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參加IndustriALL南亞及東南亞區域轉型正義

劉人瑋

  本會代表團(蔡旻玲理事、林鈺軒理事、鄭名惠代表、劉人瑋副祕書長)於4/19-20假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IndustriALL東南亞及南亞區域轉型正義研討會,會中討論氣候變遷、能源產業轉型、AI對勞工的影響等專案議題,共有澳洲、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臺灣等13國共約60位工會代表出席。

  開幕式由IndustriALL馬來西亞議會的Gopal Kishnam先生、總會副秘書長Kan Matsuzaki先生、東南亞區域辦公室主任Ramon Certeza先生以及南亞辦公室主任Ashutosh Bhattacharya先生共同主持。除了開場問候以外,也向各國代表介紹了本次會議的主題以及未來的行動草案。本次會議共會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分別討論四大主題:1. 氣候變遷與公正轉型;2. 能源產業轉型與其勞工的未來;3. 工業4.0的影響;4. 未來的工作以及工會的回應。

  第一場討論由IndustriALL秘書處印度籍的Kalyani Badola女士當引言人,由澳洲礦業及能源產業工會(MEU)的Matthew Howard先生、巴基斯坦全國工會聯合會(NTUF)的Nassir Mansoor先生、印尼化學能源礦業工會(CEMWU)的Vonny Diananto先生以及孟加拉Sommilito服裝工會聯合會(SGSF)的Nazma Akhter女士依序輪流進行報告。與談代表並指出,在印尼,工會在對基層會員進行有效的基層教育後,成功地將公正轉型條款納入了與礦業公司的集體協議中。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工會領導人強調需要解決與工業化相關的排放的結構性原因,並呼籲動員全球南方工會挑戰不充分的政策解決方案並提高公眾意識。本組討論中,筆者覺得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孟加拉的Nazma Akhter女士認為:氣候變遷並非是一種天災,而是一種人禍。因為這都是北半球的先進國家,一直以來為了發展經濟所種下來的惡果。這樣的行為就好像一直丟垃圾讓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承受一樣,但北半球的這些國家現在卻開始因為自己造成的氣候亂象,開始限制南半球國家的發展。這樣的發言,確實發人深省。

  除此之外,《巴黎協定》第6條也是本此會議的主要焦點。其主要規範的是各締約國之間的「碳排放交易機制」,讓各國能透過買賣「碳權」來抵銷碳排,減輕自行減碳的成本壓力,因此第6條又常被稱為「碳市場」。舉例來說,如果先進國家在國內減1噸要花1,000元,到別的地方去減只要500元,聯合國就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各國可以選擇到成本低的地方去減碳,也減少國家、企業的減碳負擔。然而,上述的全球性碳市場因為隸屬在聯合國體系,非會員國的台灣勢必無法參與。如何突破這樣的國際困境,也只能有賴我們的政府部門去想辦法解決了。與談者也強調了大家致力於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矛盾之處,因為儘管全球在《巴黎協定》下承諾減少排放並將每年的升溫限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但中國、印度和印尼的煤炭產量仍在增加,到 2024 年,這三個國家的煤炭產量總計將超過 90 億噸。尤其是對於中國,要限制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場討論由南亞辦公室主任Ashutosh Bhattacharya先生擔任引言人,由印度國家礦業工人聯合會(INMF)的Syed Qaumruz Zama先生、印尼化學能源礦業石油及天然氣工會聯合會(FSP KEP-KSPI)的Bambang Surjono先生、印度國家電力工會聯合會(INEWF)的Sanjay Kumar Singh博士以及菲律賓第二工會聯合會(TF2-KD)的Laudicia Casana女士

  依序輪流進行報告。這組的主題是能源產業轉型與其勞工的未來,與談人指出了幾個問題:在轉型過程中工作和收入的損失、工會被排除在社會對話過程之外、以及組織不穩定工人(非典型)的困難。針對這些問題大家必須達成強而有力的共識,以增加工會密度和建立工會力量,才能對於解決這些問題。此外,確保真正公正的轉型也是至關重要。由於缺乏強大的工會影響力,尤其是在能源和採礦業,雇主和政府經常將工會排除在政策討論之外。在許多情況下,所謂的專家被邀請來取代他們,儘管這些產業的工人才是受轉型政策影響最直接的。所以我們呼籲,工會密度至關重要。工人和工會之間的團結以及對於公正轉型發出強而有力的聲音,政府和雇主都不能忽視工會的這一個聲音。此外,對於鎳礦—電池供應鏈的關鍵,我們仍然缺乏足夠的工會代表。所以我們必須組織鎳礦和再生能源產業的工人,確保在未來的勞資政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說,工會必須要在正式政策框架內外發揮積極作用。例如澳洲的淨零經濟部門、新加坡的公司培訓委員會和菲律賓的礦業三方委員會,它們都是透過制度機制為工會參與提供了途徑。可以提供給我們當作借鏡。

  第三場討論會由東南亞區域辦公室主任Ramon Certeza先生擔任引言人,由菲律賓工會聯盟(ALU)2K7Allan Peligrino先生、印度SEM工會的Kishor Somwanshi先生、印度工會聯合(UU)的Shakti Hiranyagarbha先生以及泰國產業總工會(CILT)的Winai Tintanod先生進行報告,討論議題為工業4.0以及AI對勞工產生的影響。讓筆者覺得比較特殊的是提到一個新的專有名詞「HRDD」,人權盡職調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簡稱 HRDD)是指企業在其營運活動及供應鏈中,透過系統性的方式識別、評估及降低對人權的負面影響。HRDD 是企業履行人權責任的重要工具,有助於企業遵守國際人權法、避免因人權侵害而遭受法律責任,並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目前「人權盡職調查」入法成為各國趨勢,隨著國際社會對企業人權責任的關注日益提高,各國政府開始透過立法要求企業進行人權盡職調查(HRDD)。截至2023年12月,已有多個國家或地區通過了 HRDD 立法,其中包括法國、德國、挪威、荷蘭、英國、瑞士、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歐盟也早在 2022 年發布了《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草案,針對員工 500 人以上、營業額超過 1.5 億歐元的歐洲與跨國企業,要求在營運過程中,遵守盡職調查的原則,避免破壞環境與人權,目前已在 2024 年完成立法。成員國將須立法要求適用企業進行人權盡職調查,以識別、評估和降低其營運活動及供應鏈中對人權的負面影響。人權盡職調查的步驟如下:

1.評估:為衡量人權風險,企業應辨識和評估自身活動或因其商業關係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實際或潛在負面人權影響。

2.應對:為避免和減緩負面人權影響,企業應整合其內部相關職能與程序,並統整影響評估結果,以採取適當行動。

3.追蹤:為查證負面影響是否獲得處理,企業應追蹤其對策是否有效。

4.溝通:尤是受影響之利害關係人或其代表人提出擔憂時,為就其如何處理人權影響負責,企業應為對外傳遞相關資訊做準備(意即編制與公佈人權盡職調查報告)。當企業的營運或其營運之背景存在嚴重人權影響之風險時,企業應正式報告其應對方式。

  與談者也對人工智慧和自動化表示擔憂。菲律賓工會提議在集體談判協議中加入「節省勞動力裝置」條款,以確保在引入新技術時不會失去工人。他們認為,必須利用公正轉型方針來建立工會和進步盟友之間的團結,並振興勞工運動。另外,印度代表指出,印度的一家 IndustriALL 會員工會成功地與一家公司進行談判,重新培訓工人並提高生產力,確保在保留工作崗位的同時減少工作時間。其他印度會員工會將其與以往的工業革命進行比較,強調當今的挑戰需要工會採取統一和戰略性的應對措施。

  最後一場討論由總會副秘書長Kan Matsuzaki先生引言,由菲律賓工人總工會及社會服務聯盟(CLASS)的Annie Adviento女士(曾擔任過IndustriALL的東南亞辦公室主任)、印度鋼鐵金屬及工程師工會聯合會(SMEFI)的Sanjay Vadhavkar先生以及印度自營職業婦女協會(SEWA)的Helly Brahmakshatriya女士擔任報告人。本場次的討論主題為開發中國家工會對於未來轉變的策略,包含促進社會對話以及國際勞工的團結、組織活動以及簽訂團體協約、策略的制定以及執行等。

  本場討論的最後,引言人提出會議的總結:「工會密度是實現公正過渡和保護工人權利的關鍵」。並呼籲全體與會代表對此採取行動,強調塑造工人主導的公正轉型的關鍵策略:

1.提倡可持續的、以工人為中心的產業政策

2.制定並實施公正過渡框架

3.確保工會參與政策和決策

4.加強區域、南北和南南工會合作

5.推動支持政策與投資框架

6.將勞工權益納入貿易協定

7.在再生能源領域發起策略組織活動

8.公正過渡規劃中的性別與青年主流化

  蔡旻玲理事與會感想:這次有幸參與IndustriALL公正轉型會議,瞭解許多國際工會業務及南亞、東南亞國家遇到公正轉型的問題,這次會議跟新加坡友會UWPI互相交流及與IndustriALL的會務們瞭解許多國際工會組織的歷史,瞭解他們協助東南亞國家做了什麼,例如:幫助印尼提高基本薪資、協助各國政府重視國際勞工公約...等,讓我開擴視野,亦瞭解到其實台灣對於國際公約都是非常遵守,我們的勞動環境對於其他國家好很多,這是我們勞工之幸,但我們也應該惜福,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並跟著世界前進。

  鄭名惠代表與會心得:很開心能參與IndustriALL全球工會所舉辦的「工業4.0」(Industry 4.0)座談會,會議中探討了工業4.0面臨的能源轉型及AI發展對就業環境的衝擊,本次會議參加成員多屬東南亞國家,也讓我透過各國主講人瞭解到全球面臨工業4.0所工會和政府間的策略及規劃,並感受到「能源轉型」對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涵義大不同。

  針對AI發展也領會到工會積極促使國家和公司提供勞動者相關技能使其適應市場變化,此番作為讓勞動者成為公司和社會發展的助力,透過主講人的說明讓我認知到全球經濟環境中勞動者著實扮演重要的實踐者腳色,對於未來AI發展透過各層面相互配合所造成雙贏效應也是令人所期待的。

  會議中對我所產生許多新思維,也讓期許自己能於面對工會活動除積極爭取相關福利外更需給予會員相關資源提升會員本身的能力,讓會員具備適應全球就業環境快速變化的能力,人人成為經濟環境發展的助力。

   另外在會後,本會代表團也與當地馬來西亞工會代表請益當地勞動議題,筆者整理如下:

  馬來西亞在2025年面臨多項重大勞動議題,這些議題不僅影響勞動市場的結構,也關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勞動議題。

  首先,「數位轉型與自動化」是馬來西亞勞動市場的一大挑戰。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許多傳統行業面臨自動化的威脅,尤其是在製造業和服務業。這導致部分低技能工作崗位的消失,勞動力需要重新技能培訓以適應新興職位。政府和企業必須合作,提供有效的再培訓計劃,以確保勞動者能夠在數位經濟中找到新的機會。

  其次,「勞動力短缺」也是一個重要議題。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於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不斷上升。然而,當前的教育體系和職業培訓未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導致高技能人才短缺。政府需要加強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再者,「外籍勞工的管理」問題依然重要。馬來西亞依賴大量外籍勞工來支持各行各業,特別是在農業和建築業。然而,外籍勞工的工作條件和權益保障問題引發了社會關注。政府需要加強對外籍勞工的法律保護,確保他們的基本權益不受侵犯,並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促進社會和諧。

  此外,「工資和工作條件」的改善也是勞動市場的重要議題。隨著生活成本的上升,勞工對於工資增長的期望也在提高。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努力,確保工資水平能夠反映生活成本的變化,並改善工作環境,以提高勞工的滿意度和生產力。

  最後,「性別平等和多樣性」在勞動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儘管馬來西亞在性別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女性在職場中的參與率仍然偏低。政府和企業應該推動性別平等政策,鼓勵女性參與勞動市場,並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以支持家庭和職業的平衡。

  總體而言,馬來西亞在2025年的勞動議題涉及數位轉型、勞動力短缺、外籍勞工管理、工資和工作條件改善以及性別平等等多方面。這些議題的解決將對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深遠影響。

※大會一景
※本會代表團針對議題討論之情形
※第一小組進行報告以及討論
※第二組代表報告情形
※第三組報告人針對AI議題進行演講
※第四場與談者的報告情形
※本會代表團與新加坡友會代表團合影留念
※會後團體大合照
  • ※大會一景
  • ※本會代表團針對議題討論之情形
  • ※第一小組進行報告以及討論
  • ※第二組代表報告情形
  • ※第三組報告人針對AI議題進行演講
  • ※第四場與談者的報告情形
  • ※本會代表團與新加坡友會代表團合影留念
  • ※會後團體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