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產業之公正轉型:工會的關切與呼籲

呂世弘

  承蒙臺灣石油工會指派敝人前往參加國家發展委員會主辦的《能源產業之公正轉型關鍵座談》,在此次座談會上,學習到了許多觀念,也讓敝人在轉型的議題上有更進一步的想法,謹藉石油勞工的一小篇幅與各位先進分享。

  淨零轉型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課題,無論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還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轉型已然是能源產業的當務之急,然而,這場關於能源的變革並非單一面向的挑戰,它牽涉到經濟、環境、社會等多重層面,特別是對於能源產業來說,轉型意味著的不僅是技術的革新與業務模式的改變,更是每一位員工日常工作方式、職業發展以及生計保障的重大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能源產業的公正轉型」成為了不可迴避的議題。

  「公正轉型」的基本理念在於為所有人創造永續的經濟與社會環境,藉由妥善的管理,實現人人享有尊嚴勞動、社會包容以及消除貧窮的目標。在 2021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中,英國、歐盟、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共同簽署的「公正轉型宣言」(Just Transition Declaration),重點涵蓋協助勞工轉職新工作、促進與支持社會對話及利害關係人參與、研擬發展中國家長期經濟戰略、提供在地、兼容及優質的工作、將公正轉型之人權倡議納入供應鏈、國家透明度報告納入公正轉型等,以達到實現尊嚴勞動、社會包容及消除貧窮的目標;而在2022 年舉辦的COP27,淨零公正轉型也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並達成一項突破性協議--為遭受氣候災害重創的脆弱國家提供「損失和損害」(loss and damage)資金;在我國的「2050 淨零排放路徑」也已將公正轉型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也是唯一一項貫穿所有項目的戰略,目的即在確保淨零轉型推動過程中能落實「盡力不遺落任何人」之核心價值,致力追求政策目標平衡性、社會分配公正性與利害關係包容性,讓臺灣在向綠色經濟或低碳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對受影響的工人、社區和弱勢群體提供支持,減少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必定會對既有的經濟結構與社會分配造成影響,我輩必須打造具公正性與包容性的轉型機制,支持受轉型負面影響的對象,避免相對剝奪感導致阻礙轉型推動,這不僅是一種環境與經濟的策略,也是一種道德責任,目的是確保轉型過程不加劇社會不平等,而是實現更具包容性和永續性的未來。

  作為工會的一員,我們深知能源轉型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然而,在這場關乎全球生態與未來能源格局的變革中,如何確保每一位能源產業員工都能夠公正地分享轉型的成果,並且不被邊緣化或剝奪工作機會,是我們當前最該迫切關注的問題,公正轉型不僅是關乎環境與經濟的議題,更是關乎勞工基本權益、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核心問題,作為代表員工權益的工會,我們認為,在能源產業的轉型過程中,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必須共同努力,保障員工的職業安全、社會保障與未來發展機會,避免讓勞動者成為轉型下的犧牲品,以下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幾個主要問題。

就業的不確定性與工作機會的消失:

  能源轉型的首要問題,是大量傳統能源工作崗位的消失,隨著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需求逐漸下降,我們台灣中油公司的工作可能面臨裁減或結束,許多同仁擔心自己在未來將失去工作機會,尤其是在轉型初期,新能源領域的工作機會還未完全取代傳統能源崗位的情況下,很多員工將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對這些員工而言,轉型過程的時間長短、就業機會是否足夠,都將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家庭生計,而這不僅僅是失去生計的問題,更是一種社會安全的危機,我們不單單可能會直接面臨因行業結構調整而導致的失業風險,更可能影響這些工作崗位所在的當地經濟,當地居民一般都對這些煉廠、石化廠…等的依賴性強,若轉型過程中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和保障,將使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陷入困境,就像是先前高雄煉油廠關廠後,附近民生的蕭條。

技能不匹配與培訓資源匱乏

  隨著能源行業向清潔、可再生的能源過渡,許多傳統的工作技能將不再適用,新的能源技術和行業需求要求員工具備全新的專業知識,對於長期從事傳統能源工作的勞工而言,可能無法在短期內完成適應未來快速轉型的技能需求,從而加劇了失業的風險;例如充氫站、開發地熱等領域需要具有高技術背景的專業人才,而這些技能對我們台灣中油公司的員工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儘管再培訓和技能提升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但再培訓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地培養出專業人才,並且是否能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夠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仍需要我們審慎考量,再加上重新培訓過程中的時間壓力、學習難度以及家庭與工作壓力,是否會讓員工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大的員工,轉型的難度會更大,這使得他們對再培訓和學習新技能的信心不夠,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有效的再培訓,並且讓員工能夠順利過渡到新的職位,也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社會保障不足與地方經濟衝擊

  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對於許多傳統能源企業的員工,尤其是低技術和體力勞動者,勢必會帶來失業、收入下降等風險,轉型過程也可能會造成地方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動。這些地區的員工通常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且面對轉型所帶來的社會福利空缺,將可能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地方政府對能源轉型的支持力度、再就業機會的創造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都直接影響員工和他們的未來,儘管政府和企業口頭上承諾會幫助員工適應轉型,但實際上的支持措施可能難以落實,再培訓資源的不足、社會保障的缺乏、地方經濟的衰退等問題,可能導致員工在轉型過程中感到被拋棄,無法獲得足夠的保障和支持。

轉型過程中的社會不平等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企業往往會將重點放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上,然而,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平衡公平和效率,確保轉型過程中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不被忽視,卻往往是不被重視的問題。能源轉型中的利益重新分配,可能會加劇貧富差距和地區發展不均,尤其是目前對傳統能源依賴性較重的臺灣社會來說,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平等,若轉型過程中忽視了這些基本問題,必將引發社會不穩定。

  身為工會的一份子,鄙人認為,要實現能源產業的公正轉型,必須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來保障員工的利益與福祉,確保轉型過程中的公平與正義,是轉型過程中的首要目標,這也是公正轉型的核心意涵,而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合作;首先,必須提供公平的社會保障與就業資源,包括失業保險、轉職輔導和職業再培訓等資金支持;對於那些在轉型過程中可能遭遇失業的員工,政府應該提供再就業資源,幫助他們順利過渡至新能源等新興行業,並設立有效的過渡期支持機制,這包括提供職位保護、收入保障以及過渡期間的社會保障,對於受影響的員工,可以通過設立轉型基金、提供失業保險等方式來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企業也應積極推動員工的再培訓計劃,為員工提供提升專業技能的機會,並確保所有員工,特別是中低技能勞工,能夠獲得平等的再培訓機會,不僅僅包括新能源領域的知識,還應關注員工的職業轉型,根據他們的特長和經驗進行技能升級,並為員工設計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幫助員工理解轉型過程中的職業變化,並提供內部晉升機會,從而提升員工的職業安全感,減少因轉型帶來的不確定性所引發的焦慮;此外,強化轉型過程中的資訊透明度和建立公民參與機制,將對員工情緒產生積極的安撫作用;政府也可以為企業提供資金或稅收優惠,支持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在轉型過程中,也應強化對社會公平的關注,確保弱勢群體不會因為轉型而處於劣勢地位,企業和政府應該推動政策透明化,確保所有的利益分配公平,並聽取各方聲音,特別是勞工的訴求,避免轉型過程中的社會不公。

  公正轉型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員工在這一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同樣至關重要。員工的參與能夠提升決策質量,並保障轉型過程的公平性,員工應該主動參與公司內部的會議和討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這樣不僅能幫助管理層深入了解基層員工的需求和擔憂,還能推動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決策過程;若員工無法直接參與會議,則可以通過工會這一管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工會在代表員工權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集體反映對轉型政策的看法,並要求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納入員工的需求與觀點;此外,員工應該要求公司在轉型過程中保持高度透明,確保所有員工都能夠清楚了解轉型對其職業生涯的影響,以及未來的工作機會。透明的溝通有助於減少員工的焦慮,增強員工對轉型過程的信任;同時,員工也應積極參與技能培訓和再教育課程,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以便適應新興的綠色職位,並了解轉型對自己工作的具體影響;最為關鍵的是,員工參與到轉型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能提供基層的真實觀點,保證政策能夠切實反映現實工作環境的需求。綜上所述,員工在這一重要的社會變革過程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只有確保員工的聲音得到充分聆聽,才能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基礎,並推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員工的積極參與不僅有助於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也能促進轉型過程中的公平與正義,為創建更加包容的未來奠定基石。

  能源產業的公正轉型是一項深刻且複雜的歷史性任務,涉及環境、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多重挑戰與機遇,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技術創新與政策引導外,我們還必須深入關切每位員工的福祉與未來,只有在公正與包容的基礎上,才能確保每個人在轉型過程中不會被遺漏,並能夠在新時代中穩步前行;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勞動者的生計與未來,它也是一個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轉型,通過全球協作、政策支持與企業承諾,我們將共同實現一個可持續、公平且充滿希望的能源未來;這不僅是我們對當代社會的責任,更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在這場規模空前的轉型中,唯有每個人的努力與貢獻得到充分保障,才能確保我們在追求環境正義的同時,也能實現社會的公平與繁榮。身為工會的一員,我們期望在這場轉型過程中,政府、企業與社會能攜手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障,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在新興的能源未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正轉型”,並為社會與環境創造持久的正向影響。

政府匡列338.29億作為公正轉型財源。 (來源:國發會)
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 (來源:國發會)
淨零轉型四大策略、兩大基礎。(來源:國發會)
我國公正轉型面臨的主要課題。(來源:國發會)
  • 政府匡列338.29億作為公正轉型財源。 (來源:國發會)
  • 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 (來源:國發會)
  • 淨零轉型四大策略、兩大基礎。(來源:國發會)
  • 我國公正轉型面臨的主要課題。(來源:國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