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粽葉飄香話端午/葉盈吟勞工藝文

粽葉飄香話端午/葉盈吟

[勞工藝文]粽葉飄香話端午/葉盈吟▲吃粽子是每逢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         我國依農曆一年共分為春、夏、秋、冬四大節氣,正月朔日為春節、五月端午為夏節、八月十五為秋節、十一月冬至為冬節,一般民間是很重視這四大節令的。 就端午節而言,不但富有耐人尋味的歷史背景,更有忠孝節義寓於其中。端午節的「端」字是“開始”的意思,五月為午月、五日為午日,故稱為端午。又名端陽節則取陽氣始盛的意思。 歷史故事中,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最多,值得細細品味;端節的主角為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名平、號正則、字靈均,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任「左徒」輔佐懷王,因為受到懷王的寵信,被奸臣妒忌進讒言於懷王,於是屈原二度被放逐江南,放逐在外的屈原仍憂傷國事,懷念君主而作有離騷、抽思等詩篇,最後作「懷沙賦」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人們紀念屈原,將鍋裏煮的飯直接倒入河裏,給屈原的英魂吃,為了怕蛟龍和魚蝦搶食,改用竹葉包裹,再以五色線綑綁緊。這種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以拜祖先的習俗,自宋以後成為恆例。         至於划龍船,也是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投江後,大家駕船在江中搜救,一逐漸變成划籠船的由來,龍船通常以樟木製作,也有用玻璃纖維的,傳上繪龍牙,色彩炫麗。划龍船用彩色木槳,銅鑼一面上寫「水仙尊王」,船頭掛紅色三角旗為龍舌,另外掛上紅布長旗,寫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四時無災、八節有慶」等吉祥話,現代的龍舟競賽簡化多了,船手15到30人不等,船頭有2個人執旗打鼓,船尾1人則鳴鑼助勢,以取得終點的旗幟為勝;划龍船不僅是項有意義的民俗體育活動,也能培養團體合作的精神。         農曆五月又稱「毒月」,端午正值春夏交替之季,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舊俗在門楣上插蒲劍可避邪,蒲劍像把寶劍,鬼就不敢登門騷擾了;古時民間用艾草泡水洗臉洗澡,據說可強身並除百病;用雄黃酒沾塗在小孩子的耳朵及額頭上,可防生瘡、蟲子也不敢往耳朵鑽,將酒灑在屋內外角落,五毒蛇蟲都不敢侵犯。         另外,端午還有掛鍾馗的習俗,鍾馗有辟鬼的能力,原是歲末掛的守門神,直到乾隆間,人們才把捉鬼的大師請來過端午,用意在於驅惡辟邪。其次五色粥、艾湯、艾餅、百葉茶、煮蒜頭、油饝、五臭等等,大多為鎮邪、防毒健身保平安之物。         端午的另一習俗是配香囊,香囊又稱香包、香馨,香包的主要功能是鎮惡魔,趕吉避凶,家家戶戶自做香包,掛在孩童前胸,直到過節才取下,現在香包的製作變化更多,有的已不具節日意義,而成為精美裝飾品或藝術品,無論如何它總代表中國人對固有文化民俗的眷愛,並承襲了這份深厚執著的情感。○端午節不是中國人的專利         一般人都認為端午節只是中國人的節日,其實我國文化悠久深厚,因此,傳到東亞各國,多為樂意接受,如我國的一些歲時節俗,以往日本、韓國及越南的宮廷裡均照樣實行,有些甚至流傳到民間,而被誤認為當地固有的風俗。尤其是端陽佳節於唐宋之際,在日本平安朝的宮廷裡非常熱絡,後來王朝衰微,武家政權抬頭,因「菖蒲」和「尚武」二詞日語發音相同,而把端午節當做尚午的節目。至今日本人過端午節,在大廳裏供放著身穿盔甲的小偶,一般稱為「武者形」,正是緣由於此。         端午節俗的心理背景有三:其一是原始宗教心理,如以菖艾避邪。其二是儒家忠孝思想,如以粽子拜祖先,紀念屈原。其三是道教的意思,強調天師嶄邪。

[勞工藝文]粽葉飄香話端午/葉盈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