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自年初全球爆發、失速蔓延迄今,已近一年,但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活動、社會安全和國民健康仍持續受到疫情的威脅,而身為國家人口最大構成、經濟生產活動重要支柱及社會安全主要需求者的勞工,也依然身處於各種工作、生活,甚至是生存挑戰和壓力爆發的艱難情境中。

國際情勢持續嚴峻

  國際勞工組織(ILO)最近期觀察報告[1]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各國工作場所封閉及工作時間減損(working-hour loses)的情況依舊嚴峻,估計今(2020)年第三季全球有2.45億份全職工作受到衝擊,整體平均減少8.6%的工作時間投入。而當疫情持續迄今將近一年,相較疫情初期因失業潮而造成的工時減損,近期工時減損現象轉而源自就業上的「不活躍」(inactivity),亦即,所謂勞動就業市場中「怯志」(discouraged)勞動者漸漸增加,比起因為被解僱失業而減少勞動生產投入,更大的原因為勞動者缺乏投入生產工作的意願。

  ILO另特別評估亞太地區疫情下的勞動情勢[2]指出,至2020年第三季,累計約有8,100萬份工作因疫情而消失,伴隨而來的工時減損情況,最嚴重時期為第二季的負15.2%,而第三季下修為負10.7%,但仍高於全球平均,其中以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受創最深。

  同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稱[3]這次疫情對OECD會員國家帶來的就業危機衝擊,遠大於過去任何一次金融風暴的十倍之多,平均而言,疫情爆發初期的三個月,工時減損最多來到16%之多。且,這波工作危機正逐漸演變成社會危機,弱勢勞工缺乏充足社會安全保障的問題日益惡化。

  ILO認為,COVID-19疫情對各國工作世界的影響層面非常廣泛,不僅直接衝擊經濟生產活動和勞動就業市場,更連帶造成勞工收入的減少,估算至2020年第三季全球勞工平均損失約10.7%的收入,這不免引發工作貧窮問題惡化的擔憂,同時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國家財政和社會安全負擔。此外,對於疫情前即屬勞動就業市場弱勢族群的勞工,如女性、年輕人等,在無力抵抗疫情帶來的工作衝擊下,其生存安全將更加岌岌可危;同樣地,財政或社會安全制度「體質虛弱」的國家,也面臨體制崩解的重大危機。

  所幸,在諸多國家工作僱用保留計畫(job retention programme)的推展下,攀升的失業率逐漸獲得控制。然而,作為交換,伴隨而來越來越普遍的工時縮減趨勢,以及緊縮的就業市場環境和條件,可能導致低度就業(underemployment)現象;此外,就業市場對尋職者的吸引力也因而降低。

  另雖然在疫情趨緩、經濟生產活動復甦後,部分具競爭力的勞工可望馬上回歸就業市場,但更大部分是受疫情衝擊但不易自行恢復或恢復緩慢的弱勢勞工,很可能繼續朝低度就業或不安全的非典型勞動場域流動下去,成為疫情下最大的後遺症受害者。

台灣情況相對溫和

  相較上述國際情勢的發展,我國勞動就業環境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便顯得輕微許多。下表自勞動部統計[4]取得勞參率、就業率、失業率、工時、工資、部分時間工作暨臨時性或人力派遣等非典型勞動等資料,以去(2019)年疫情前的同時期狀況為對照,藉以觀察疫情下我國勞動就業環境與條件的變動,另進一步就國際組織估測最受衝擊族群-女性及年輕人(15-24歲人口)等特定對象檢視其勞動就業趨勢的變化差異。

2020/19年

1-10月平均增減

整體 女性 15-24歲年輕人口
勞參率 -0.02% +0.02% +0.46%
就業率 -0.11% -0.94% +0.51%
失業率 +0.14% +0.22% -0.28%
工時 +0.38% +0.30% 未有相關資料
工資 +1.21% +1.32% 未有相關資料
受僱者月收入* +0.80% 未有相關資料 未有相關資料
非典型就業 * -2.42% -6.38% -4.71%
非典型僱用 * -1.83% -6.04% -4.80%

*上表受僱者平均每月收入、非典型就業與僱用等對照增減值係取自每年五月進行之人力資源調查資料。

  統計至今(2020)年10月,我國勞動就業市場環境因疫情而生的波動不太明顯,整體勞動參與率微幅下滑0.02%、就業率微減0.11%,同時失業率略升0.14%。另一方面,在工時、工資、受僱者月收入等勞動條件,整體而言,並未受疫情影響而有減少的趨勢(然,在台灣長期以來工時過長的環境中,工時的增加不一定是可以樂觀以待的訊號)。此外,統計顯示,疫情期間我國的非典型勞動有消弱的趨勢,非典型就業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42%,非典型僱用亦同,減少了1.83%。

  如專就女性和年輕人等勞動族群來看,此波疫情下,15到24歲的年輕人口,在勞動參與和就業方面的表現,似未如預期般地受劇烈波動,反而出現正成長趨勢,且失業率略微下降,同時從事非典型勞動的年輕勞工也明顯減少。相較而言,女性勞工則可能是較受打擊的族群之一,儘管勞動參與率略有增加,但卻見就業率的下滑和失業率的上升。不過如同前面提及的,和整體環境的情況一樣,不管是女性或年輕人,其勞動就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都不算太大。

  勞動統計上溫和的變動,顯示台灣勞動就業環境和條件受疫情殘害的狀況,未如其他國家般嚴重。爰此或可推測,政府自年初陸續推動的各協助措施,包含維持僱用、舒緩事業單位營運負擔、協助特定需求勞工等支持途徑,或多或少產生了穩定就業、協助失業和特定弱勢勞工的效果。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公布紓困措施進度報告(下圖)[5],至12月中,政府撥付1千5百億左右,針對減班休息勞工、失業勞工、應屆畢業青年、微型創業者、自營作業者、企業、特定行業及庇護工廠等事業單位等對象,提供對抗疫情衝擊的各項經濟性協助,避免疫情動盪下可能對勞工就業、收入和生活帶來的劇烈打擊。

  儘管其中,在紓困預算的開支上,主要以失業給付、勞工紓困貸款和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之勞工生活津貼等“消極支持”為核付大宗,但諸如安穩僱用、充電再出發、安心就業、青年就業獎勵、產業新尖兵青年訓練、青年就業旗艦計畫、特定行業就業獎勵、安心即時上工等較積極的就業協助措施,對疫情期間勞動就業環境的維穩,仍可能發揮了一定的功用。

台灣勞工就此倖免於難?

  我國勞動就業環境和條件在疫情期間沒有隨病毒起舞而有太過劇烈的變動,一部分原因可歸功於政府努力推進各項紓困協助措施,但更應該感謝的是國家表現亮眼的防疫、抗疫行動,成功緩衝了全球疫情蔓延對國家經濟和社會安定的強烈衝撞。

  聽聞不少旅外友人描述疫情期間工作生活上的各種苦楚後,身處工作和日常生活並未有太大改變或不便的台灣,的確容易對國內環境產生「相對滿足感」。但是,防疫之餘,從居安思危下的批判角度再度檢視我國勞動環境,得出一道待解習題:在疫情降臨之前,過去長久以來被困在勞動條件和權益保障不足體制內的台灣勞工,真的就此得以倖免於難了嗎?又,疫情過後,重拾正常生活的國人可以繼續屈就於「共體時艱」口號下低標準的勞動環境和條件嗎?

  誠然,面對疫情挑戰,全國上下一心、相互妥協包容、互助合作,是迄今大多數國人能享有「相對正常」生活的關鍵。而為了社經穩定,政府除在維護國人健康方面積極佈署防疫工作,同時採行各項經濟和勞工紓困措施,傾全力設下保國衛民的防火牆,盡力將病毒隔離於我們的舒適圈之外,這樣的態度和努力值得讚許。但不論疫情何時才會結束,時間拉長看終究是一時的突發事件,更加長遠且任重道遠的國家發展之路,是全面性、制度性的推升我國勞動權利和條件保障的體制。

  不諱言,疫情期間雖然國內勞動環境和條件沒有過度惡化,但諸多「歷史悠久」的勞動問題,仍舊如毒瘤般的啃蝕台灣勞工的勞動尊嚴和生存發展空間。相信任何一位投入勞權運動的勞團或工會人士,信手拈來都可以列出一長串「改善清單」,像是:偏低的工資基準、過長的工時及其帶來的職災和過勞風險、不夠適足的老年保障體制、不夠家庭友善的職場,以及,失衡的勞資關係下雇主霸權對勞工和勞工團體的各種花式打壓。另外,一些特殊勞動族,如非典型就業勞工、外籍工作者、家事勞動者和較弱勢的女性、年輕或老年勞工,還在苦苦等待獲得合宜勞動(decent work)保障完備的那一天。

  老話一句,台灣既存的勞動問題並不會隨疫情結束自然消失,也不會因為疫情期間勞工對現況的寬容而允許被永久擱置。疫情期間勞動領域表面的承平,不代表過去那些既存的問題不復存在。例如,近期乍看像是勞動就業市場好消息的中高齡及高齡勞工勞參率逐年提升議題,背後實則引發不同的解讀,有學者認為中高齡勞工延後退休(或其他年齡層勞工繼續工作)的趨勢可能源於對老年保障或生活收入不足的擔憂此類環境風險下的決定[6],這便再次點出勞工團體多年來對國家勞保年金改革的擔憂。諸如此類問題,並不會因為疫情結束就得到答案。

  另就個人社會實況觀察,疫情期間越來越興盛的零工經濟活動(滿街跑的食品外送人員)、因應疫情下工時和工作型態上各種彈性工作模式的應用,以及像是取代收銀人力的自助結帳機的引進,在在加速了我們邁入新工作世界的速度,同時也埋下了未來工作世界中可能出現的新挑戰。也就是說,許多既存勞動權利和條件保障問題,並不會隨疫情過去就自動翻篇,甚至這些問題隨著疫情衍生出更多新勞動規範課題。

  變化往往跑在規範之前,問題往往萌芽於變遷無法規範之處。因此,還是希望政府不會自滿於因防疫功績而賴以維穩的勞動情勢,正視至今尚未解決的各項勞動問題,並洞察不久的將來即將面對的新勞動課題。期望如同這次表現卓越的防疫行動般,台灣可以有效地建構讓勞工都可以放心投入的工作世界。

備註:

[1]詳參ILO網站,“ILO Monitor: COVID-19 and the world of work. 6th edition”, 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eports/@dcomm/documents/briefingnote/wcms_755910.pdf

[2]詳參ILO網站,“81 million jobs lost as COVID-19 creates turmoil in Asia-Pacific labour markets”, https://www.ilo.org/asia/media-centre/news/WCMS_763819/lang--en/index.htm

[3]詳參OECD網站,“Employment Outlook: Facing the jobs crisis”, http://www.oecd.org/employment-outlook/2020/

[4]詳參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https://statfy.mol.gov.tw/statistic_DB.aspx

[5]詳參勞動力發展署全球資訊網「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專區」,https://www.wda.gov.tw/cp.aspx?n=835E08A5E722119D#block

[6]參見聯合報2020.12.13報導,“口袋變淺中高齡勞動率增加”,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429/5089539

(插圖) 勞動力發展署紓困措施進度
  • (插圖) 勞動力發展署紓困措施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