑造中,從職安角度出發,擴大女性勞工對職場文化的參與權,讓「安全」不再只是設備標準,更是多元文化的實踐。
(二)青年參與:參與的是未來,而不是活動
面對少子化與非典型就業型態增長的雙重挑戰,日方代表坦言:「青年對工會的距離感,是組織當前最大挑戰之一。」為因應此困境,他們發展出「\move yourself/」口號,結合社群經營、數位行銷、跨世代共學、彈性會務設計與跨界合作,努力打造「青年願意留下」的工會空間。
第六分會則分享:《年輕人不是在幫工會辦活動,而是在「設計未來的工會」》這一觀念。2050年淨零碳排,那將會是屬於今天20至30歲青年的世界,他們的未來,不只是國家政策可以保障,而是他們自己組織起來才能守護的,他們對於碳中和、公正轉型、AI取代等議題有切身的焦慮與想像,而工會也可以是這些公共議題的參與平台,我們將青年納入決策流程,讓他們主導Podcast、發起社會倡議、建立對話小組,從被召喚者轉變為參與者,我們相信:如果工會能提供空間、資源與信任,那麼工會就不會只是舊制度的遺產,而會成為下一世代的變革基地。
(三)職業安全衛生:職安勞資共管,從規範到文化的深化
在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日方代表詳述他們實施的「停止、呼叫、等待」三原則制度,並展示了日本工會透過安全衛生委員會、防火防災會議與定期巡邏所建立的完整職安文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災害日曆」與「三個倡議宣言」制度,讓所有勞工都能可視化職安風險,制度化承諾提升職安文化,主動參與預防並實施「安全巡邏制度」等機制。他們強調:「工會不是事故發生後的仲裁者,而是預防文化的倡導者。」
這正與第六分會的實踐相呼應。每週的廠務會議、每個月的擴大安環會議、每季各一次的公司級職安會議、事業部級的職安會議、廠級的職安會議…等等的工安相關例行會議,工會都有代表能在這些會議上發言,要求資方改善,未來也會借鏡日方的「災害日曆」模式,研擬設置「職場安全月曆」,結合事故通報、月主題教育、工安小組回饋、雙語標語設計、加強宣導內部事故與安全提醒,加強風險意識,期望從文化面與實務面同步建立屬於桃廠的工安文化;並積極參與各項風險評估與安全演練設計,確保每一位第一線同仁的知識與直覺都被納入制度之中。
這場交流讓我們深信,工安不只是部門責任,而是工會與勞工文化共同形塑的成果,在煉廠高風險環境下,我們應與公司一同發展多層次防護、雙重程序審查與高敏感作業SOP,並強調每一名工會幹部皆應是「桃廠工安文化」的推動者,而非旁觀者。
(四)輪班照顧:從制度到關懷
輪班,是能源產業的共業,也是一項持續性的挑戰。日方關注輪班勞工在身心健康、津貼制度、職涯發展等面向的保障,第六分會則分享如下經驗與制度設計:
輪班制度調整評估:透過勞資定期協議機制,滾動修正輪班模式與休息時間安排。
健康問卷與專項檢查:針對夜班員工每年實施特別健康檢查與匿名問卷調查,提早介入健康風險。
心理與家庭支持:設置員工關懷輔導資源、強化家庭支持措施,將「工作安排」提升為「人本照顧」。
這些制度不只是表面形式,而是來自基層會員的集體智慧與回饋,我們相信「健康不只是醫療」,而是制度能否預防疲勞、家庭能否有支持、同仁能否有選擇權,這些不只是制度表單,而是一種文化轉變:輪班不只是「勞動」,也是生活的基礎。我們相信,唯有讓人感受到被重視與理解,制度才會被信任、被落實。這些,才是工會存在的理由。
在此次交流活動結束後,第六分會特別撰寫一封日文書信〈親愛なる青年部の仲間たちへ〉,作為對日本青年朋友的回應與分享,我們在信中寫道:
「我們不希望青年只是活動的幫手,而是未來工會的設計者。」
「變化不是威脅,而是我們的任務。未來不該只是等待,而應由我們參與構築。」
「這不只是你們來台參訪,更是我們共同站在歷史節點上,一起問出:下一代的勞動者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而工會,又能成為什麼?」
這封信中,我們談到公正轉型下的青年角色、工會文化如何從上下指揮轉向共學共構以及如何讓工會成為社會行動的平台,我們邀請他們一起設計轉型中的組織制度,一起承擔環境正義與產業重構的社會責任,也一起在工會這個平台上打造公共參與與社會想像的可能,因為未來不會從天而降,它要靠我們自己來鍛造。
這場交流,不只讓我們彼此更理解不同國家的制度與文化,也是一次彼此激勵、相互看見的開始,我們深刻感受到日本青年工會幹部的認真、熱情與前瞻思維,他們主動提問、積極參與、願意傾聽,也勇於挑戰,他們的敏銳、謙遜與熱情,令人驚訝的思維深度與行動力量,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也更加堅定地相信:如果工會能給年輕人空間與資源,讓他們定義工會的語言與形式,那麼,工會就會不斷更新、持續前進,成為能改變社會、連結國際、守護未來的平台。第六分會也將持續在制度創新、國際連結與世代共學中推進工會使命,我們相信,當更多青年願意進來、更多聲音被聽見、更多未來被共同設計,工會就不會只是談薪資的地方,而會成為社會轉型的起點。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交流,也相信這樣的交流將成為亞洲工會新世代串聯行動的起點,願臺灣的工會,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設計未來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