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石油工會2025年赴日本東京參加IndustriALL
國際核能工會網絡會議暨福島核電廠參訪紀實
郭昱祥、劉人瑋
參訪時間:中華民國114年3月24日至114年3月28日
參訪地點:日本東京GRAND NIKKO TOKYO DAIBA會議廳、原子力災害傳承館、福島核電廠
主辦單位:IndustriAll Global Union
參訪人員:莊作霖、郭昱祥、林子揚、譚長馨、吳惠敏、劉人瑋
一、 前言
此次參訪承陳理事長嘉麟指派莊作霖理事、郭昱祥理事、林子揚理事(本會第二分會)、吳惠敏代表及譚長馨代表、劉人瑋副秘書長前往日本東京參加IndustriALL 舉辦之國際核能工會(International Nuclear Worker’s Union Network,簡稱INWUN)會議及參訪福島核電廠(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旨在了解各國能源產業結構及核能政策走向。並實地參訪福島核電廠,了解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後,福島核電廠及其周邊地區復原情形及現狀。
二、 參訪行程
INWUN會議
共有阿根廷、西班牙、法國、蒙古、烏克蘭、英國、南非、馬來西亞、日本、臺灣等國家與會,會上聚焦於國際間對於核能的立場及其所能帶來的效益做一探討。本報告以擁核的法國、廢核的西班牙以及身陷戰火中的烏克蘭作為案例,比較上述國家對於核能之政策與遭遇之困境。
●法國:
為因應全球減碳趨勢,法國積極發展核能及再生能源,電力生產主要來自核能、水力及風力發電,截至2022年,法國共有18座核電廠運行56座反應爐,總裝置容量達到6,137萬千瓦。當年核能在電力生產中的佔比高達62%,居歐洲之首,其他水力發電佔11%,天然氣佔9%,風能佔8%。
法國之所以擁抱核能,主要來自1973年石油危機,當時法國總理皮耶·麥斯邁(Pierre Messmer)提出了「梅斯梅爾計劃」(Messmer Plan)的核電計劃,目的是讓法國全部的電力生產都來自於核能,旨在脫離石化燃料的依賴。然而法國雖強力執行「梅斯梅爾計劃」,但在全球發生經歷「車諾比核災事件」及「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對於全數仰賴核能供電的想法也有了改變,當前隨著時間的推移,核電廠的老化問題逐漸顯現,這使得其安全性成為關注的焦點,儘管法國的核能技術被認為是世界領先,但任何核事故都可能帶來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損失,法國政府希望通過減少核能依賴,降低潛在的核安全風險,從而提升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儘管法國的電力結構以核能與可再生能源為主,但近期電價卻不斷地上漲,主因是核能設施的老化及核電廠退役與廢料處理造成運營與維護成本的增加,即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初期建設成本較高且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如風力不穩定、陽光不持續)需要依賴額外的儲能設施或備用發電設施來確保穩定供電。這些額外的設施同樣帶來成本,並且會對電價產生壓力,其他諸如電力市場的自由化、能源進口依賴與國際市場價格及電網升級與基礎設施投資,都造成法國電價攀升的因素。
●西班牙:
西班牙目前擁有5座核電廠,總計7座反應爐,供應全國約20%的電力需求。根據政府計劃,這些核電廠將於2027年至2035年間逐步關閉,實現非核家園的目標。
然而西班牙國會於2025/2/12由人民黨(Partido Popular)提案,呼籲政府延長核電廠的運作壽命並提高其安全性,以扭轉西班牙逐步淘汰核電的決定,最終在171票贊成、164票反對及14票棄權的決議下,對於核能廢除的政策,產生了動搖,堅持廢核的國家除西班牙之外,可能僅剩德國與台灣。
目前西班牙政府仍致力於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計劃以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核能,並已調整相關政策以支持這一轉型。然而,關於核能未來的政策仍存在爭議,反映了在能源供應穩定性、電價和環境影響之間取得平衡的複雜性。
西班牙以削減核能占比做為未來能源政策,近年亦遭受俄烏戰爭造成天然氣價格上漲、再生能源費用高及二氧化碳排放費等相關議題影響,使西班牙成為歐洲電價最為昂貴的國家之一,達0.247美元(8.15台幣)/千瓦小時。
●烏克蘭:
札波羅熱核電廠(Запорізька АЕС)是烏克蘭最大的核電設施,位於該國東南部的札波羅熱州。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該核電廠多次成為軍事衝突的焦點,並經歷了多次外部電力中斷的危機,札波羅熱核電廠已8次完全失去外部電力供應,迫使電廠依賴緊急柴油發電機維持基本運作。為降低風險,該電廠的6部機組目前均處於冷停機狀態。札波羅熱核電廠及其周邊地區多次遭受炮擊和無人機襲擊,導致設施損壞和安全風險增加。2024年4月電廠附近頻繁遭受無人機襲擊,造成人員受傷和火災,甚至影響到附近變電站,導致當地居民長時間缺水斷電。此外,電廠內的一座冷卻水塔曾因疑似無人機攻擊發生重大火災,雖未直接影響停機中的機組安全,但仍增加了核安全風險。
※原子力災害傳承館及福島核電廠參訪:
福島擁有壯觀的自然景觀,包括磐梯山、會津地方的山脈和豐富的溫泉資源等,亦生產許多農產品,包括會津牛、福島米及各類新鮮海鮮,然而2011年3月11日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發生日本觀測史上最大規模強度地震,這場地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的死亡及失蹤人口達18,000人以上,造成後續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使福島地區區民全數撤離,並展開一系列善後工作。
2025年3月26日我們前往福島地區,就當天訪查所見,道路上幾乎沒有遇到居民,周遭環境也較荒涼,除部分管制區域外,福島地區可以穿著便服生活及工作,根據東電解說人員表示,目前該區域僅剩約2,000餘人居住,且大部分為工程人員及相關作業人員,福島地區的復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進入福島核電廠前,東京電力(東京電力株式会社)的工作人員為我們解說福島電廠目前的狀況及安全講解,進入前須配戴工作用服裝及蓋格計數器,以確保不會接觸到過量的游離輻射,期間無法攜帶手機、相機及手錶等設備,走出核電廠亦需要做全身性的輻射偵測,以免攜出帶有輻射的粉塵。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福島核電廠進入了停電的狀況,只能啟動應急柴油發電機維持運作,然而約50分鐘後,高13公尺的海嘯襲擊了核電廠,設置在地下室的應急柴油發電機遭海水淹沒,核電廠陷入全廠停電,水泵無法運行,不能繼續向爐心和用過燃料池注入冷卻水,也就不能帶走核燃料的熱量,爐心內開始空燒,最終因自身放熱而熔化。
在1-4號反應爐中1-3號機燃料組件熔化了包殼,使燃料顆粒落到反應爐壓力槽底部,形成爐心熔毀,高溫燃料以及其所產生的水蒸氣和氫氣使安全殼壓力升高,導致1號機組的管道及安全殼部分損壞,露出內部反應爐。
經過多年的處理,已經將1、3及4號機中的爐心取出,而2號機因為輻射劑量極高,目前正研擬其他取出爐心之對策。
三、 結語
此次前往東京參加核能主題的國際會議,本會代表在會中,也表達臺灣與烏克蘭感同身受的立場,目前美國川普政府的態度讓很多臺灣人擔心「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發生,也就臺灣的國際局勢以及經濟上所能掌握的武器與各國代表分享。在對長達三年多的俄烏戰爭表達遺憾之餘,也預祝俄烏戰爭早日結束,世界永遠和平。這也算是臺灣工會代表在國際會議上發言後第一次獲得在場全體代表起立鼓掌的重要時刻,筆者心情頗為激動。翌日,更前往福島核電廠參觀,感受重建中的福島,晚宴時獲得烏克蘭、法國代表不約而同的邀約,希望臺灣代表能與他們同桌共飲。更使得臺灣代表團覺得在國民外交上是一種重大的突破,因為通常歐洲國家會跟歐洲國家自己一桌吃飯,亞洲國家代表亦同。宴席中,拉近許多感情,也讓「臺灣」(人的酒量)這兩個字深深地印在他們心目中。最後,烏克蘭代表還特別拿了當地的巧克力致贈給臺灣代表,說很感謝我們這幾天的發言以及支持,讓他們感到很溫馨,最後也一起比出「愛與和平」的手勢合影留念。
此外,這次參訪福島深刻感受到核災對當地及全球的影響。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發生不僅改變了這個地區的面貌,也對全球的能源政策和核能安全問題帶來了深遠的反思。許多人或許會對核能感到恐懼,但這次參訪讓我對核能的危險性與其監管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對日本政府在事故後進行的各項安全強化措施和對輻射污染的處理,感到一定程度的信心。無論是從地區的重建還是核電廠的參觀,都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受。福島不僅是一個遭遇過災難的地方,它還是一個象徵著重生與堅持的地區。當地人的毅力、政府的努力以及國際社會的支持,讓這個地方逐步走向復興。
參觀結束後,我也不禁思考,福島核災所帶來的教訓對全球能源政策的啟示。如何平衡能源需求與環境安全,如何在發展核能的同時加強監管和技術研發,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