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之變遷,和功盡身退、移作別用的克利福碼頭/陳文樹勞工藝文

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之變遷,和功盡身退、移作別用的克利福碼頭/陳文樹

 

   
 

 [勞工藝文]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之變遷,和功盡身退、移作別用的克利福碼頭/陳文樹● 新加坡魚尾獅塑像(載自新加坡觀光旅遊局網站) 前   言

  隨

著時代的進步變遷,若干原具特定用途的交通設施如商港舊碼頭區或鐵路車站舊倉庫,因已失去既有功能,但又無需立即拆除清空、且暫無商業效益者,大都先被移作別用例如轉作為文化藝術特區,惟所在地點若是具有龐大利益者,則會在經過都市更新計畫後,變更為新開發特定區。新加坡河口的「海灣區」(Marina Bay)正是備受各國海運界矚目的案例,過去多年來曾是裝卸船貨的碼頭岸帶,因為海運事業的蓬勃發達、商船載重噸位的增加,已經難以應對當前狀況而必須遷移碼頭,並且增置新式吊運、搬載設備,相對的使得海灣區將在經過周全完善規劃和重新整建後,成為人潮匯集的遊憩區和歷史文化區;另外,原本位於海灣區內,一處建成於1933年的克利福碼頭(Clifford Pier , 註),在經過70餘載的營運後,已先在2006年停止使用,同時陸續遷移仍舊堪用或具有紀念意義之設施,現今並已確定將變更為深具商業效益的休閒娛樂用地,好似從青春年少而至垂老耄耋,歷經滄海桑田之變遷,今則將再脫胎換骨,成為另具大用的寶地,既令人欷歔慨嘆,亦令人歡欣期待。

鄰近新加坡河口的海灣區,是早昔發展海運及帶動新加坡現代化的起點

        長約4.1公里的新加坡河(Singpore River),為新加坡僅有的河流,是於百餘年前經殖民政權規劃整治,鳩工將原本低淺、遇水容易淤積的河道掘深且改善防洪疏水功能而成者,因此也有人視之為運河,而新加坡河流入大海之處的灣澳區帶,便是其著名的海灣區了。

● 夜間俯瞰新加坡的克利福碼頭(載自新加坡觀光旅遊局網站)

[勞工藝文]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之變遷,和功盡身退、移作別用的克利福碼頭/陳文樹

        自1819年起,在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的治理下,地理位置優良、極適合從事貨物轉運的新加坡便亟力發展海運,而河口處的海灣區正是其興建碼頭、裝卸貨物的起始處,早期由於並無水深足夠的航道和可供大船停靠的碼頭,裝卸船貨必須倚藉駁船接駁搬運方可成事,因此起先係在新加坡河南岸建造駁船碼頭,碼頭旁則是興建各類的堆棧和倉庫。基礎既奠則應追求更的高效率,為了讓大船直接靠岸,乃於河邊岸帶興建莊士敦碼頭(J o h n s t o n Pier)、克拉碼頭(Clarke Quay)、羅伯森碼頭(Robertson Quay)及修造船廠(場),並添置機具設備,海運港埠之基業於焉肇興。另經星國「旅遊促進局」延聘專家進行詳考,昔之1819年英籍的萊佛士自新加坡河口登陸,確切的位置係在今日舊國會大廈後面,現在已被劃定為星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據點,而昔時他最先上岸之處,便樹立有一座白色的萊佛士爵士塑像,留供後人憑弔紀念。

        多數的城市在形成之初,皆需考量取水和行舟通航的便利,所以民眾往往會聚居於河邊,官府部門和公共機構亦跟著設址並興建各類的館舍大廈,英國於19世紀在新加坡設立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海峽指麻六甲海峽,管理範圍主要為今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西側沿海地區)政府行政區,即大都集中於新加坡河口北岸的地帶,與斯時竟日忙於裝卸貨物的南岸駁船碼頭隔岸相望。目前,河口北岸尚保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築物有舊國會、法院、維多利亞劇院和音樂廳…等,由於北岸地區過去主要是劃設為行政機關和公部門用地,商店行號不多,因此顯較南岸的碼頭區或是早期華人群聚的牛車水、今日市中心的烏節路一帶來得寧靜祥和,少有喧囂吵雜之聲,迄今官方部門雖大都已經遷離,但是不少長逾百齡的建築物仍然獲致妥善保存,乃屬洋溢文教氣息和歷史風華的區域。

        為連通新加坡河南北兩岸,19世紀中葉起殖民地政府開始建造橋梁,由加文納總督於任內之1 8 6 5 年建竣之加文納鐵橋(Cavenage Bridge,初係稱作愛丁堡橋,後人改以Cavenage之名而命稱),係新加坡最早出現的現代型橋梁,然而在其建成後不過僅十餘年的光景便由於商業迅速發展,手推人力車、運貨馬車和各類車輛皆需通過橋上而屢屢造成嚴重阻塞,殖民政府遂另增建其他橋梁如安德遜橋來取代它,現之加文納鐵橋則僅供行人通行,它也是橫越新加坡河諸橋中最著名,亦最具的浪漫韻味之橋梁。之後多年,新加坡河兩岸另又陸續增建有愛琴橋、格里曼橋和里德橋等多座跨河橋梁,而大眾捷運(MRT)則採建造隧道方式鑽越河底,故無論是地面上或地底下,均得快速便捷的連通兩岸。

        原先主要是駁船裝卸貨物區的河流南岸,後來亦撥置部分用地以供興建郵政事業和海關大樓等機構,以紓解北岸因公務機構已多,難再籌覓新地之現象;而植建於南岸碼頭旁,宛若新加坡象徵的魚尾獅(merlion)塑像和對於周遭環境的綠化整建,則讓南岸大幅的增加美感,並帶來煥然一新的氣韻氛圍。

        但是,在經過多年的變遷演進,復因裝卸作業區的遷移,致使南岸若干碼頭先後停止營運,而上述郵政、海關諸機構乃至於魚尾獅塑像之遷址和都市發展之更新,則讓南岸之地景和形貌產生了遠較北岸明顯的變化。

         2006年,啟用已達73年,在上世紀三、四O年代曾是新加坡最重要的船貨裝卸區之克利福碼頭,已不再供靠泊船舶而走入歷史了,原之裝卸業務則遷移至水深更深、可停靠更大貨船,裝卸速度更快也更有效率的「濱海南碼頭」(Marine south pier)去。

        至於幾乎是被公認為象徵新加坡的魚尾獅,乃是於1964年時由Van Kleef水族館館長--Fraser Brunner所設計的,是摻揉馬來族裔的「獅子城」傳說和新加坡為海島之意象而設計,兩年後星國旅遊局採用其作為代表標誌,並一直沿用迄今。在1972年9月植建於海灣區南岸「魚尾獅公園」內的首座魚尾獅塑像,係由星籍著名工匠--林浪新塑製,乃以水泥建造,高8.6公尺,重達70噸,面朝海灣;另座與之同一款型、植立於同之公園,且塑製於同一時期,高僅2米,重3噸的小型魚尾獅塑像則是面朝陸地。公園落成及所植建兩座魚尾獅塑像之啟用儀式,是由時任的總理李光耀先生親臨主持揭幕,由於魚尾獅位居河口位置,視野遼闊無阻,遊客駕臨該處當可詳盡親睹新加坡港的景貌。不過在本世紀初的2002年4月,此兩座魚尾獅塑像被同時遷移至距離原來位置120公尺的填海新生地,蓋新址更接近填海造陸後呈現新形貌的新加坡河口。魚尾獅塑像體內裝有抽水機組,得讓循環水流從雕像口中噴出形成噴泉,獅眼內則裝置燈飾,加上環列於塑像四周的燈光,夜晚時分得取代原克利福碼頭邊之紅色燈號,帶予船員們溫馨的希望。

又常被泛稱為「紅燈碼頭」的克利福碼頭,曾是船舶雲集之商港要地

        萊佛士初抵新加坡時,便發覺新加坡極適合興建為現代化商港,並宜定位為豁免進口稅的自由港,以發展轉口貿易,帶動經濟成長,旋即朝此目標大力推動。他到任後的第二年、即1821年,每年進出新加坡港的船隻即屆達3,000餘艘,轉口貿易產值急遽增加,快速的轉變為一個繁榮忙碌的港埠。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紛紛在新加坡河的兩岸興建房舍作為貨物進出口的商行,河口及河岸遍呈船舶雲集、萬商聚臨的熱鬧氣象。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後倏將經濟轉變為以海運、工業和金融、觀光並進的多元型態,在最具傳統也最具地理優勢的海運方面,鑒於新加坡河岸的環境已難再符應現行需求,乃逐步擴建新港區並遷移作業碼頭,其中有不少的比例是採取填海造陸方式以擴增港埠作業用區。

● 新加坡浮爾頓酒店距離克利福碼頭,不過咫尺之遠(載自新加坡觀光旅遊局網站)[勞工藝文]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之變遷,和功盡身退、移作別用的克利福碼頭/陳文樹         今之新加坡港,在不斷擴建、更新設備和強化管理的改進下,早已是全球最大的貨櫃港,每年假此轉運的貨櫃已於上世紀底超越了有「東方之珠」稱號的香港了!原位處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一帶,歷時已久的老舊碼頭如克利福碼頭,則無需再如老驥伏櫪般的苦熬硬撐,而係於港埠公司另擇碼頭和裝卸場址之後,併同周邊地帶通過都市更新計劃,更易為新的功能區。而流貫市區,河口曾是主要貨物集散地並且曾被視如新加坡經濟命脈的新加坡河,亦在新加坡政府擬具改造方案並戮力整治下,不但淨化水質而使得河水清澈潔淨,岸旁的舊式建築物如年代逾百的老店舖和倉棧庫房,紛紛被改變成休閒娛樂和具諸種商業機能之場所。河岸兩側經過整建美化後,屋貌景致皆已如同改頭換面般的足可使到訪的旅客樂遊其間,流連忘返。

        「克利福碼頭」是海灣區歷史悠久且極具名氣的碼頭,又常被華裔民眾泛稱為「紅燈碼頭」,它之所以有此稱謂倒不是因為風塵色情之故,而是因為原本在碼頭靠海之側植立有一座引領船隻航行的紅燈標誌而致的;而昔時的船員們自海中離岸猶遠之處,便可輕易瞧見到該燈號,意謂辛苦的海上行程將暫告停止而可登岸歇息遊憩,船員們爰又視此紅色燈號為「希望之燈」。這座位居河海交界處的碼頭,係於1927~1929時膺任「海峽殖民地」的英籍總督--克利福(Hugh Clifford)規劃興建的,旨在取代建成於1854年,已告老舊破落的莊士敦碼頭。雖然在1933年建成之際,原之擘劃者--克利福爵士已經離開新加坡,但斯座碼頭則由繼任的金文泰(C e c i l Clementi)總督於主持開幕禮時,正式命名為克利福碼頭,可是由於部分人士主張仍應援用莊士敦碼頭之名卻未獲採納,以致在開幕儀式時拒不應邀出席,留下一段憾事。

        自建成蒞世以來,克利福碼頭曾經如同美國東岸的紐約「愛莉絲島」或西岸舊金山的「天使島」一般,是早期移民登陸新加坡,停留接受檢疫和盤查的地方,亦曾長期承當海陸運輸、貨暢其流的繁重使命。往後則因時代的變革,新加坡勢須興建更加寬闊亦更現代化的港口,克利福碼頭乃在既有功能漸被更進步、更完備的碼頭取代之後,停止大部分的貨物裝卸任務,而於20世紀後期轉化為提供船舶客運業務以連通外海各個島嶼,和應用駁船在河口岸帶裝載運送貨物。較為旅客所熟稔的客船當中,乃是模仿鄭和下西洋時之旗艦(寶船)所建造的中式雙層畫舫,且亦取名「鄭和號」,若搭乘鄭和號往返外海的龜嶼,行程計為三個多小時,一般是在龜嶼停留近約半個小時,再返航克利福碼頭。惟自2006年起,新建的「濱海南碼頭」落成啟用後,此座克利福碼頭即全面停止運作,移交任務予新建碼頭承繼,建置於碼頭前的「希望之燈」亦被移往濱海南碼頭而正式走入歷史。克利福碼頭與舊港海關大樓等幾座大廈共同組成,占地2.62公頃的地方,將另再開發轉作他用。

由浮爾頓酒店、克利福碼頭及前海關大樓,共同組成的「浮爾頓歷史文化區」

        在旅遊休閒產業日益興盛,大型觀光飯店(或酒店)競相新建落成之近些年間,也有若干業者係以舊式的房屋或原具特定用途的建築物,如公務廳舍、老店、倉庫,甚至於已遷空遺留的監獄、風月場址…等,來改建為旅舍、飯店及民宿,以供遊客居住,別具獨特的風情。新加坡則在本世紀初、2001年時,將座落於新加坡河河口和克利福碼頭旁,毗近魚尾獅噴泉的原「郵政總局大廈」,改建成「浮爾頓港灣酒店」(Th e Fu l l e r to n BayHotel , 國內又稱浮爾頓觀光酒店,該大廈則稱浮爾頓大廈),此乃世界各國僅見的首例。

        斯座浮爾頓大廈自20世紀初期建竣以來,一直是新加坡極其顯著的地標性建築,連同鄰近的「萊佛士坊」地鐵站(Raffles PlaceMRT , MRT又名大眾軌道捷運)、海濱藝術中心、亞洲文明博物館、維多利亞劇院以及維多利亞音樂會堂,形成了多元而且各具鮮明特質的建築藝術區。浮爾頓廣場附近的景點還有駁船碼頭區和臨近克拉克灣的美食娛樂區,市政當局還於近年間建造一條地下通道,使本建築藝術區得與屬市內通衢大道的烏節路相互連通。另外,浮爾頓酒店距離樟宜國際機場僅22公里,倘搭乘MRT不到30分鐘的車程即可抵達;而搭乘計程車的話,約10分鐘的車程就可到達火車站(新加坡境內的鐵路產權暨運輸業務,多年來一直是由馬來西亞鐵路公司擁有及經營),12分鐘可到達新加坡渡輪碼頭區,交通十分便捷。

        信和集團復於2006年投標獲得了新加坡海灣臨海地帶的大型綜合開發權,旋將該地帶命稱為「浮爾頓歷史文化區」( T h e Fullerton Heritage),運用兼融歷史與新潮的建築設計理念,為該區添注蘊涵多元文化的生命力。「浮爾頓文化區」內,因匯聚有國際著名豪華酒店,多家的購物商城、休閒娛樂設施和原之克利福碼頭、Co l lyer海岸線等場址,因此現今已是新加坡極為熱門的旅遊據點。新加坡「城市再發展局」表示,浮爾頓文化區將全面保留克利福碼頭鄰近各種具有特色的歷史建築物及古蹟,如前述的浮爾頓大廈和前海關大樓,並藉由建造現代化設施以增添都會區的時尚生活內涵,故在全部完成後已躍成為星國境內最有名的世界級臨海景觀區。

        在與浮爾頓酒店同屬「萊佛士坊中心商業區」之內,但被寬闊馬路相隔的對面,有一名為「浮爾頓一號」、乃以金屬玻璃帷幕為其飾面的新式現代化建築物,這座浮爾頓一號大樓與浮爾頓酒店之間,有立體化的電動人行道相銜連,使行人得輕鬆悠閒的穿梭於兩樓。

        逛行於其間,既能深切體會到新加坡商業世界興盛繁榮的脈動,也可靜心定氣的欣賞魚尾獅公園之美景和壯麗的海上風光,暫解俗憂凡慮。佇留海岸邊,思忖浮爾頓大廈自建成啟用達83年來,從郵政局址變遷為知名酒店的經過,的確是有如一段傳奇般的充滿著戲劇性。

結  語

        長久以來,港埠海運暨觀光旅遊等事業,係與新加坡經濟息息相關的主要命脈,且新加坡早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即開始發展現代化通商港埠暨公用郵政、電信等事業之建設,時間上則遠早於其先後脫離大英帝國、馬來西亞聯邦而獨立建國之年代。2009年則是萊佛士初抵新加坡,將其規劃、肇建成自由貿易港的190週年,新加坡工商經貿業界皆曾陸續舉辦典禮,感謝他的傑出成就和對新加坡的卓越貢獻。眼看再8年便是萊佛士抵臨新加坡的200週年了,屆時星國必然會舉辦更加隆重盛大的儀式,以紀念萊佛士並表彰其貢獻。

        處於面積狹小、資源有限的環境,和獨立初期曾經多方受辱的記憶猶尚鮮明之下,星國政府、企業和國民普遍存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且好勝心極強,現面臨中國大陸和近鄰馬來西亞先後投注巨資以發展港埠海運和遊憩事業的競爭下,新加坡必將愈為惕厲奮進,從擴建碼頭泊地、改善港埠設施、改變觀光旅遊業的經營策略和提昇服務效能…諸方面多管齊下,俾能招徠更多的客戶,創造更輝煌的營運成果和經貿業績。

        註:突堤碼頭(Pier or Jetty)碼頭係由海岸突伸入海中,而與海岸線近於垂直或與岸線成一定角度的碼頭,Dock與Quay則分別是「泊渠碼頭」與「平行碼頭」。

 

 

[勞工藝文]新加坡河口海灣區之變遷,和功盡身退、移作別用的克利福碼頭/陳文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