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問題]悲情猴子工人/趙政岷勞工問題

悲情猴子工人/趙政岷

        如果你能重新選擇人生,你會如何定位工作的角色,要每天朝九晚五,甚至朝九晚九,花每天最精華的時間在工作嗎?你願意用20歲到60歲,生命最有力氣的時光,用在工作打拚,之後尋求可能足夠也可能下足的金錢與健康,去退休從事旅行、過自在的人生嗎?

        有人說,如果人生可以倒著活該多好?用60、70歲老嫗之軀工作,用20、30歲青壯之身玩樂,如此才夠「人性化」,但現實環境不容人,每個人對必需花一輩子精華的工作生涯就有了不同的詮釋,是早賺足錢早享受,還是快樂工作?或是過一天算一天?

        從雜誌出版的議題取向觀察,工作議題這陣子似乎持別熱門,4、5年前當天下雜誌集團出版了《快樂工作cheers》雜誌時,曾大舉告訴大家工作議題的重要,但也許是因為這本雜誌的前身是以大學系所排名榜起家,定位上偏年輕化,當時並未引起全年齡層的全面關注。不過前陣子《商業周刊》的「移民合歡山」、「45歲提早退休」、「人脈存摺」等話題,以及這陣子書市上一部部探討工作議題的書,直指工作本質,大有顛覆工作存在邏輯之勢,這也使得進入21世紀後的工作話題近來成為熱門話題。

        細數職場工作話題的演變,在以勤勞打拚聞名世界的台灣,大體上經歷了3個不同階段。早期70年代以前,對台灣大多數的上班族而言,工作代表的是為老闆而活,為企業思考,工作的邏輯是探求更有利於企業經營的方法,因此大家不談工作,而是談管理,談Know-HOW,

        而管理的出發點不是從員工的立場出發,是以老闆的考慮為主,工作談不上什麼自主意識與尊嚴。

        到了八○年代,企業經營思潮不再以管理為主.當時購併興起,電腦資訊等新科技大量導入企業領域,工作議題從管理本身,開始跨出到經營領域。談企業改造、學習型組織,追求NOW-WHY,因為當時的上班族如果未具備足夠的變革能力,便容易在大改造中遭受裁員。

        進人了九○年代,二○世紀末、廿一世紀初,台灣經濟呈現20年來未有的衰落,經濟成長率從過去5﹪以上,衰退到負成長;失業率從2-3﹪的低失業率,升高到突破5%,在工作議題上也在短短的過去一年中,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話說當年最熱門的工作書,要數丹尼爾.魏特利的《樂在工作》(天下文化出版),這本書當年是許多年輕學子畢業必讀讀物,也在那股工作自主意識不高的年代裡,為上班族找出了告慰老闆同時告慰自己的工作邏輯,找到基本的工作快樂泉源。

        不過,工作畢竟不是容易快樂的,魏特利博士去年訪台時演講時,接受筆者訪問,當筆者詢問其多年以後對樂在工作有何新的看法時,他開宗明義的指出:這年頭把性愛、做菜或旅遊和快樂這個名詞放在一起,大家比較會同意,工作和快樂要一起聯想,真是太難了。魏特利博士最後的主張是,工作不能再看做是工作,而必需從中找出娛樂或對自己深具意義的成份,工作才做得下去。

          7、8年前的(呆伯特法則)系列就是經典之作了。透過呆伯特這個虛擬人物,為辦公室隔屏創造了一個特殊空間。在同個時期,暢銷書榜上的《別跟豬打架》(麥田出版),也是一大傑作,書中強調千萬別跟豬打架,因為身上會沾得一身泥巴,而書中指的豬就是老闆,因此與老闆鬥絕無好處。

        如果說呆伯特、別跟豬打架是第一波工作思潮的轉雙,那麼路最近出版的一系列工作議題書,則更深層的直指工作本質,探討工作存在的價值。尤其與這一年來台灣高失業率的情況相對應,可以發現台灣的工作話題才正要引爆。而自去年以來,瀰漫在職場上的熱門議題,至少包括三大方向。

        一是海峽兩岸經濟的消長,所出現的新工作移民潮,從台灣到大陸 ,從台北、新竹到北京、上海,去年年中起,一股大陸熱、上海熱傳遍台灣,當大陸吃喝玩樂書正紅時,大陸工作書也趁勢崛起,如何到大陸找工作,如何到大陸考研究所,兩岸人才大車拚、上班族勇闖上海等議題都蔚為風潮。

        這一波大陸工作熱潮彰顯的意義,不但是一時一地的時髦,某種程序上它正反應出台灣上班族的另一大危機。下一個工作會不會在大陸?要走趁早到大陸發展?台商幹部在大陸還有沒有競爭力?我們的下一代必需到大陸找工作嗎?一連串的問號,說明了兩岸職場的微妙互動,而走向地球村的台灣,不管是在大陸或世界其他國家,未來都將面臨全球的競爭,上班族也一定要其有國際競爭力才行。

        台灣上班族面對的第二個工作議題,是失業率的挑戰。除了大陸等區域的變化之外,台灣本身失業率的大幅攀升,也讓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職場專家也告訴大家,每個人都要有會在職場中失業的打算,因為企業購併盛行,新科技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上班族失業的機率。銀行業的員工就是最好的例子,當金融控股公司盛行之際,過去金融事業的 「金飯碗」工作,如今卻脆弱不堪,讓從業員工人人自危。也正是因為外面經濟環境實在不好,加上進入21世紀一個知識經濟掛牌的年代,上班族對工作本身價值重新懷疑。

        工作潮的第三大議題,就出現在工作本質的探討上,直指資本主義下的工作型態,是一層層的剝奪,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如果只是利他不利己,必需犧牲生活、家庭、健康與休閒,那麼工作之外圖的又是什麼?什麼才是工作的內在原始驅動力?

        就像《經濟學人》雜誌曾為泰國南部「受僱」摘椰子的猴子做過份玩笑式的報告,計算牠們每個月大約可賺幾塊美金,換成果園主人提供給牠們的雞蛋、米飯和水果等食物,還獲得了主人的照顧,儘管沒有人知道如果猴子可以選擇的話,願不願意如此過了一生,但這種被剝削的邏輯用在每個上班族身上,不斷被剝奪的時間、自由與體力,換來的是一份份薪水。

        你是否真正心甘情願?而在職場上如此一來「猴子工人」和「工人猴子」又有什麼區別?當上班族自覺不斷湧現時,在職場上你是看起來愈來愈像個主人?工人?還是只是一隻猴子?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