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
因地緊/瑪爾寇呂 |
臺灣原住民,係泛指在十七世紀漢人尚未大量移入前,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鄰邊島嶼的住民,清代時期,台灣原住民並沒有明確的分類,在文獻上只大分兩類:生蕃(高山族),和熟蕃(平埔族),直到1895年日本治台後,大批日本學者來台研究土著文化,才有較明確的學術分類。在早期,原住民被稱為"蕃",1930年後成為高砂族,戰後則改稱"山胞",民國83年
修憲時,正式立名為"原住民"。
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十二族,約四十三萬人,約占臺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依據語言學的調查分析,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isian)或馬來民族。南島民族分布在東自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北達臺灣這廣闊的海域與島嶼上;而人類學者的研究也歸納出諸如干欄建築(把房屋架高,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蟲蛇)、刀耕火墾、編蔞、皮衣製作、纹身、吃檳榔等文化習俗,都屬於傳統的南島文化。近年來,一部分學者依據臺灣地區原住民語言眾多而分歧的現象,推論出臺灣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民族開始擴散的起源地。在其他南島民族區域先後遭到回教、基督教等文明影響之際,臺灣的原住民則相對維繫和傳承了深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台灣原住民除高山族之外,尚有平埔族,高山族指居住在山上,仍保有其語言和文化的族群,平埔族指居住在平地,與漢人接觸較早並失去其固有語言和文化的族群,其中最為大家所熟之的應該就是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它分佈在桃園、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巿一帶之平地,如北投、唭哩岸、秀朗、八里、小雞籠等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