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問題]投資與就業/陳奕齊勞工問題

投資與就業/陳奕齊

南向政策的歷史,也是鼓吹 「根留台灣,全球布局」的產業轉型與對外投資的歷史。

        1993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提出將勞力密集型產業外移到東南亞的南進政策,並成為李登輝推動對東南亞務實外交的重點,在黨營與國營事業率先投資的激勵下,1994年後,台商對東南亞投資甚至超越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但1996年底,新任經濟部部長王志剛卻祕密地中止南向政策,因為台灣資訊業者也陸續出走,引發產業空洞化危機。翌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政府意欲藉此劫收搖搖欲墜的東南亞企業,再度推動第2波南向政策,卻忽略了外國買家不願對政經前景不明的東南亞下訂單,引發台商激烈反彈。於是,第2次南向政策遂以失敗收場。

        自1986年起,新台幣大幅升值的10年間,關廠抗爭在台灣成為家常便飯,但在缺乏階級意識,以及處於國族建立的大環境下,關廠問題不但未能成為台灣社會中的主要矛盾,更遑論激起對出口導向發展模式的反省與批判,社會對欠債走人的企業主除了譴責幾句外,還是回到「促進投資確保經濟發展」的論調,敦促政府繼續改善投資條件。其中尤為諷刺的是,違法在先的台商,竟然從國內侵害勞動人權的兇手,搖身成為政府推動務實外交的幫手。「知道的比別人多、活動力比別人強」的「新興民族」,霎然間取代 「黑手變頭家」的台灣小老闆形象,成為帶領台灣向上提升的主體,也無怪乎每年的世界台商年會,政府首腦必定親自出席。

        同樣的問題,也反映在工人團體遭遇對外投資、貿易問題時的態度。「三通問題,就業先談」看似優先保障工人權益,但卻可能由此衍生2套截然不同的策略:首先是具有 「戒急用忍」傾向的保護主義:設法留住資本以保障就業;第2種則是透過三通吸引中資投資台灣,以創造就業機會。2條路線看似殊途,實則都是在保住飯碗的前提下 ,讓工人對資本俯首稱臣--無論是台資、中資還是外資。

        仰賴資本繼續投資以解決就業問題,直接導致了工人自身降格以求,「先求有,再求好」的同時,也是勞動條件向下沈淪的開始。於是勞動者不僅在物質上,以致於在意識形態上,莫不依附於資本的動向於萬一。當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在世界各地鬧得震天價響時,此等具有「台灣特色的工人/會運動」,著實是「逆流而行」(against the current)的另一項台灣奇蹟。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