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缺工同時存在 談青年勞工就業問題

                                       文宣處

  近10年來,我國GDP成長逾3成,但失業率偏高成為常態,薪資水準與經濟成長落差甚大,多數上班族實質薪資下降,低薪「窮忙族」不斷增加,經濟成長的果實未能由全民共享。畢業季又即將來到,畢業即失業是許多年輕人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冷門科系畢業生。我國青年高失業率又成為話題,甚至被拿來批判政績。根據勞動部最新數據,至今年4月,15到29歲青年失業率是8.3%,其中15到24歲達11.97%,每8人就有1人失業,但同時企業又鬧人才荒,連台積電--發展最好的半導體業也不例外。失業率高又缺工,背後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呢?

首先列出目前勞動市場與畢業失業相關的事實:

  在過去數十年中,歐美高度開發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發生了科技進步與國際貿易發達,誘發對於具有大學學歷勞工的強烈需求,提高了修讀大學教育的人數。相對的,高中學歷的勞工漸形減少,並大大地增加具有大學教育學歷勞工之薪資溢酬,進一步誘發勞工過度教育情況。開發中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勞工生產力與大量地提供高品質的勞工,教育政策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照我國大專院校畢業人數,從1988年的10萬,到1997年的不到20萬,2003年突破30萬,接著一直維持30萬以上,最高達到33.6萬,直到2020年才回落。從1996年開始,大專院校學生數量猛爆成長,短短7年從不到80萬飆升至124萬,基本上解釋了上述現象。臺灣經歷了十二年國教改革,教育部又於1990年代實施高等教育擴張政策,不僅大幅提升了勞工教育程度,也步上歐美先進國家的後塵,產生勞工教育與職業上所需的教育水準不相稱的現象。臺灣在1994年高等教育鬆綁,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實施後,教育資源重分配,影響到個人人力資本累積的深度和廣度,進而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勞動生產力。由於公私立大學院校數急速增加,大學錄取率逐年攀升,大學畢業生人數也隨之躍升,這種情況形成勞動市場的供給面的衝擊,且影響勞動市場中大學畢業生的薪資變動方向,壓縮了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成長。高等教育快速擴張政策造成高教人力運用失衡,過度教育現象在各行職業普遍地增加。另一方面台灣所面臨的,除了青年高失業率外,尚有企業缺人才,危及經濟成長、國際競爭力的困境。事實上,此現象今日已開始,連我們最成功的企業台積電-發展最好的半導體業,都呈現嚴重缺人問題。打開104薪資情報,工程研發、軟體工程等成長產業開出的工作,新鮮人起薪每月高達4.3~4.6萬,卻仍嚴重缺人,每位畢業生有2到3個工作可選。我們高等教育真正問題,是科系人數分布結構不符合社會需求,因此該年齡層失業率居高,企業卻找不到人。

  台灣缺工問題除了少子化外,低薪問題亦是一大重點。師範大學副教授亦是人力資源專家孫弘岳指出,台灣企業GDP分配給受僱勞工報酬偏低,南韓、新加坡、澳門、香港也都有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缺工卻不如台灣嚴重。原因在於台灣薪資太低,無法吸引外國人前來工作。台灣的數位轉型太慢,無法用自動化取代人力,而這背後的原因也是薪資太低無法吸引數位人才,低薪更是造成不婚、不生的原兇之一,形成一股惡性循環。台灣服務業多年來的問題出在薪酬低、工時長,升遷管道不夠,與其他產業比有段距離。服務業薪資永遠被低估的原因,除了體力勞動,還有情緒勞動,很難成為薪資調整的重點。再加上疫情期間解僱勞工比例高,疫後即使想加薪找回勞工,勞工已對產業、企業失去信任,新人也不願意投入低薪高工時環境。製造業缺工在於戰力與人力的滿足,企業應盤點人力與戰力,檢視哪些工作可以透過流程、自動化協助,以提升效率,進而去作出最適化、最佳化人力配置,並規劃更精準地招募策略。
   台灣另一個缺工原因,隨著共享經濟出現,越來越多年輕人寧願選擇多樣化,並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紛紛從事較不受拘束的外送產業或當工時彈性的UBER司機。自媒體產業YOUTUBER的興起,亦重新塑型了台灣年輕人心中的理想工作類型。越來越多的受僱者或求職者選擇自行創業,成為自己的老闆。許多人選擇從事直播主、做團購,年輕人在就業或收入方面有更多的選擇,也更青睞彈性化的工作條件。有許多外國跨境電商和軟體公司,透過承攬關係和在家工作的條件,吸引不少台灣的年輕族群。例如Amazon跨境電商的行銷人員,每個月的收入介於台幣3.2萬至5.2萬元之間,高於台灣上班族的平均月薪中位數。這種工作內容自由,不用加班、不用進公司看老闆同事臉色。倘若自體戶的就業型態過多,不僅對台灣整體環境沒幫助,還會讓缺工問題更加嚴重。且一但選擇自由、彈性的工作,其勞雇之間的承攬關係不受勞動法令約束保障,極可能造成勞工勞動權益受損的情形,年輕人不可不慎。
   看看對岸中國大陸今年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也非常不理想。2024年中國經濟陷入幾十年未見的困境,失業率屢創新高。去年6月,20至34歲的年輕族失業率高達21.3%,以致中國官方停止公布年輕人失業數據。在調整統計方法後,中國官方再次開始公布青年失業率,去年12月的16-24歲年齡層失業率大幅下降至14.9%,今年1月進一步降為14.6%,不過到了2月又反彈至15.3%,表明中國經濟仍然復甦乏力。嚴重的失業潮對年輕一代的衝擊異常巨大,許多年輕人剛剛開始職業生涯,可能一兩年內就會被工廠裁員淘汰。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未來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岌岌可危,迫使他們尋找新的生存出路。他們面臨著就業市場不景氣、外資撤離、工資下降、僱傭機會減少等長期困境。這種情況使得年輕人感到前途渺茫,對未來產生質疑。

  2024年中國畢業生達一千二百萬人,這些畢業生還沒畢業就先面臨失業寒酷的就業市場。中國經濟前景黯淡,失業率屢創新高的狀況下,許多年輕人一窩蜂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導致中國的碩、博士數量激增。2024年中國的碩、博士數量已達到112萬5900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博士生產地和碩士生產地。今年的碩士畢業生,應來自於2021、2022的研究生招募,2022年研究生招募124.25萬人,比上年增加6.6萬人增幅達5.61%。2023年碩博士生招募人數再次攀高,比上年增長4.76%。相較於科技強國美國,2021年美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只有5萬2千5百人。美國的碩博士生的培養是為了學術目的,不是為解決實際問題逃避就業而培養的。中國社會有需要這麼多人來研究學術嗎?中國企業產業發展的層次而言,自身企業的高檔性並不高。過去中國向全球輸出非常多高端人才例如高科技人才,現在中國跟歐美國家的合作也減少,歐美國家紛紛從中國市場撤出,輸出或至外資企業工作這條路變成被限縮了。中國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中低端的製造業佔大多數。中低端製造業所需求的是技職體系人才,需由技職體系人才來填補此塊缺口。傳統中國社會的刻版印象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農村家庭攢積一輩子的積蓄供下一代到城裡上本科大學,年輕人不願意走向傳統低薪又累的技職訓練,在缺乏人才的情況下,傳統產業將更不容易升級。大批高材生給就業市場帶來更大壓力,畢業生過剩嚴重導致畢業後就業困難。如果社會容納不下這麼多人,他們所受的學術訓練就等同於資源浪費,辛苦讀書這麼多年,半點用處都沒有。將會造成巨大數量的碩博士生專業不對口或找不到合適的就業位置而面臨就業困境,寄出幾百封履歷表可能只收到一、二封面試邀約回應,其中多數以銷售性質人員缺額居多。多數精英畢業生因找不到合適工作,因而傾向短期操作轉入外送、開UBER、網紅或送快遞行業著眼於名不符實的工作領域。無奈在大城市想找一席外送工作名額還得要拉關係送紅包,外賣小哥缺額早已經迅速飽和額滿。每年每年定時產出的巨量高知識份子畢業生,無法順利就業納入勞動市場,學術人才培養上的浪費,表現出國家的競爭力下滑,無疑是社會巨大不穩定的因素。國家資源養出一群徒具高智慧分析力卻無用武之地,只能成天在家對著網群發牢騷的族群,這些人除了是整個社會沉重的成本外,也是構成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層面。

結論

  不論是在臺灣或是中國,受高等教育卻低就的現象持續增加,教育和職業不相稱的情況亦日益擴大。實際教育程度越高,工作不相稱不對口的比例越高。過度教育者平均薪資報酬有逐年下滑的趨勢,適度教育者與不足教育者此狀況則較為穩定。高學歷者除了工作難找外,其薪資甚至低於傳統技職藍領階級行業的收入水平。高等教育過度擴張的結果,平均教育程度以及各職業別的平均教育程度皆在提升,大學學歷的勞工從事僅需高中畢業即可的工作,碩、博士級勞工從事僅要求大學學歷的工作,更甚至是去應徵只需高中畢業學歷需求的工作,在在皆都顯示學歷膨脹且高教低就的現象。教育部對大學科系之設置政策,未能結合經濟建設等國家發展需求,扮演主動及引導角色,難以根本解決學用落差之問題,造成青年族群及大學以上程度失業率明顯增加。更嚴重的是,因為時機不好,年輕學子紛紛遞延入社會的時點,選擇繼續留在校園中,一方面逃避面對就業;另一方面彌補專業性的不足,取得更高學歷的趨勢,正在逐年上升中。巨量的高知識人才產出一年復一年的湧入就業市場,供給遠大於需求,結果導致高教人力平均薪資並未增加,反而減少。行之有年的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大量增加高教學校數目,降低進入大學的門檻,使得大學錄取率一再攀升,到現在產生了無法收拾的慘劇結果。教育資源的稀釋與錯置現況,需要重新檢視與規劃。未來臺灣應檢討高等教育擴張政策的實施,以及對大學及碩、博學歷的政策走向。高端人才教育應是培育適才適任的專業與跨領域人才,方能在勞動市場中教育與職業學用相稱。建議政府可能的政策方向,可增加在職訓練的機會,或是在就學時讓學生有機會參加企業實習工作,提供產學合作的工作機會,謀合實務經驗與在校學習的理論,並進行跨領域學習,才是降低過度教育的低薪困境與解決高教低就現象的好策略。許多傳統產業和服務業未能進行必要的轉型或改革,無法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轉型困難也意味著產業升級的困難,缺乏創新和升級讓這些產業無法適應市場和經濟的變化,進一步加劇了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新上任的賴總統應痛定思痛,改革教育,消弭學用落差,停止葬送年輕人才、殘害心裡最軟的勞工,才能加速經濟壯大,避免數年後台灣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

參考資料:

1.天下雜誌林之晨專欄 台灣青年失業率高、企業卻超缺人,問題出在哪?

2.臺灣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實施 對大學及以上學歷與過度教育工作者薪資之影響   徐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3. 全台大缺工/揭密7原因:低薪、企業不用中高齡、年輕人改做這行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2023-10-31

4.慧眼看中國--中國失業率飆升:35歲已經是老人被職場淘汰 一年面試無數次仍沒有工作

圖01 青年人力資源狀況
圖02 青年就業者之教育程度結構比
圖03 中國年輕人失業問題嚴重(取自網路圖片)
圖04 青年所學與就業不相稱(取自網路圖片)
圖05 青年畢業即失業(取自台灣醒報)
圖06 勞動部大專青年預聘計畫
圖07 勞動部大專青年預聘計畫
圖08 勞動部大專青年預聘計畫
  • 圖01 青年人力資源狀況
  • 圖02 青年就業者之教育程度結構比
  • 圖03 中國年輕人失業問題嚴重(取自網路圖片)
  • 圖04 青年所學與就業不相稱(取自網路圖片)
  • 圖05 青年畢業即失業(取自台灣醒報)
  • 圖06 勞動部大專青年預聘計畫
  • 圖07 勞動部大專青年預聘計畫
  • 圖08 勞動部大專青年預聘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