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民營化改革,「革」掉了誰的權益?/李欣治勞工權益

民營化改革,「革」掉了誰的權益?/李欣治

        一般而言,國營事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其效率不彰,而衡量效率的標準,就是看該事業是否賺錢,是否有利潤。然而,並不是所有國營事業都可以用此標準來衡量。國營事業多半背負著分攤社會成本、平衡社會貧富差距的責任,因此會不計成本地提供服務,所以做的可謂是「虧本生意」,假如水、電有一天民營化了,要按照成本來計價,那麼後果將不可想像,根據國際公共服務的報導,英國英格蘭和威爾斯的自來水民營化之後,水費在五年內上提高了106%,但在同時,該公司的利潤上升了692%。從公司利潤的觀點來衡量,該公司的確是賺錢了,但是從社會利益的角度來看,社會大眾是賠、而不是賺!         例如台汽、台鐵這類的公共運輸產業,應該將之清楚定位在「社會服務業」,既然是公共財,就應該有一套不同的標準,改革應著重在真正的提升服務品質,而不是將之「改革」為只顧賺錢的民營產業。  國營事業是社會整體的資產,應該對社會大眾負責,倘若有冗員、浪費的情況,也應該改革,不應浪費納稅人辛苦的血汗錢。台鐵應該改革,包括台鐵員工在內的社會大眾都如此認為,然而,改革的方式不只民營化這一種,民營化恰恰是最糟的方式、是最無法對社會大眾負責任的方式。台鐵的改革,若還要沿用公司化、民營化的方式,社會大眾應同聲反對!            大體來說,國營事業民營化後,員工所擔心的權益有哪些?在各界一致為民營化政策叫好之際,數十萬的國營事業員工會遭受什麼樣的衝擊?他們對未來命運的憂懼與憧憬,又是什麼?一位在台電兢兢業業做了二十年的員工也不服氣:「十年前國營事業都是『經建英雄』,十年之後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是什麼邏輯!」然而,員工心中再怎麼不平,無奈外有等著分食國營事業大餅的民間財團在敲門,內部卻還紛紜擾攘。         以往,全國各級政府的國、公營事業二十七萬名員工,一向是執政黨眼中的乖乖牌、選舉投票時的大票倉,如今他們竟走上街頭,和公司、甚至政府抗爭。國營事業錢多事少的「貴族勞工」,還會有什麼不滿呢?驅使他們轉變的主因,正是對民營化的疑懼-「什麼時候裁到我?」。         提起國營事業的績效不振,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人事包袱」,冗員過多。因此,在民國八十年「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剛完成立法、各事業單位奉命著手準備民營化時,常看到國營事業主管信心十足地在報上表示,說每年將裁減多少多少人,到民營化時將達成最適企業體效率的多少多少人。要知道,被點名裁減的不是數字,是人,是為這份工作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員工。更慘的是,每個員工後面還拖著嗷嗷待哺的一家老小!公司內部如果已有了裁員腹案,員工卻還被矇在鼓裡,怎能怪大家憂慮不安,無心工作?         再說,民間公司倒閉,可曾有人怪罪員工吃垮公司?而國營事業職工幹部早年或許有托人情進來的,但絕大多數卻是經過國家特考,如:考試院主辦的金融、郵電、交通人員特考等,或高普考進用的。「員工有什麼罪呢?」要怪的不是員工,而是決定要招募這麼多員工的經營政策。         長久以來,國營事業董事長都是由主管機關指派,有時不免淪為政治酬庸的籌碼。而國營事業規模大、牽涉的技術又專精複雜,容易演變成「外行領導內行」,影響員工士氣。「官派」身分也使國營事業主管被外界視為「政治人」而非企業家。稍一出事,不僅主管機關要找去「訓斥」,還可能被立法委員指著鼻子痛罵。加上酬庸名器,卡位者眾,攻訐放話、黑函滿天。         在經濟學者的眼中,只有幾種辦法可以使國營企業賺錢,最常被運用的兩種策略就是「成本控制」和「企業瘦身」,仔細想想,前者其實就是「減薪」、後者就是「裁員」,這兩種辦法,當然會降低企業營運的成本,相較之下,經營績效當然就提昇了。但這其實只是將成本轉嫁而已。         為了要嚴格地控管成本,經濟部所屬各國營事業去年減少加班費金額達十億一千萬元,這張看似漂亮的成績單,卻是以擴大社會整體風險的代價達成的。據報載,中油為了要執行加班費控管的命令,桃園煉油廠開始緊縮人力,員工請假不找人加班,各個單位人手因而不足,在員工不勝負荷的情況下,大小事故連連,這幾年更頻傳氣爆意外。對附近居民而言,「安全」才是最需要控管的,假如真的不幸釀成悲劇,誰來負擔這筆社會成本呢?            另外,舉例而言,台汽在推動民營化的過程中,員工被大幅度地裁減一萬多人;台鐵也早已精簡了一萬多名員工,這些員工多半面臨中年失業的問題,甚至還有數名被資遣的台汽員工因此而自殺!若我們把「成本」的概念擴大來看,社會整體的成本其實不減反增,因為有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層出不窮,不僅造成數萬個失業家庭,更拉大社會貧富差距的問題。            因此,現在國營事業的改革辦法,並不是往好的方面改,而是把成本轉嫁給全體社會,裁員減薪的苦果,不只是員工來承受,社會大眾其實也跟著遭殃。國營事業改革,不只員工的權益被革掉,社會大眾的權益也被悄悄地革掉了。以台汽為例,在一九九六年,台汽還擁有四百三十二條路線,到了二○○一年只剩下一百九十六條,台汽結束營運後,由部分台汽員工集資籌組的國光客運公司,只接手九十六條原來台汽的路線。            這些被裁撤掉的路線,都是所謂「不賺錢」路線,多半位於較偏遠的鄉鎮地區,沒有被裁減的路線,也因為「成本」考量,而縮減班次,在這些被裁減的路線中,有些被民營客運接手了,但是,民營客運的服務是打折、縮水的,例如台汽潮州站撤站之後,部分路線改由民營客運接手,但是業者為了利潤考量,而減少離峰時段的發車班次,某家經營墾丁遊覽路線的業者也因利潤考量而彈性調整班次,使得乘客無所適從,在南投,水里-埔里、水里-南投等兩條路線被民營客運接收後,本來三十分鐘一班車變成一小時才有一班,而且過了晚上七點以後,必須一直等到晚上十點才有末班車可搭,對當地民眾和通勤學生帶來很大的不便!            近來尊龍客運造成六人慘死的火燒車事件,引發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客運業不為人知的一面。根據調查,許多客運業者為了營利而改裝客車內部,尊龍就在安全門上加裝一兩張座椅並焊死,使得乘客逃生無門。在眾多客運業者中,只有承襲前台汽的國光號客車符合安全標準。            尊龍火燒車事件並不是個案,一直以來,民營客運就問題頻傳,根據一九九八年交通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私人客運公司的肇事率和肇事死亡率,都是台汽的十倍,原因之一,就在於還是公營事業的台汽,擁有遍佈全國的維修廠,所以對於車輛的維修保養,都較民營客運優良許多,駕駛員在上路前,也必須通過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審核才能開車,台汽的駕駛員也不用像其他民營業者,因為底薪極低,必須超時加班開車、賺取獎金,這些都是公營時代的台汽可以維持其安全標準的重要原因。現在的國光客運公司,為了「成本」考量,早就和其他民營業者一樣,把這些標準拋諸腦後了。試問,這樣的民營化,算成功嗎?         從台汽民營化的案例來看,或許國光公司現在真的賺錢了,但是卻賠上消費者的權益!國營事業的公司化、民營化,消費者是否淪為最大的輸家,值得我們深思!

[勞工權益]民營化改革,「革」掉了誰的權益?/李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