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勞工權益

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 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全產總鍾理事長主持會議致辭。 ▲大會安排了在華的外籍學生擔任即席翻譯。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Robert Pelletier講述他的工社運經驗。 ▲盧天麟委員參與研討的對話。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

▲本會戴秘書參與此次研討(後排右一),專注於Pelletier的講述。 ▲會後Pelletier與學員合照。  

  一、前言:

全國產業總工會於94年6月30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假中華郵政工會舉辦「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研討會,特邀請法國總工會(CGT)組織部負責人Robert  PELLETIER蒞會演講。會議由鍾孔炤理事長主持,與會成員除石油、電力、土銀、菸酒等產業工會代表外,尚包括中正、元智、東吳及東海大學等相關科系學生計40人出席。立法院盧天麟委員、中華郵政工會蔡兩全理事長亦應邀致詞。

Robert  PELLETIER的專題演講設定在二大議題,一為「全球化下非政府組織(NGO)的跨國行動與連結」,另一為「法國工會因應私有化政策的經驗交流」。由於Robert學生時代參與過學生運動,之後從事過教職,亦曾因反對兵役活動入獄服刑等特殊背景與資歷,遂自1980年起加入法國總工會,先後被推舉擔任訊達電梯工會(Otis,Kone,Thyssen,Schindler)秘書長、負責人及鋼鐵業工會聯盟主要負責人之一。Robert先後參與1999年西雅圖反全球化示威、2002年巴西榆港及2003年巴黎世界社會論壇等重要活動,並自2005年起擔任法國總工會勞工及職訓部轄下之職災預防高級顧問。歷經學運、教職、牢獄與工會運動的洗禮,Robert在言談中,沒有對社會的憤世忌俗,而是展現豐富的人生歷練;在闡述議題內容時,不見負面批判與不滿,但見獨到見地與建設性建言;尤其面對政治敏感議題時,深入精闢的剖析時事更毫不保留;且在嚴肅的話題下,依然能見到法國式的浪漫與輕鬆自然流露。Robert的智者風範,令人敬佩,其充實而具啟發性的談話內容,更教人獲益匪淺,當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觸油然而生。

茲將此次研討會重點摘錄如后,並與廣大會員分享。

二、研討會重點摘錄:

議題一、全球化下非政府組織(NGO)的跨國行動與連結

(一)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資本主義有足夠的金錢進行國際交流,但工會並沒有如此好的環境,尤其西歐國家有許多勞工來自世界各地,卻無法享有與駐在國勞工同等的權利,致造成國與國之間衝突不斷。所以,國際交流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二)法國經濟特色及工會運動的崛起

歐洲國家在二次大戰後的經濟特色與戰前截然不同,政府允許工會參與國家重建計劃,且由於政府與工會達成共識,促使經濟發展快速,亦帶來和平。當時社會上出現兩種工會型態:(一)社會民主型:完全接受政府政策(含殖民政策)。(二)共產主義型:反對政府政策(含殖民政策、美國帝國主義),此類型在法國、西班牙特別有影響力。

1968年出現了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工會與政府的對立,正因工會強烈反政府,所以政府開始調整經濟政策。當時的反政府勢力源自學生(學運)與工人(工運)力量的結合,抗爭主因則為工人的工作條件不符需求。而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及人類科技的發展,更促使政府不得不進行「人工改革」,才能有效抑制機器取代人工的工作方式所引發的失業潮(數百萬人工作機會減少)。

(三)工會與政黨的關係

      法國總工會成立後,統合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左派力量,在60年代末期起贊成蘇聯經濟政策,70年代則完全走反政府體制路線(堅持蘇聯體制)。即使在左派掌權後,法國總工會雖不反對,但仍不會合作,例如歐盟憲法議題,共產黨反對,總工會卻贊成,兩者意見南轅北轍。因此,工會政治地位逐漸下滑,也造成與共產黨的分裂。至此,工會開始與政府進行協商。

(四)法國大罷工

1.1995年,因私有化問題及改革社會福利(退休)制度,政府未積極回應及作整體改革,而引發大罷工。

2.2003年,因教育制度(退休體系)的改革,引發教師大罷工達1個月。

議題二、法國工會因應私有化政策的經驗交流

(一)工會全球化

      19世紀開始的全球化殖民制度演變如后:1.生產全球化。2.一、二次大戰全球化。3.美國、西歐及日本為主的第三波全球化(目前)。資本主義有計劃掠奪開發中國家的資源,70年代則為資本主義最野蠻的時期。當今的全球化已較有制度,而這新的經濟體制影響的層面,包括:1.南美洲國家。2.東南亞國家的民主化。3.工會的強化。4.國際分工。其中,全球工會普遍存在經費預算短缺的窘境,致無法在國際化問題上,將工會理念及運動推向國際舞台。因此,惟有將工會國際化(必須有全球化結構)才能面對「私有化」問題。在此之前,國家工會必先往統合路線邁進。

未來,作為全球性工會應充分掌握正確訊息,致力追求資源的公平分配。    

(二)法國國營事業私有化問題及工會因應

在二次大戰後,透過國營事業重新建設國家經濟,故有其存在價值。惟1990年代後自由主義興起,私有化隨之而來,使政府失去某種程度的自主,在無法壟斷市場情況下,造成企業及勞工的競爭。尤其,政府與資本家趁1990年工會力量較薄弱時,聯手積極推動國營事業私有化(民營化)政策,完成率高達1/3,造成廣大勞工失業及受迫害。這段期間,與共產黨關係良好的法國總工會(CGT)及美國支持的工人力量工會(FO)則是較能有效對抗私有化的兩股主要力量。

法國總工會強調勞工團結反對「私有化」,卻也不認為「國營」是理想體制。90年代政府推動的私有化並不順利,亦造成諸多問題如后:

1.    國營事業員工失業率達10﹪。

2.    無勞動安全。

3.    勞動地位大幅下降。

4.    薪資結構等不穩定、變數增加。

5.    原經營目的在於為民服務,但私有化後追求利潤,勞動條件不可能提昇。

Robert認為,各國國營事業同樣面臨如何提供服務、人民需要何種服務2大問題。

三、結論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與法國工會的經驗交流,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經驗,尤其,那些未曾聽過、不曾見過的事物,不但引發在場工會幹部及學生們高度的學習興趣,更讓人深刻體認國際交流的重要性。畢竟,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勞工問題已不再只是單純的國內問題,因此,身為台灣工會幹部應有所因應及採取必要作為,而筆者的拙見如后:

(一)廣泛蒐集世界各國相關勞動議題、發展趨勢等資訊,以作為研究、比較基礎,讓國內工會運動長期目標明確化、具體化。

(二)經濟特色與工會運動發展聯動性高,必須積極擺脫小格局的「企業」本位主義、「個人」勞動權益,甚至是「國家」的束縛,才能以國際觀點與視野(制高點)盱衡整體經濟局勢變動,採取更有效的因應(抑制)措施。

(三)工會與政黨的關係本就密不可分,尤其在爭取勞工相關勞動權益的過程中,政黨力量往往扮演關鍵的角色。如何透過在野黨的協助(對話、抗爭形成壓力團體),或與執政黨保持良好關係(易於協商),以獲取勞工團體最大利益,兩者間的拿捏與分際,往往涉及工會運作基本立場與態度。Robert認為,工會的政治立場應清楚定位及明確表態,方有助於未來的發展。法國工會這種不和稀泥,明確「選邊站」的做法,與國內工會試圖與各政黨保持「等距關係」,以求左右逢源的思惟邏輯迥然不同,亦可為台灣從事工會運動之先進們深思。

(四)工會全球化

     「預算短缺」是工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則台灣工會就僅能留在島內「閉門造車」?其實不然,即使囿於經費不足,工會無力支付龐大的國際工會組織會費,而無法成為會員國工會,的確喪失跨入國際舞台與歐美先進國家交流、切磋的機會,但是,如果國內工會能夠團結起來並結合學術界、社團法人力量,共同善用極其有限的財力、物力及人力資源,有計劃的邀請國外知名勞工議題研究學者及具權威的實務派專家蒞台分享經驗,則國內從事勞工領域工作的勞、產、官、學界相關人士,依然能獲得充分的資訊及知識。惟工會幹部必須嘗試改變過去重人際關係、輕議題研究的心態與屬性,經由不斷的接觸新議題,迅速累積經驗,期求整體「質」的提昇,達到「工會改造」的目的,台灣工會才能走向全球化。

(五)國營事業私有化問題及工會因應

      法國國營事業的私有化過程,一如台灣及其他許多國家般,勞工依然逃不過成為最後犧牲品、受迫害者的宿命。國營事業勞工擔心私有化造成關廠、裁員、減薪及造成中高齡失業的結果,已成為全球化問題,始終揮之不去且持續反覆上演,令人不禁要問:全球國營事業勞工的未來在哪裡?我們曾經試圖找出符合台灣國情,能確保勞工相關勞動權益,又能兼顧企業永續經營及股東權益的「三贏策略」,但是,當越瞭解全球化的模式及經營競爭型態時,卻越擔心那種期待終究是個理想,最後仍將破滅。所以,工會必須貫徹執行短期內保障員工權益的任務,亦應擬定「改變整個社會」的長期計劃,以「有效率的工會」追求社會的改變。

[勞工權益]全球化下跨國工會組織的行動工作坊-台灣與法國的經驗交流/戴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