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專題報導]給年輕人機會是社會的共同責任-為青年創造新機:產官學協力合作共創三贏/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專題報導

給年輕人機會是社會的共同責任 為青年創造新機:產官學協力合作共創三贏/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 戴國榮

       

 

         [專題報導]給年輕人機會是社會的共同責任-為青年創造新機:產官學協力合作共創三贏/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103 年11 月27 日應邀出席勞動部假 台北科技大學舉辦之「2014 年青年 就業促進研討工作坊」,擔任『圓桌論 壇-為青年創造新機:產官學協力合作 共創三贏』與談人。本場論壇由勞動部 潘前部長世偉主持,有幸能與包括國際 勞工組織( ILO)資深專家、國內勞、 資、政、學四方代表,以及青年朋友 直接對話,不僅機會難得亦獲益匪淺。 筆者既身為勞方代表,自將全產總目 前最關心的青年失業、就業市場低薪化 及勞動派遣等議題列為論述重點,並衷心 期待透過此次社會對話能有效凝聚社會共 識,達成「為青年創造新機:產官學協力 合作共創三贏」的目標。茲將筆者是日談 話內容分享如下:        前英國財政部顧問Diane Coyle在《被賣掉的未來:拼經濟,不該拼掉我們的未來》一書( 李璞良譯,2014),提到了「socialcapital」( 社會凝聚力,或稱為社會資本),係指在社會結構中,由成員的價值觀、信任、情感與規範所建立的關係網絡,已經遭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因此,我們期待今天的圓桌論壇,透過社會對話能夠找回台灣的「社會凝聚力」,共同追求世代正義,讓所有青年朋友能夠「適性就業」。

「青年失業」是歐盟國家的挑戰,也是台灣的一大挑戰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資深專家 Peter Auer 在「已開發國家的青年失業與就業問題:聚焦歐盟」的報告資料顯示,2014 年9 月歐盟2,450 萬失業者當中,有500 萬為青年( 青年失業率約20.04%)。另依據勞動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14 年9 月台灣15 ~ 24 歲青年失業率12.94%,遠高於台灣整體失業率3.96%。所以,「青年失業」問題是歐盟國家的挑戰,也是台灣的一大挑戰。          Peter Auer 在結論中指出,根據ILO的報告發現了「教育程度超過職業需求」的情形。另陳教授正良在「如何建構就業服務體系下的社會夥伴角色」論文中也提及「青年的教育程度優化但就業情形惡化」。因此,「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是多數國家正面臨的嚴峻挑戰。爰個人建議台灣社會應該從兩大方向著手: 一、創造符合產業需求的教育環境         落實「培育產業人才」,讓年青適才適所及充份就業,社會各界應認真思考三件事:         (一)檢討現行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產業需求:檢視個人專業是否擁有關鍵能力;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等等。因為,這是台灣年青人可不可以擺脫「越忙越窮」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將「勞動教育」納入中等學校正規教育學程:讓青年學子提早接觸勞動相關法令,瞭解勞資關係,並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中         (三)產官學界應共同努力強化技職教育體系:健全產學合作機制,落實「技職啟動夢想 專業成就未來」的政策目標,確實達到「技職教育」與「產業需求」無縫接軌的效果,有效平衡學校與產業間的供需,達到社會資源運用的極大化,同時也彰顯「做中學」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願意經由建教合作平台,提前適應職場環境。

        目前,政府推動建教合作制度所浮現的問題,包括: 1. 某些服務業的技術門檻過低,造成學校及社會資源的浪費。2. 高科技產業所需技術過於專業,導致建教生所學無法符合產業需求而淪為低階工。3. 建教生宿舍距離上班地點過遠( 應該規範建教合作廠校的距離)。4. 建教合作學校師資不合格率偏高( 應該建立輔導機制)。5. 建教生留任率偏低( 應該強化留廠機制)。唯有解決不合理或遊走法律邊緣的現況,讓建教合作制度確實符合法令規範並步上正軌,才能確保建教生勞動權益,且兼顧建教合作品質及產業利益。 二、努力營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         「個人競爭力」是青年朋友能否順利進入職場的關鍵因素,但社會應更關注「就業市場低薪化造成年輕人不願意就業」的問題。茲提出個人淺見如下:         (一)擴大建教合作規模102 年1 月2 日上路的《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讓建教生不再淪為「賤價生」,也不再是廉價的派遣工。因此,企業絕不能存有將建教生視為降低成本的替代人力或派遣人力的想法,成為剝削技術生的「加害人」。因此,建構一個更完善、更值得信賴的產學合作制度,讓建教生「畢業即就業」的樣態普及化,讓建教合作制度不僅僅是弱勢家庭的選擇,也能成為所有青年就業最理想的選擇,是政府為青年創造新機的可行方法之一。         (二)減少派遣勞工的使用根據勞動部的相關資料顯示,社會上一般求職者91.20%仍以「正職」工作為主要考量。因此,政府應創造更多正職工作,提供就業機會。雖然「全球化」促使「勞動彈性化」成為趨勢,但是大家必須瞭解「全球化」是商人的一種意識形態,迫使整個經濟發展日益向資方傾斜,造成財團獲利擴大,所得日益不公。尤其,「派遣勞動的非典型僱用型態升級為典型僱用型態的一種用人管道」,取代傳統典型的長期僱用,不但排擠了正職勞工的就業機會,造成台灣勞動市場整體勞動條件的下降;「派遣勞動」也成為勞工薪資所得倒退16年的幫兇,更是造成台灣M型社會、擴大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目前台灣「部分時間、臨時性、人力派遣」人數計75.9 萬人,佔勞動市場約7%,政府應針對使用派遣勞工較多的產業( 超過3%),包括電信業( 12.08%);業務及辦公室支援服務業( 7.62%);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6.79%)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 5.75%);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4.08%);以及電子及燃氣供應業( 3.29%),確實檢討相關產業使用派遣勞工的合理性,例如: 1. 是否符合短期性、補充性及季節性之原則?!2. 是否有長期濫用派遣勞工致排擠「正職」工作機會之情形?!企業如違反上述原則,政府應將其列入「禁止使用派遣勞工產業」。         再者,截至103 年6 月30 日止,政府相關部門使用派遣勞工人數共有10,562 人( 37 機構,有24 單位使用派遣),包括:農委會2,633 人、經濟部1,875 人、衛生福利部1,003 人、勞動部993 人、教育部784人、法務部708 人等,建議政府確實檢討現行各部會使用派遣勞工的情形,率先減少使用派遣勞工,並訂定「落日條款」( 緩衝期),未來則應全面禁止使用派遣勞工,以解決許多青年只能非自願的從事部分工時、臨時性或短期性工作的問題。         (三)積極輔導「產業轉型」劉黃教授麗娟在「從國際青年就業趨勢看青年出走: 台灣現象」論文中指出,台灣青年人才的流失(brain drain) 與世界許多主要國家人才外移有其類似的成因,綜其原因包括: 1. 國內工作條件與職涯發展相較國外缺乏吸引力。2. 中國大陸市場的磁吸效應。3. 鄰近國家的政策及環境拉力與國內推力之拉扯。         綜觀國內服務業就業人口已超越傳統產業,成為職場主力,但目前以從事低技術、低附加價值及勞力密集者居多,以致薪資不高,造成台灣青年人才的流失。因此,建議政府積極輔導國內產業轉型( 產業結構轉變),將服務業提升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高端的服務業,譬如文化創意產業、金融業等等,適時提供職場發展機會,創造高階人力需求,才能解決青年人低薪化及人才流失的問題。         給年輕人機會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青年朋友身處在「資訊科技」已經徹底改變了企業組織、產品製造方式,以及消費者所能購買的商品與服務的年代,且近期更有研究指出,未來10 年人工智慧( 機器人)將取代人工勞力,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尤其是基層及中階工作。換言之,未來的青年人不僅將面對所謂「世界是平的」( Thomas L. Friedman,2005)跨國人才競爭,更需面對「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殘酷競爭。爰個人非常同意黃教授孟儒在「青年就業能力建構與勞動市場供需之結( 整) 合:人文素養與跨領域創新」論文所 提的主張:現代產業的價值,有別以往的「效率」更須整合創新、技術,以顧客需求導向,提供顧客想要的產品和服務;而 在高倡文化創意產業之時,則需思考人才培育的方式。         台灣社會必須未雨綢繆,努力建構一個具有培育青年「跨文化能力」、「語文能力」,以及「情境智商」( 對不同環境適應力)的學習環境,有效提升青年職場競爭力;且需 共同營造一個更友善的職場環境,才能許所有青年學子一個「承載夢想、技術未來」的美好將來!

 

 

 
 

[專題報導]給年輕人機會是社會的共同責任-為青年創造新機:產官學協力合作共創三贏/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