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
||
國營企業民營化之影響及探討/余昕穎 |
||
|
||
|
||
四、
民營化之歷程
(一)
最一開始民營化觀念出來用意為:以務實政策來打破政府的壟斷政策,並以此來改善政府的成本效益。
(二) 從英國首相
柴契爾於1980年代開始的一連串去國有化及民營化運動(英國石油、英國航太、英國油氣、英國電信…等)、美國總統
雷根一系列的民營化建議,使許多西方工業國家及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也開始仿效進行民營化政策,再延伸至其他許多開發中國家推動民營化政策。
(三)
台灣於1989年(民國78年7月)成立「公營事業民營化推動專案小組」開始推動民營化,但至1992年民營化法令制定才告一段落,才開始真正的展開民營化實際作業。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9家國營企業轉民營,並有16家國營企業結束營業。
五、 對於台灣國營企業民營化之贊成及反對論述
(一) 台灣國營企業對贊成民營化之論述
(1) 政府觀點-試圖削減政府機構單位內部的開支;外部財政壓
力;民間部門自發的建議。
(2) 企業觀點- 讓勞動市場更加自由化,不需仰賴政府;讓資訊
更加透明化,使勞動市場自由競爭;如不能提高其經營競爭力
,很難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3) 民間觀點-民眾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性;民眾可以參與民營企
;政府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應快速增加之公共建設投資需要。
(二) 台灣國營企業反民營化之論述
(1) 將影響許多人就業機會,民營化的企業會大幅裁員(冗員說)。
(2) 企業員工的薪資及福利產生變化,工作負荷量及壓力將增加。
(3) 原本仰賴低廉商品與勞務的低層民眾將受到影響( 政府不再
控管價格)。
(4) 導致物價波動隨之上漲,進而帶動其他民生用品連帶上漲。
(5) 民營化會造成財富的集中,造成富者更富。
(6) 民營化可能只是從政府壟斷企業轉變成民營壟斷企業的圖利
財團,從而剝削人民。
(7) 民營化導致「私囊化」,貪污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8) 改善經營績效在公營型態下仍然可以辦得到,不用一定要透過
民營化,以民營化說法來改善績效只是一個藉口。
六、
以多方企業為例探討民營化
(1)
官方說法:政府部門底下之國營企業,為政府為了創造就業機會雇用員工,使致員工總人數大於員工需求人數,導致冗員的產生。民營化後將會透過企業的績效與考核帶來效率、提高生產力,此舉並無對員工不利,員工若是工作認真並無需要擔心這些部份。
許多人都會想國營事業效率差、國營事業績效不彰、國營事業就是政府在操弄;我們是民主國家,我們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以我們應該讓市場自由經濟化的去競爭。但民營化後這些問題就會被解決嗎?答案是不會,反而還會衍生出更多問題,也許在一開始的階段企業還會有道德心的存在而有點改進,但之後皆會恢復本性以利益為上。經由上述的探討我們會發現,國營事業倘若轉變為民營化,原本的問題還是會存在甚至更加嚴重。我們應當以客觀角度去看,在國營事業時就先去把這些問題解決,透過政府政策改革,經由全體人民監督,才能有效改善大家對國營事業的錯誤看法。人民有政府的保護不讓重要民生必需品轉出且擬訂統一價格,人民經由買入轉換使其他物品的經濟帶動、政府的稅收增加,此時人民與政府均能受惠,才是我們都想要的結果。 八、 參考資料 (一) 網路資料 • 楊偉中,什麼是民營化。 • 徐于,英國民營化教我們的事-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 朱雲鵬,致命的吸引力:國營事業長期處於「過渡中民營化」的問題。 (二) 書面資料 • 薩瓦斯Dr. E.S. Savas,民營化歷程-公部門.非營利.企業的夥伴雙贏之道。 • 原振維,台灣機械公司的民營化歷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