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成非核家園與潔淨能源之發展方向,政府刻正推動「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能源轉型政策,目前台電核一廠的兩座機組,陸續於2018年12月5日及2019年7月15日正式停止運轉,核二廠原計2021年12月才需除役的1號機,因用過核燃料池已經空間不足,被迫提前至2021年6月停機進入除役階段,目前1號機運轉功率持續遞減,2號機也將在2023年3月停機後除役,目前仍在營運中的核三廠1、2號機運轉執照將分別於2024年7月27日及2025年5月17日屆期,台電已提出除役許可申請。至2025年5月後,台灣即進入無核電狀態。

  燃煤發電除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持續加劇氣候變遷,更會排放大量的空氣污染物質,包含懸浮微粒 (PM10)、細懸浮微粒(PM2.5)、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臭氧(O3)、重金屬等,而這些污染物會經由呼吸系統進入人體肺部,再隨著血液循環全身,造成死亡與許多健康問題。其中,燃煤電廠所排放的PM2.5對人體健康帶來最嚴重的威脅。因此,台電公司台中火力發電廠用煤量能從2014年的歷史最高點的1,839萬噸到2020年減至1,229萬噸,政府亦規劃整體燃煤發電占比由2019年的46%降至2025年27%。

  為了補上「減煤」與「廢核」的發電量缺口,政府正努力發展離岸風電及太陽能發電等綠色再生能源,然而,在此過渡階段中可能遇到因全球氣候變遷,發電量不穩的情況,如2021年上半年臺灣遭逢百年大旱,水力發電量不如預期等情形,而天然氣發電具快速升降載、低污染及建設時程短等優點,無論是碳排放還是空汙之排放皆低於燃煤(如下圖一、二),可做為漸進式減碳、維持供電穩定之最佳選擇。至於坊間常提到的重啟核四,包含環評、設備重組與試運轉等測試、審查等等,至少需要7年以上的時間,還不包括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對於核電廠的耐震設計需重新評估等因素,且核能發電還有核廢料處理的難題,實在是沒必要在此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走上核電的回頭路。

  另外,政府規劃114年將天然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站)為能源轉型政策之關鍵基礎設施,中油公司擔起天然氣供應的重任,104年9月4日行政院同意中油公司第三接收站投資計畫,因應環評審查,環保署於106年6月召開第一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於10月召開第二次審查會議決議,請中油公司規劃採行其他迴避替代方案後,再召開延續會議,中油公司遂提出「迴避替代方案」於107年1月第二次專案小組延續會議審查,工業區開發面積由232公頃縮減為37公頃。後為更友善藻礁生態棲地保育,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在107年7月提出保育潮間帶藻礁生態棲地之「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工業區開發面積再縮減為23公頃,於107年10月8日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340次會議審議通過環評,開發範圍的23公頃包括台電既有之溫排水渠道8公頃、原開發單位已圍堤填築13公頃,以及2公頃聯外道路。

  第三接收站採用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僅使用既有填地興建接收站所需儲槽等設施,對觀塘潮間帶保留現況不予開發,海岸潮間帶的藻礁會被完整保留,不會被剷掉且不影響藻礁生態。另東鼎公司於92年已圍堤13公頃並填築土地,僅2.5公頃填築完成,其餘未達填地高程,中油公司取得相關開發許可後,在13公頃範圍內進行填築至設計高程,並未增加填區。但環保團體說:「海面下看不見的藻礁才是最重要的生態系,至少水深5~6公尺處都還是藻礁生態」。然而事實上,中油早在107年7月即委託水下攝影調查,顯示工業港海水濁度高,海床被沙質覆蓋,僅有零星生物,沒有可供殼狀珊瑚藻生長的適當基質,且未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無藻礁生態系;地質鑽探亦顯示水深10~15公尺的海床覆沙下僅有0.4~1.1公尺厚的地質礁體。

  環保團體卻依然在109年6月23日發起公投聯署程序,本(110)年5月14日潘忠政先生領銜提出之「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全國性公民投票案成案。公投案領銜人潘忠政還稱:「正在進行中的棧橋工程要打樁,打樁就是直接打在G1區的藻礁礁體上。此區為有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熱區。被這進行中的工程挖剷起來的藻礁,經過海流、潮汐的反覆推移碰撞,最後成為碎片的屍體,就被漲潮的浪打到沙灘的高潮線附近」。事實上,中油施工依環評規定「關於柴山多杯孔珊瑚,施工前,將再對棧橋墩位調查確認,必要時調整落墩位置。」於108年5月至8月間完成棧橋施工前柴山多杯孔珊瑚調查作業,並邀集主管機關及專家學者審查辦理審查會,審查結論並未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另外關於沙灘上的藻礁,中油公司於110年3月12日邀集監造單位及生態專家至G1區現地勘查,結果顯示沙灘上黃色物為貝殼沙、碎貝殼、碎石塊及零星的藻礁,藻礁塊周邊圓滑,都是磨損很久的,不會是施工所造成的損壞。

  因應公投成案,行政院隨即提出三接外推方案,召開「顧供電也護藻礁,三接再外推方案說明」記者會,將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離岸已達1.2公里,將不需浚挖、不破壞水下礁體,且原外海填區21公頃不填,防波堤變短並以沉箱方式施工,再以鏤空棧橋方式連接,降低對周遭環境及海床底下可能的影響,工程費用則需再增加150億,工期延後兩年半至2025年6月供氣。對此,原本因環評結果請辭的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亦表示三接外推方案能兼顧減煤、非核與生態3個面向,表態支持。

  然而,環保團體此時卻避重就輕,又改說觀塘港海象不佳不適建站,呼籲中油三接站應遷址到台北港,還說第三接收站興建未來有閒置的可能…等等已脫離生態討論的範疇,儼然變身為能源、工程領域的專家。事實上,不說遷移到台北港或林口港等人口較密集的區域以及在桃園國際機場航道下引發其他問題,且長途的輸氣管線若是長約50公里的海管,可能經過更多藻礁,而陸上管線規劃約40 公里,將與其他管線競合、經過許多道路與城鎮。中油公司亦曾委託專業顧問進行操航模擬,對比台中港風速與潮差條件,觀塘第三接收站每年可操作日數約312天,無潮差過大或不適合操作之 虞。

  中油公司身為國營企業,各項重大投資皆須經各項嚴格的效益分析與可行性評估,環保團體的指控絕對是莫須有的空穴來風。至此,我認為無論政府、中油提出任何具體證據或是改善措施,環保團體都已聽不進去,他們追求的是零開發,反正就是不准在大潭海岸有任何的建設。中油公司自2018年開始進行三接工程後,同時推動大潭藻礁區域環境維護,已清理超過110公噸之各式垃圾,並進行各項生態調查,種種監測結果顯示觀塘海岸生態都有正向變化趨勢,實質對大潭藻礁進行保護。目前,三接工程施工已超過兩年,依監測結果顯示大潭藻礁生態狀況良好,中油公司承諾會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監測、調查研究與生態保育復育工作。

  由於再生能源具不穩定的特性,必須搭配儲能系統或是綠色氫能技術的近一步發展與建置,天然氣發電就像是能源轉型進程中的最佳中繼投手,如三接無法供氣大潭電廠8及9號機(裝置容量各約112萬瓩,合計約224萬瓩),將影響備用容量率接近6%,影響臺灣長期電力供應穩定。在近期中美貿易戰環境之下,臺商回流返臺投資意願大增,加上電子業產能供不應求,相關產業投資發展均須仰賴穩定電源供應,尤其半導體產業更甚為之,若供電風險(停限電機率)增加,將降低國內外產業投資意願及我國國際競爭力,影響鉅大。過去,我們為了反核封存了核四;為了反空汙終止了國光石化開發案、關掉了高雄煉油廠,但是這一次,為了下一代,我們反核、反空汙也要高科技產業,今年12月18日,讓我們一起拋開意識形態,堅定支持中油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下「不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圖一.2016年台電火力機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
圖二.燃煤與燃氣電廠發電階段主要空氣汙染物平均排放係數比
圖三.三接外推方案說明(中油公司提供)
圖四.三接遷移方案不可行說明(中油公司提供)
  • 圖一.2016年台電火力機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
  • 圖二.燃煤與燃氣電廠發電階段主要空氣汙染物平均排放係數比
  • 圖三.三接外推方案說明(中油公司提供)
  • 圖四.三接遷移方案不可行說明(中油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