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破解自由主義民營化的迷思/劉人瑋勞工議題

破解自由主義民營化的迷思/劉人瑋

        台灣已於2002年加入WTO,為了因應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對國內經濟市場可能產生的衝擊,如何提升台灣國際間的競爭力己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主要策略。此時,政府為了因應國內外政經情勢的變局,不論是國營企業抑或是國營銀行等都早己積極進行民營化動作。的確,從整體大環境的經濟發展來看,民營化也許是一條遲早必須走的道路,但必須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達到國營事業民營化所揭櫫的目的。不僅如此,更必須因應不同的國家體系、國情民風以及產業型態的不同而做一定程度的區別,不應一股腦地朝全面性的新自由主義靠攏,而枉顧人民權益。         政府官員以及一些經濟學者常舉中東歐國家、南韓等的例子來說服人民相信民營化將會帶來經濟轉機,惟對於各國歷史背景、經濟體系以及所將帶來的副作用卻隻字未提,忽視人民知的權利。以中東歐國家來說,在前蘇聯瓦解後,其原本受到蘇聯嚴格控管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立刻遭到市場嚴格的挑戰。在舊有市場逐漸萎縮以及增加緩慢的情況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型到自由市場經濟是必要的。而各國也必須在原來被分配生產的產業外(例如:羅馬尼亞主要生產農產品;捷克生產鋼鐵工業),立即發展各項民生產業以自足,所以開放市場以及進行私有化(民營化)當然是其所必要進行的政策方針。而在台灣,各項民生必需品均能自給自足,也沒有極權計劃經濟的背景,豈能相較而論?         再以南韓為例,其近年來的經濟起飛令人稱羨。以南韓過去發展經濟的策略來與台灣比較,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發展、壓低外債比例為主幹;南韓則是以大企業為經濟主體架構、舉外債來發展經濟。台灣的此種策略主要是要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加上戰略的考量以及盡量減少外債、避免受國際資本流動波及;而南韓的經濟政策,從90年代早期的政府市場干預政策到90年代晚期金泳三的全球化策略,金泳三當時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成長以及加入經濟合作寄發展組織(OECD)的名利,而在南韓經濟體制尚未完備的同時就貿然實施全面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結果就造成了成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受創最深的受害者。雖然最後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協助下,創造了另一波的經濟起飛,但在光鮮外表的背後,卻是形成國家經濟主權掌握在外人手上的下場。對此,南韓人民還稱之為「國恥」。不僅如此,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紓困條件下以及經濟起飛的背後,所造成的高失業率、通貨緊縮以及外商壟斷市場都是在大企業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同時所為人所忽略的。再回到台灣來說,台灣的政治環境經得起這樣的實驗嗎?如果經濟主權都被外資所掌控,台灣還剩下多少自主能力?台灣的人民需要為了讓國內的大財團在國際上爭一席之地而犧牲自我的權益嗎?這或許是值得吾人詳加思考的。         上述的國際案例係針對不同國家的國情所做的比較分析。那以台灣來說,民營化真的能帶領台灣走出經濟不景氣的陰霾嗎?從目的性來看,民營化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能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強化國際競爭優勢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經過十餘年的執行過程,已有三十一家國營企業完成民營化,但其民營化後的經營效率,是否較民營化前提升,可以說沒有一家敢給予肯定的答覆。在政府預算赤字節節高升的同時,民營化的立法正當性亦不免令人民質疑。再以勞工的立場來說,工作權為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之一。在籌備民營化的過程,各種為求利潤而剝削勞工權益的方案將紛紛出爐。就算不裁員、減薪,也會使用加重在職員工的勞動強度的手段,以「只付一個人的薪水卻當兩個人用」剝削勞工。以歐盟如此先進民主的組織,在面對民營化時仍然不敢輕易忽視勞工的工作權,在歐盟今年一月中旬由歐盟執委會所提的港埠服務自由化法案中,建議貨物處理業開放競爭,不讓歐洲許多港口裝卸作業成獨占事業,也允許船運公司指定獨立的廠商裝卸貨,擴大港航作業民營化。此項法案一但通過,全歐洲恐怕有數萬碼頭工人會失去工作,因此16日有數萬名碼頭工人發動大罷工,從丹麥哥本哈根到法國馬賽、從比利時安特衛普到希臘的皮拉夫斯港,碼頭作業都陷入癱瘓。在這樣的壓力下,歐洲議會今年的1月18日以壓倒性多數否決歐盟執委會提議的港埠服務自由化法案。         民營化並非一無是處,也不必逢民營化必反。但對於但民生日用品(如米酒)、全國運輸系統(如台灣鐵路)、通訊系統(如中華電信)、能源產業(如中國石油)等等,這些與所有人民權益密切相關的所有部門及產品,在台灣政治尚未穩定的情況下,正需要以國家來作統籌,來為人民的基本需求服務,並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性。若連這些影響人民巨大的重要產業都一概民營化,而以追求高額利潤為最高前提的話,人民日常生活基本權利及使用價值的方便性,將無法被正視。針對一般人所詬病的效率問題,若能透過公營事業的有效管理,可以同樣能達到目的的情況下,畢竟公營還是比較有保障跟安全性的。更何況許多國營企業的營運是相當優良且有效率的,一向表現良好的中國石油公司就不需贅述了。以最近的例子來說,由台証證券負責主導於去年12月中旬出爐的對金門酒廠的財顧評估報告顯示,金門酒廠產品體質佳、獲利穩定,每年EPS(每股純益)都有10元以上水準,並無釋股籌資的需要。所以,金門酒廠已打算放棄民營化,轉向成立1家子公司負責通路規劃與經營。由此可知,國營事業並非均需民營化以加強效率的必要。         若為了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以維持企業的永續經營,則國營事業的民營化吾人必須承認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國營事業民營化絕非解決政府財政困境的萬靈丹,因為若政府不能提出一套因應的模式,並對其所可能引發的失業問題或資金排擠及企業大量外移等問題提出有效對策,則民營化不但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國內的財經問題與社會亂象更為雪上加霜,為了確保國營事業員工以及廣大人民的權益,政府宜從長遠的規劃來解決可能的問題,而非以有樣學樣的短視政見來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指導方針。

[勞工議題]破解自由主義民營化的迷思/劉人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