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
工會勞工教育訓練/戴國榮 |
![]() 貳、勞工教育訓練 企業教育訓練的目的,在於塑造企業文化、企業目標宣導、凝聚員工向心力、激勵員工士氣、促進員工情誼、加強員工在職技能、員工知能拓展、業務檢討、員工意見交流、組織重大變革說明及實施員工轉業訓練等,其實施範疇則不外乎採授課、座談、專題講座、觀摩或委外方式辦理為之。其實,企業最重要的目的在於透過訓練激發員工潛能,提昇員工工作效率,改變組織行為模式,達到組織功能及人力資源運用的最適(佳)化,進而為企業創造最大盈餘及獲利。 反觀,工會實施勞工教育訓練的目的,則首重工會組織運作及策略運用,主要是在於統合受僱者意見,形成團體共同意識,才能以集體力量發揮一定影響力。其最終的目的,則希望加強勞工個人的智能發展、提昇勞工生活品質。惟臺灣號稱擁有七百萬名勞工朋友,幾乎佔全國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但是因為國內企業特性以中小企業居多(佔90﹪以上),加上政府法令限制(註三)及高科技產業因薪資福利較佳而未籌組工會。所以,民營企業勞工組織工會的數量明顯偏低,反倒是以國營事業工會居多,也較為活躍。尤其,國內政治環境及政治人物基於利益考量,不論朝野政黨,立場皆偏向資本家,使得廣大勞工成為社會「弱勢」,十足的政治邊緣人(註四)。有鑑於此,臺灣石油工會以身為國營事業工會,在人力、物力、資源稍佳的情況下,積極從事勞工教育訓練工作,希望藉由工會幹部及會員的思想強化教育及動員訓練,建立正確的勞工意識及觀念,期能發揮種子效應,將工會理念散播各角落,讓臺灣的勞工活得更有尊嚴,生活過得更美滿。茲願以臺灣石油工會實施勞工教育訓練的經驗,做一簡要說明如後: 一、勞工教育訓練的目的: (一)提昇會員勞工意識:主動參與勞工問題研究,關心勞動議題的修法,提昇 勞工尊嚴,追求勞工地位的提昇。 (二)勞工法令素養的提昇:嫻熟勞動法令,讓會員(勞工)清楚自己的權利義 務,懂得爭取及捍衛權益。 (三)會員力量的凝聚:凝聚多數會員共識,避免因單位(各分會)利益衝突產 生內部矛盾,造成內部分裂,削弱工會力量。例如舉辦九十年度小組長訓 練(註五),即針對績效獎金、調薪及民營化員工相關勞動權益之爭取凝 聚共識。 (四)工會組織運作及策略運用的透明化:讓會員瞭解工會目標及方向,與即將 採取的策略方法。例如舉辦八十七年度小組長訓練(註六),工會針對中 油公司民營化議題提出先立法再自由化的概念(註七),大力推動石油管 理法(註八)的立法,獲得幹部一致同意。結果,此策略有效阻擋了民營 化進程(註九)。回顧過去,當時若有幹部提出質疑或反對意見而未形成 多數共識,則結果可能迥然不同。 二、勞工教育訓練的種類 勞工教育訓練的種類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 (一)靜態訓練:石油勞工、工會快訊、email等文宣品的傳送即屬之。 (二)動態訓練:即為專題研討會、小組座談、幹部訓練等。 三、勞工教育訓練的方法 可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一)石油勞工:工會每月定期刊物,內容主要報導工會動態、勞工法令宣導、 會員投稿、意見反映及近期國內外勞工重大訊息,為會員提供完整資訊。 (二)工會快訊:遇重大勞資爭議、攸關會員權益事項爭取或抗爭動員時,採及 時傳真方式辦理。(email) (三)專題研討會:採自辦方式(例民營化議題研討)或選派適當幹部或會員參 加國內外機構舉辦之研討會。 (四)幹部訓練:區分理、監事訓練;代表訓練;小組長訓練等,視需要辦理國 內外研習(每年至少一次)。 (五)小組座談:依會員工作單位、人數編成若干小組,每小組設小組長,每六 個月由小組長召集會議,由各分會理事列席聽取會員意見。 (六)國際交流活動:參加ICEM(註十)年會,並與日本CSG(註十一)、石油 勞聯;韓國FKCU(註十二)、SK(註十三)結盟,每年派員互訪,拓展 會員國際視野。 四、勞工教育訓練的經費 勞工教育訓練的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會員繳交之會費(每人每月按薪資之千分之三繳交)收入及捐款。 參、結論 臺灣工會運動的發展不易,主要是受制於特殊的政經環境背景及法令限制。1988年臺灣石油工會為了抗議政府剝削國營事業勞工,於7月15日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工上街頭遊行後,帶動了國內工會運動的興起。此後,勞工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開始走向戶外集結,用靜坐、抗議、遊行甚至是罷工方式來表達訴求、爭取認同以獲得實質權益。但是,好景不常,勞工抗爭手段越來越激烈,只見官方公佈因關廠、歇業或惡意倒閉為大宗的勞資爭議數據卻逐年快速遞增,而民間產(企)業工會幹部遭雇主惡意打壓、不當調職、解僱之情事更是層出不窮,頓時人人自危。此時,國內工會幹部開始驚覺:爭權益不能只靠單打獨鬥,要抗爭亦非帶著會員衝鋒陷陣而已。所以,從事工會運動者開始重視勞工教育訓練工作,希望透過訓練凝聚勞工共識,研擬具體行動綱領、因應策略及培養集體協商談判的能力。 如今,臺灣在全球化、加入WTO(註十四)、追求知識經濟的發展及國內失業率節節攀升等重大經濟議題的衝擊下,臺灣勞工面臨了前所未見的工作權保衛戰,連帶使工會的任務從爭取勞工勞動條件的提昇,轉變為維持勞動條件甚至回歸最基本的保障會員工作權,民營事業工會如此,國(公)營事業工會亦復如此。尤其,目前國營事業工會在「國營事業民營化」的緊箍咒下,不但須以靈活、精準、有效的工會策略,捍衛會員工作權;更須加強勞工教育訓練,讓會員清楚工會的未來目標、策略方向,才能凝聚「照顧多數人權益」的共識,避免內部因單位利益產生矛盾;或因年齡層不同、各階級需求不同而互相排擠;甚至應防堵因不必要的意識型態、政治立場而衍生的派系鬥爭,造成工會的動盪與分裂。例如:中華工程、中石化、台機、台汽的民營化過程,證明了勞工永遠是輸家,其中癥結不外乎就是私利益的糾纏造成勞勞糾紛及工會內部分裂,讓政府、財團有機可趁,先以冠冕堂皇的企業經營理念「降低用人成本,提昇企業競爭力,追求企業永續發展」為幌子,輕易擺脫工會壓力,再以經營之名,大行裁員、減薪之實。而頓失工會依靠的勞工權益就只能被無情地犧牲、踐踏。結果,財團事業版圖擴張順遂,中年失業勞工卻僅能以數十年工作資歷換得的微薄離職金度日,卻不知人生(工作)的第二春在哪裡?!這才是台灣勞工的悲哀! 前師不忘,後事之師,臺灣石油工會絕不願成為民營化棋局中任人擺佈的一顆棋子。所以,在近一、二年的勞工教育訓練中,極力鼓吹「團結戰鬥」的重要性,要求會員及幹部們拋開本位主義的束縛,捨棄近利將眼光放遠,展現高度凝聚力讓領導階層無後顧之憂,工會才能順利轉型為「有能力協商、有談判實力」的壓力團體,成為民營化棋局中的一股捍衛會員工作權的關鍵力量。 |
註解: 註一:知識創新應用,實現優質生活。資料來源:知識經濟社會推展委員會 註二:源自馬斯洛的「層次需求模式」。資料來源:黃英忠博士,1995年2月 ,現代管理學,第494頁 註三:30人以上才能籌組工會、軍公教不得籌組工會等。 註四:每到選舉要選票時,勞工權益才被重視,勞工社會地位才稍得提昇。 註五:2002年7、8月,共六梯次,參與工會幹部近一千名。 註六:1998年10月,共七梯次,參與工會幹部一千名。 註七:拖延民營化時程、保障會員工作權註八:有關油品開放進口之規範。 註九:中油公司原訂於2000年6月完成民營化。 該法推出後,立法院決議:中油公司必須待石油管理法通過後才能釋股。 石油管理法已於2001年底通過,2002年2月實施。 註十:國際能源、化學及礦業勞工委員會,為一國際性工會組織,總部設於比 利時的布魯塞爾。 註十一:全國化學勞動同盟,為一全國性工會組織,總部設於東京。 註十二:全國化學勞動同盟,為一全國性工會組織,總部設於漢城。 註十三:蔚山煉油廠。 註十四:世界貿易組織。 |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