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高雄氣爆事件後的省思/王志豪勞工權益

高雄氣爆事件後的省思/王志豪

 

 

 

        全球化(globalization) 一詞,至1980 年代以來常會在許多場合出現,已成為各文章、演說或是辯論中裡的常客,至今的討論也想當多,較常見的說詞如鄒勳元(2001) 所述:「資本主義下自由市場理念的充分延伸,拜科技與通訊技術之賜,而使貿易、金融、生產、銷售等要素突破了以往疆界的限制,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尋求最有效率的結合,以達到個人或企業最大利益為目標。」。全球化之發展,雖然看似與國際貿易的行為有密切的關聯,但是其影響在非常多的層面上,諸如政治、法律、文化、社會或語言等,在不同的脈絡下可觀察到不同的性質。正如學者林佳和(2008)所述,一般對全球化名詞的運用常在不同的問題關聯下,混用著所有不同的意涵,所以,對全球化的定義及理論詮釋也就常顯得問題重重而混淆不清。而筆者自小被灌輸的「全球化意識形態」好像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對經濟發展好的,進步國家的一個必然趨勢,然亦有人說這或許是被崇尚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美國在國際上所強行灌輸及推銷的主流論述。而從此次高雄氣爆事 後攤開來看,確實值得省思。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體系經濟全球化即是全球化的一環,根據李隆生、鄧嘉宏(2006) 之研究,全球化開始於15 世紀末和16 世紀初的西方大航海時代,18 世紀中期James Watt 發明蒸汽機,開始了英國的工業革命,也因為英國起步快,科技水準領先起他國家以及需要為其工業產品尋找市場,便開始大力提倡自由貿易,成了全球化的最重要推動者。19 世紀中後期,自由貿易非常興盛,跨國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亦日漸成熟,到了1913 年,就有155 個國家或地區參與了國際貿易。         然而,從1960 年代開始,由於先進國家因工會影響力的擴張、工資上升、社會福利的增加,以及勞動法規日益趨向照顧勞工,使先進國家企業( 特別是製造業)利潤率減少。所以這些先進國家企業只好向外移轉,對工資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以壓低生產成本,維持競爭優勢和利潤。         從歷史的脈絡中可以得知,所謂經濟全球化的最主要現象,便是以全球為導向的跨國企業,成為主要全球行動者,在全球資本分工中,跨國企業得以整合各式不同供給形式的網絡下,彼此連繫共同進行生產。但也因為如此,造成了類似美國學者Immanuel Wallerstein所提出世界體系理論,核心―邊陲的依賴與剝削關係。其認為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內的普遍原則即是追求最大的資本累積,本質上是對累積資本的酬報,這也包括個人資本,它們要比未訓練的勞動力得到更高比例的酬報,是以需要高水平技藝和較大資本額的任務保留給較高等級的地區。         而其中「核心」與「邊陲」為一種關係,涉及不平等的交換關係、不平等的地理關係、以及壟斷與自由競爭的關係。如果有兩對剩餘價值的生產者和受益者,而其中一對的受益者也將得到另一對部分的剩餘價值,這不是直接來自於第二對剩餘生產者,而是其受益者,這樣的關係即是所謂的「核心―邊陲」關係。越靠「核心」越有壟斷權,越靠「邊陲」則越多擠破頭的競爭,核心化與邊陲化亦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 楊博智,2006)。         在這樣的結果下,邊陲國家的產業則多較多以勞力密集、傳統產業或重工業為主,導致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環境保護的矛盾,如:世界上各區域原本互不相干的生態體系的接觸、邊陲國家造成環境退化效應的擴大、跨越國界的污染與風險( 例如酸雨與核能)、橫跨全球的廢棄物與受污染物的移轉與擴散( 有毒廢棄物的交易、污染工業全球性地更換往邊陲國家)、全球公共財的污染與退化( 海洋與大氣),最後是企圖管制所 有環境退化形式的國際組織、制度、網絡與條約的形成。氣爆事件震破的迷思非常不幸的是,台灣身在這樣經濟全球化的一環,陷入了許多邊陲與半邊陲國家的悲哀,而資本家把產業所造成的污染與危害留在國內,把成品輸出國外換取不成比例的外匯。一直以來,這個國家與資本家就打著全球化的號,不斷地在壓低勞工的勞動條件以及環保安全標準,這次的氣爆事件後,試問資本家的良心真的過得去嗎?政府的督導責任都沒問題嗎?還是這其實就是手中握有大多權力的政府與資本家掛勾的必然悲歌?         1986 年台塑六輕石化的事情告訴我們,財團以去廈門投資石化的計畫威脅政府,而政府則是配合財團,不斷對宜蘭人施壓,完全不顧反對聲浪及其對當地所帶來的高汙染。雖然事後六輕在1998 建於雲林,然可以不斷看到新聞上演六輕的工安事故,周遭的農漁業受傷嚴重,更嚴重的當然還有周遭居民的健康問題。而這次高雄氣爆事件,探究根本也是因為石化中下游廠所需要的丙烯、乙烯等石化原料,都必須依賴最上游的輕油煉解廠供應,而輕油煉解廠就在這些下游廠無法滿足導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建了數不「輕」油裂解廠,而且開始透過海運進口乙烯丙烯等石化原料來補充,所以這些南北的石化輸送管線等儲運設施又更形重要了。然台灣石化業的發展策略,就是由國家投資最上游、興建成本最高的輕油煉解廠,然後提供穩定的丙烯等石化原料給中下游的民間業者。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都需要兼顧,但從過往的經驗與此次氣爆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卻是資本家唯利是圖,漠視環境與安全,而政府卻一問三不知,不知是否疏於監督亦或真的不知情還是不知道怎麼跟台灣人民交代掛勾的事實! 參考資料         鄒勳元(2001),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形態轉變之省思:一個批判的觀點,競爭力評論,第3期,頁89-110。         林佳和(2008),全球化與國際勞動人權保障―國際法事實之觀察,《特輯》國際勞動法(上),頁15-17。         李隆生、鄧嘉宏(2006),經濟全球化的來龍去脈和省思,全球化暨國際企業研討會論文集,頁50-56。         楊博智(2006),世界體系理論概述(上),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300期。 張烽益(2014),痛定思痛,別讓石化夜在綁架高雄,新新聞第1431期。

 

 

 
 

[勞工權益]高雄氣爆事件後的省思/王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