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清明考源/呂明智勞工藝文

清明考源/呂明智

         據三統曆云: 「清明為三月節, 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也。」可見清明之時, 萬物清淨明潔, 而此時正值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大地翠綠一片。三統曆的來源, 據後漢書律曆志云: 「自太初元年,(漢武帝改元年號,公元一○四年),始用三統曆。」可見此曆漢代才有,歷史非淺。查周書時訓曰:「清明之日,桐始華,後五日,田鼠化為鴽,後五日,始見虹。」觀上謂清明那天,桐樹開始華茂,田鼠化為鵪鶉,後五日霓虹也出現,大約是太氣復蘇之故。

        據提要錄內載: 「杏花開時, 正值清明前後,必有雨也,謂之杏花雨。」古詩云:「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又云: 「楊柳杏花風雨外, 不知佳句落誰家?」晏元獻公詞云:「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趙德麟也有詞詠出:「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可知清明之時,杏花正開放,又逢下雨,多少含有詩情畫意,而此時節氣屬於「春分」之後, 溫度不冷不暖, 正值各花盛開。按杏是屬於薔薇科,落葉喬木,幹高丈餘,葉廣橢圓形,先端尖,春月,次於梅花而開花,五瓣,色白帶紅,似梅花而稍大,果實為核果,圓形,熟則色黃,肉部易與核分離,味淡甘而微酸,種子名杏仁形扁而尖, 有一種特別之香味, 可炒食,又供中藥之用,寶島水果甚多,杏甚少。

        按清明季節要掃墓祭祖, 清明每年都在四月五日或六日之間, 據淮南子天文云: 「春分後十五日, 斗指乙, 為清明」,所以此節一定在春分後第十五天,毫厘都不會差,清明祭祖已相沿甚久,考之源之始,據晉書禮志云:「古無墓祭之禮,漢承秦皆有園陵」,蔡邕獨斷曰:「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居於墓側,漢因而不改,今洛陽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伏、社、臘及四時上飯。」可知祭墓之禮, 起於秦漢之際, 歷史已經深遠。疏云:「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也;祀者,似也,謂祀者似將見先人也。」掃墓祭祀祖先的意義是「慎終追遠」,論語學而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疏云:「追遠者,遠謂親既葬,日月已遠,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

        我國歷代以「仁孝」治天下,所以祭祖相沿成風,回憶從前浙東一帶掃墓的風俗,每逢清明前後一段時間,家家戶戶忙碌異常,都用大米(一種類似現在的蓬萊米),米粒晶瑩透明,性質軟硬適中,水浸一夜再瀝乾水份,磨粉或舂粉蒸熟揉圓做「清明粿」,這種粿是在清明祭祖先所用不可或缺的祭品,此粿做得精緻異常,顏色有白、青、紅、黃數種,用糖霜或砂糖和熟芝?粉做餡,有些包素菜或暈菜作餡。

        祭清明以青粿為主,各色粿為襯,青粿原料是一種野生的艾草嫩葉做的,用時婦女紛紛到郊外去採摘,採回將嫩葉洗清潔,製法將嫩葉放在鍋中盛水煮熟,然後撩出涼後絞去水份,用菜刀將艾葉剁細,再滲入蒸熟的粉內用手搓揉均勻,即成為翡翠碧綠的顏色,這種艾葉粿吃時清香撲鼻, 類菊香的味道, 這種粿名為「青蓬粿」。艾又名蓬,嫩葉可食,本屬菊科,艾的用處多,晒乾做針灸之用,整根拔下晒乾,焚燒燻煙可以驅蚊,又可做中藥的材料,是一種消腫去毒的良劑。

        浙東做粿,用樟木雕刻的印,粿印雕刻著「花卉、蝴蝶、魚蟹蝦、龍鳳孔雀,或元寶雙錢、吉祥如意」等等模型,熟米粉團摘成一段段,像包子一般裝上餡,一個個用手按入粿印中壓緊,印塑出如月餅大小的清明粿,圖案有「龍翔鳳舞,或鳥飛蝶蹁魚躍」等形態,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小巧玲瓏,非常美麗,既可觀賞,又很好吃,作為祭祀祖先掃墓的供品。然後用煮熟的雞、鵝、魚、肉三牲, 油煎豆腐、青菜、竹筍、米飯、錫箔紙錠、香燭利市紙酒等物,作為祭清明物品,用籮筐盛著挑在肩上,同閤家大小到郊外去掃墓拜祭祖先,另外用一種紅緣紙,剪成如長柱網狀紙雨傘套樣子的招魂旛,繫在一根樹枝上插在墳頂,以示追悼哀思魂兮歸來享食之意,把供盆祭品擺在墓前,焚香斟酒例說一些默禱的話,請祖先保祐全家大小平安,財源茂盛等語,祭罷舉杯酹酒於墳前,焚燒錫箔利市紙錢放鞭炮,再用鋤頭砍刀鏟伐墓園週圍叢生的野草荊棘,然後添土上墳,等掃墓完成,全家人圍坐祖塋墳前,分嚐粿類祭品。

        有些大族在清明祭祀之時, 子孫繁衍,族產田地多,由祠堂管理委員會撥出一筆巨款,分派執事人員採購祭品,用大鍋煮青菜,煎豆腐,煮大鍋肉和竹筍,熟後盛在大桶內,再派族內年輕壯丁一擔擔挑到祖先墳上,另外抬著全豬全羊及大批清明粿,扛著一擔擔大飯桶蒸熟的飯,一路浩浩蕩蕩,後面跟著扶老攜幼的族人,絡繹於途前往拜祭祖先,目的地既達,把祭品羅列台階上,點燃紅燭分插在祖塋饗堂上祭祀, 由樂班吹著嗩吶敲著鑼鼓金磬,由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者主祭,旁站司儀朗誦行禮如儀, 另一位讀祭文以彰祖德,其次依輩分高低排列拈香恭聽,讀完再由主祭者酹酒三次於祖墳前,然後焚化大堆錫箔紙錢,放沖天火炮及鞭炮,附近牧童聞聲而來也可分到清明粿,鞭炮與升空大炮嘮啪連聲,山岳為之鳴應,熱鬧非常,祭罷大家席地當桌胙享食祭品,形成祭祖盛況。

        清明時節,滿山遍野開滿花團錦簇的杜鵑花,遠望恍如榴花噴火,蔚成奇觀,更兼此時桃紅柳綠,鶯飛草長,小孩們在平原上放紅紅綠綠的紙鷂,構成江南原野錦繡美麗的色彩,掃墓的大人眷屬小孩都採摘一些杜鵑花,帶回家中清供瓶中,作為郊遊踏青掃墓的點綴品。

        當掃罷祖墓踏上歸途之時, 天氣往往忽而又烏雲四合,不久便會落下細雨霏霏,此情此景,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之感,近望遠眺,群山被細雨籠罩,像迷霧雲海朦朧隱約,處處山腳坡旁,人們掃墓的紙灰飛揚,煙香繚繞,鞭炮此落彼起,夾雜著遠近傳來掃新墳的寡婦孤子悽切哭聲,聚成愁雲慘霧,四野又下著悽風冷雨, 聽後不禁酸鼻淚下,而此時山谷茂林深處,子規鳥啼著「歸歸路,歸歸路」的鳴聲,那種凄厲的哀音,更使人有柔腸寸斷之感,惆悵低徘不已,不勝唏噓。

        傳說蜀帝杜宇歿後, 其魂化為鳥,名杜鵑,亦曰子規。據蜀王本紀云:「望帝使鱉靈治水,與其妻通,慚愧,且以德薄不及鱉靈,乃委國授之,望帝去時,子規方鳴,故蜀人悲子規啼,而思望帝。」按寰宇記則載:「蜀王杜宇,號望帝,後因禪位,自亡去,化為子規。」又據華陽國志內載:「杜宇一名望帝,他生前因為行為不檢,淫其相妻,心懷慚愧而禪位那個名叫開明的宰相,自己則流浪到異鄉,歿後化為杜鵑,隱棲於山林之間,逢春則鳴, 聲音凄厲, 能引旅愁, 而動歸去之念,所以此鳥一名思歸,或曰催歸,牠的鳴聲就是聲聲不如歸去。」

        又一種傳說, 從前有一個晚娘, 常虐待不是己兒,有一次她拿炒熟的穀子給他,而給親生兒子是沒有炒過的穀子,吩咐他們二人道:「誰種的穀子生長,便先回來,生不出的種子,不要回來。」兄弟二人出門後便在路上玩耍,把種子交換之時拿錯了,二人把穀種撒入田中,前妻之兒生出秧苗,先回家去,結果親子長不出禾苗,正應「害人反害己」的話,他便不敢回家,流浪在外,晚娘思念親兒生病故世,因為她存心不良害人,上天罰她轉生為鳥,所以終日喚兒催歸。

        據說子規鳥因為日夜哀鳴啼叫,往往會叫得聲嘶力竭,結果會泣血而亡,故而有「子規泣血」的俗語,因為且啼且飛的緣故,泣血灑遍山野滿坑滿谷,後來化為杜鵑花,所以又名為「映山紅」,這種是不經之談,不能深信,但是在清明前後一段期間,我們常在日夜都聽到這種鳥的啼聲,所以又稱牠為「清明鳥」,過了清明也聽不到此鳥的叫聲,大約是一種季節的候鳥吧!

[勞工藝文]清明考源/呂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