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當前重要勞動議題專題講座「邁向淨零永續-ESG與碳管理」摘要

王權卿

  勞動部於113年10月24日辦理當前重要勞動議題專題講座,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終身特聘教授針對臺灣淨零排放與碳管理最新趨勢進行演講,期能藉由本次講座讓勞動工作者與工會瞭解當前ESG與淨零排碳管理的最新趨勢,提升應對企業淨零轉型的溝通與協商能力。柳教授為農業經濟與森林學背景,帶來許多生物、環境觀點的淨零轉型看法。茲將本次專題講座重點彙整如下:

一、世界不一樣—由國際到國家,淨零碳排到淨零排放

  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已從過去以各種策略減少碳排放的單純減碳策略轉向「國家內」淨零排放與碳中和,強調透過減少排放與增加吸收(如人工與自然碳捕捉)並重達成目標。淨零排放涵蓋所有溫室氣體,其定義較碳中和廣,方法包括植樹造林與碳捕捉技術,然而現行人工碳捕捉1公噸的碳約需排放1.8公噸的碳,其效率仍有待進一步突破。

  自然碳匯是實現淨零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森林碳匯、土壤碳匯和海洋碳匯。森林碳匯因其吸碳能力強、碳儲存時間長(超過十年)而備受重視,尤其在減緩氣候變遷中具有核心地位。土壤碳匯來源於農地或土壤中動植物屍體,但其碳匯量受環境變化影響較大,不如森林穩定。海洋碳匯則涵蓋海邊植被(如紅樹林和藻類)與海岸土壤中有機質等,這些自然系統共同構成了吸收和儲存碳的強大力量。

  美國於2021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長期戰略》,實現2050淨零排放五大關鍵轉型要點,在應對氣候變遷上提出電力脫碳、產業電氣化、減少能源浪費和減少甲烷(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等策略,並特別強調致力於提升生物與非生物(土壤)碳匯量以直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除此之外,柳教授另以英國牧場淨零方案的自然碳匯為範例,其聚焦三大支柱策略減少排放:

(一)提高生產效率並減少排放

  透過使用電子標識(EID)技術追蹤動物、改良育種以縮短雞群和羔羊的生長時間、以及精確飼料配給減少資源浪費,實現以更少投入生產相同數量的目標。

(二)增強農地碳存儲

  改進土地管理,種植更多樹木和樹籬,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例如,100英畝土地可栽種多達6.5萬棵樹,其中包括快速生長的楊樹和柳樹,以及本土物種如橡樹,這些樹木不僅能捕碳,還為牧場動物提供庇護和覓食環境。

(三)結合生物能源與碳捕捉技術

  安裝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取代使用化石燃料,供應農場及周邊社區能源需求。同時規劃建立全國土壤有機質數據庫,以監測不同管理方式下的變化,提升土地碳匯能力。

二、      世界不一樣—碳管理策略

  全球對碳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企業、政府、乃至個人都需面對減排、增匯、碳中和與淨零的挑戰。CBAM全名為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是歐盟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產品(鋼鐵、水泥、化肥、鋁、電力),依照其產品的碳排放量,規定進口商需申報並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若非歐盟的生產商,只要提供產品在原國家已支付當地碳價相關費用的證明,即可抵銷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CBAM推動了碳定價的落實,供應鏈也被要求逐漸與碳排放表現掛鉤,甚至是國防和醫療等沒被要求的產業都需適應減排新趨勢。

  實現淨零的前提是完整的碳盤查與碳足跡評估。碳盤查針對七種溫室氣體進行排放統計,依ISO14064-1標準分為直接與間接排放,為後續碳足跡和減碳行動提供依據。碳足跡計算則涵蓋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從原材料開採到最終處置,全面追蹤並促進減碳實踐,例如台灣高鐵成功通過碳足跡標籤審核,展現了減碳承諾的成效。

  緊接而來的碳定價是將溫室氣體的社會成本內化的重要工具,其緣起源自溫室氣體作為公惡(public bads)所造成的負外部性。傳統經濟模式下,排放者不需承擔其行為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影響,而碳定價通過「汙染者付費」原則,主要方式為「碳稅(carbon tax)」與「碳權(carbon credit)」將氣候變遷的經濟成本重新分配到排放源身上,以促進減排行動並推動社會正義。

  台灣在法規上亦不斷調整以適應國際趨勢。2023年2月10日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碳定價納入核心政策,透過碳費機制內化溫室氣體的社會成本,讓污染者支付外部成本,實現更具正義感的成本分配。碳費針對年排放量達一定門檻的行業進行徵收,目前適用於高排放產業如電力、鋼鐵、石化等,門檻將逐步從2.5萬噸降至1.5萬噸至1萬噸。碳費則設計分級費率,並計劃於2026年級2029年分次調升費率。此政策不僅提升高排放產業的減碳壓力,也促進企業間對低碳技術和能源轉型的投資。

  碳權作為碳管理中的另一核心,需通過人為植樹、減排或增匯等行動申請,並依照方法學與查驗機制進行驗證,在此柳教授強調「自然碳匯,在淨零路徑上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試圖降低氣候風險、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更應該回歸到以自然方式來解決自然問題(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才能真正緩解極端氣候影響,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共效益。NbS概念最早於2008年出現,強調以從掠奪自然資源轉換為自然合作循環經濟模式,建立更具彈性更具資源效益的解決方式,保障人類存續與生物多樣性為前提,但不包含如風能、太陽能等技術,因這些技術無法同時兼顧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的增益。台灣的森林覆蓋率超過60%,碳匯潛力顯著,但要轉化為碳權需滿足上述特定原則。

三、ESG策略

  ESG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環境保護指企業環境永續議題的努力,包括減碳、處理汙染等;社會責任指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外,也對員工社會環境負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善待員工、節約資源,活動遵循法律道德層面標準等;公司治理指公司管理與監控方法,落實公司經營者責任過程,加強公司績效,保障股東權益、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提升資訊透明度與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等。

  過去企業投資主要關注財務表現,如營收與獲利,現在則需納入 ESG 非財務因子,如碳排放、能源效率、供應鏈管理以及員工培訓與工作條件等,藉此全面評估企業表現,實現永續發展目標。ESG 可如同一間公司的健檢報告評估一間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僅要財務表現亮眼、照顧好員工與股東,更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企業規模不僅需要做大,更要長久達到永續經營。

  ESG是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一種具體方式,用於評估企業在永續發展中的表現,並成為投資市場的重要參考標準。相較之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了詳細的全球性目標,成為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企業實踐ESG的效益顯著,包括開拓新市場、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和提升競爭力。例如,歐美市場日益重視減碳與綠色布局,企業若未符合相關要求,將面臨市場損失的風險;而相對綠化的供應鏈則有機會搶占更多市場占有率。此外,優化產品設計與包裝,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還能滿足永續消費需求。在資金面,重視ESG的企業由於降低了違法與社會反彈的風險,往往能以更佳條件獲得貸款與投資,而高ESG評級的基金也通常具備更高報酬潛力。

  為進一步推動ESG實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22年3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規範全體上市櫃公司需在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於2029年完成查證。同時,自2025年起,上市櫃公司需於每年8月底前申報永續報告書。然而,截至2023年底,1800家上市櫃公司中,仍有900多家尚未提交第一本永續報告書。這些舉措旨在提升企業碳排放資訊的透明度,促進其減碳行動並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在此過程中,ESG的實踐不僅促使企業主動應對碳中和挑戰,更推動企業對環境與社會責任的全面投入,為整體經濟與社會創造長期價值。

四、碳管理策略新趨勢

  (一)趨勢1:多角化與在地化

  碳管理策略正朝多角化與在地化發展,強調以管轄權(Jurisdiction-based offset)為基礎的抵換原則。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優先推行國內碳抵換機制,並避免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並將其列為企業的優先項目。這不僅有助於保護本地自然資源,還可支持在地經濟發展,特別是提升山地聚落的環境與經濟價值。同時,企業透過採購國內的綠電或碳匯來優化碳管理策略,僅在必要時考慮國際碳匯市場。這樣的做法,不僅實現公平正義,也提供企業多元化的減碳選擇,助力其達成碳中和目標。

  (二)趨勢2:數位化與創新化

  數位技術重新定義了碳權市場,區塊鏈技術憑藉去中心化特性,促進碳資產交易的透明化與價格發現,並能透過加密註記與時間戳記的功能,實現全球碳權市場的整合。此外,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減排認證(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與碳匯(carbon sink)等,均可利用區塊鏈第三方驗證機構來提升交易效率與信任度。同時,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為碳權賦予金融資產屬性,加速碳金融時代的到來。結合遙感技術、物聯網、衛星成像及人工智能等創新工具,碳捕獲與管理的技術應用日益多樣化,為企業提供精確且高效的減碳解決方案。

  (三)趨勢3:高品質與多元效益

  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這一策略轉變了傳統掠奪性經濟模式,強調與自然合作的循環經濟,並保障資源永續利用與生態健康。在碳交易市場中,具備在地經濟發展或生物多樣性共效益的自然碳匯成為企業的首選,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帶來雙贏局面。

(四)趨勢4:公私協力與結合ESG/SDGs

  碳管理的新趨勢還體現在公私協力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結合。農業與林業的減碳與吸碳功能,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實現永續發展的契機。通過將農業與林業資源貨幣化,企業不僅能達成自身的碳中和目標,還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ESG框架,企業將碳管理與社會責任融為一體,創造出環境、經濟與社會三贏的成果,並為全球碳市場的發展注入更多潛力與創新思路。

五、結論與心得

  臺灣每年可透過森林碳匯項目新增約2,14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吸碳成效,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7.8%,苗木造林這不僅對減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也能促進環境教育與循環經濟發展。同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樹種,例如相思樹、光臘樹等固碳效果佳的樹木,以提高碳匯效率,並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在地經濟發展,實現永續發展的多元效益。

  另外,柳教授的演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全台灣的公園、河濱地帶以及行道樹等可進行綠化的空間,如果能好好利用,亦能創造為數不少的碳匯量,且因為樹齡年輕的樹木,其因為急速長大,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比老樹多,過去我們都對老樹有深刻的情感,認為不應砍伐台灣的樹木,尤其是不應該砍伐老樹,我們買的木製家具也都是進口木材製作的,但如果是把老樹砍伐利用作為家具(不是拿去燒掉),原本的土地新種植年輕樹木,是可以增加碳匯量的,這一觀念顛覆我們之前的想法,在情感上要砍伐並利用老樹,我認為這是需要比較多的社會溝通。

參考資料:柳婉郁,113年度當前重要勞動議題專題講座「邁向淨零永續-ESG與碳管理」講義資料,2024年10月24日。

圖一: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特聘教授婉郁演講
  • 圖一: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特聘教授婉郁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