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勞工藝文

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

 

   
 

處於動盪騷亂環境,但則產業發達,而且工會勢力極為雄厚的以色列[勞工藝文]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較,以色列為經濟發達,勞動力緊缺者,上(20)世紀80、90年代為積極發展經濟,勞務需求乃呈穩定增加的態勢,不過亦和多數進步國家的情形相似,技術性較低或需要付出漫長時間之工作,則引進外籍勞工擔任,當中有不少是從地理位置較近的東歐國家前去的,外勞人數最多時曾趨近10萬人左右。自本世紀起,由於以色列政府採取逐漸縮減外籍勞工的政策,所以近數年來每年停留於以色列的外籍勞工大都維持於3~4萬人(不含依法仍係視為以色列人民的巴勒斯坦人)。就工作性質以區分,投身營建類工作的外勞占有最大的比例;其次是在農場工作者,有頗多在台灣被視為農民者,在以色列亦被認定為勞工,並可加入工會;再次乃是任職家庭護理者,這些在台灣往往未能獲有如同本國勞工之同等地位、亦未加入工會的家庭護理工作者,在以色列同樣係屬勞工;所餘約莫10%的外勞,則分散在其他領域工作。外籍勞工留在以色列的就業時間,一般為一次兩年,期滿後必須離境,但可多次返回。         以色列的勞工法令包括有屬於基本法的「人類尊嚴及自由法」和涵蓋各類範圍的職業自由法、集體協商法、雇用服務法、勞工檢查法…等廿餘種,更重要的是均能有效的推行落實,充分保障各階層的勞工,並非空有法令卻未能普遍施行而使得多數勞工成為社會上廣大的弱勢族群。自早昔家園遭到古埃及帝國和周遭強鄰入侵以致國家淪亡後,遷徙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長久以來主要係藉由經商以維持、發展生計,由於聰穎勤奮爰能獲利致富,而於當地社會擁有強大的經濟優勢,也使一般人常將猶太人和紳商巨賈聯想於一起。事實上,亟具智慧的猶太族裔於各個行業均極出色,在歷經滄桑變遷,重返數千年前祖居的「迦南」(Canaan)建立以色列後,遂皆戮力奮勉行事,從而將蕞爾小國建設為一舉世知名的國家。曾備受歧視 並在二次大戰期間慘遭納粹政權迫害的猶太族裔,深知團結合作、相互扶持的重要性,乃致力於工會之穩固健全和運作之強力有效,而工會保障勞工福祉的績效亦得以譽滿全球,吸引各國的勞工幹部前往研習,冀盼能學得其充實的內涵,並援引其推展工運的效能以造福勞工。 以色列的勞動政策暨勞工總工會         以色列的特殊環境和建國背景,使其民眾對於國家存有強烈的認同感並嚴明服從法令,而攸關人民福祉的生計持家、醫療保險、就業保障以及退休終老…等要項,主要是由勞工社會事務部暨總工會(含所屬各層級工會)負責。勞工社會事務部制訂有範圍極廣的勞動政策法規,其他關乎國家安定、社團社區以及志工團體之運作的法規亦極其廣泛,諸如老人照料、單親家庭、兒童教育、青年教養、就業培訓、酗酒和吸毒防治、移民服務、殘疾康復、困難寄宿乃至於緩刑教管、輟學補習之類的特殊服務,亦幾皆一應俱全,舉凡社會上所可能出現的問題,均有對應的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去處置。 集體墾植農場(本文圖片載自www isrealli org等網站)[勞工藝文]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        以色列總工會除了是以服務勞工為首要宗旨的工運組織外,早期在英國佔領區時代,乃是兼為以復國和建設為目的之社會經濟組織,並且設立、經營多家企業,它和名為“Kibbutz"、“Moshav"的集體農業組織皆是社會上公有經濟的代表,負責對於多數家庭的照料服務,輔導他們得以無虞溫飽的立足於社會上。20世紀中葉,以色列建國之初,便逐步制訂社會福利法、國家保險法、國家醫療保險法和各種規範勞動條件、工會組織的法令,並規定各級政府均須設立社會服務部門。近十餘年來,隨著國營企業的推行改革,既需要精簡轄下機構,亦應同步加強就業培訓,提高轉業勞工的就業機會,而且不論各個年代的經濟發展狀況為何,其社會保障體系均得與時俱進,趨於愈益完善的地步。         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設立日期遠早於其國家之建立,在1920年底即有散居於中東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各業界猶太裔勞工群集於海法,宣布成立了「猶太工人總工會」,以保障他們的工作權,該組織的希伯萊語為Histadrut,即現今以色列勞工總工會之前身。         在猶太復國運動熱絡展開期間,Histadrut也和建國團體密切合作並提供金錢和人力上的支援以對抗英國政府的憚壓;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未久,以色列終於在美國強力支持暨英國讓步下正式建國,Histadrut爰易名為「以色列勞工總工會」。建國初期,總工會尤需肩負起為返國猶太移民媒介工作機會、辦理職前訓練暨保障勞工同胞工作條件的重任。 集體墾植農場內的公共藝術[勞工藝文]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      猶太人齊心團結、協同抵禦周邊阿拉伯國家武力侵犯的事蹟,是眾所樂道之良舉,但以色列剛復國之際各派系猶太人互相傾軋之事卻不為多人所悉。例如自美、歐返回以色列國境的猶太人較之於自俄羅斯、亞洲返回的猶太人早日建廠創業,彼等控制了就業環境的資源後自然會排擠剝削孓然一身、等待奉獻勞力的弱勢勞工,抗爭示威頻有所聞。所幸以國政府和勞工總工會積極參與,不僅輔導產、職業工會之設立,還規劃一連串的優質措施以安排勞工充分妥善的就業,「集體墾殖農場」(Ki bbu t z , 註)和「小型合作農場」(Moshav)則是該時期為吸收多餘勞動力且兼開闢荒漠砂地的機制體。若不包括約旦河西岸和以、敘邊界的戈蘭高地,全以色列的面積僅為27,000平方公里,比台灣為小,然而卻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國家,而其工會運展的卓然有成、特別是揚譽全世界的勞工研究所,更是亞太各國工會取經的對象。         由於立國伊始,以色列的勞工即是按其職業類別來設立、加入工會,故在以國職業工會的聲勢規模遠大於產業工會;而另因工會會員涵蓋的層面甚廣,年齡未滿20歲的技術生或兼職人員俱可入會,故勞工總工會係全以色列會員人數最多的組織,勞工加入工會組織者高達百分之93,約為186萬人,如果以其全國420萬的總人口數論計,則達到44.29%,相當可觀。總工會和「工黨」也維持著極密切的關係,工會甚多主張即被工黨納入、轉化成黨綱,正因有工會的鼎力支持,工黨方得脫穎而成為與自由黨並駕齊驅、在以色列數一數二的大型政黨。而勞工總工會內部也有多達35個常設部門,專責執行會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的決議,就其規模而論,全球實在罕見有如此龐大的工會組織者。         工會會員每月繳交的會費高達收入的百分之四至五,與我國現行大多數工會所收、佔月收入千分之五以下的比例相比,確實高乎甚多!經費充裕,乃可推展多種活動並兼辦各類的福祉事業。其總工會之下即設有「合作協進會」(Herrat Ovdim)的機構,負責經營總工會麾下的多個事業體,像勞工總工會即自行擁有農業、建築、運輸、銀行、保險公司、百貨公司和醫院…等多個合作事業設施,既可對外營業、復可以優惠價照顧所屬會員;再者,還可創造勞工同胞的就業機會,增益國民生活品質,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國際勞工研究所隸屬於「以色列勞工總工會」之下的國際勞工研究所,係在1958年創立,其宗旨是在培訓亞太、非洲暨中南美洲諸國的勞工幹部,同時藉由工會組織間的合作來帶動國家的發展,此從其正名--「經濟發展、合作及勞工國際研究所」即可洞悉端倪。我國每年常由各級工會遴選、合計選派十餘名工會幹部前往以色列的國際勞工研究所幹部訓練班、特別主題班或該所在其它國家辦理的「海外講習班」參訓。國際勞工研究所的經費來源除由以色列勞工總工會逐年編列預算支應外,亦有其國內外各勞工團體、勞工運動組織的贊助。前往受訓的學員來自全球百餘個國家,數十年來已有逾三萬名的學員結業,成效斐然,對各國高層工運幹部的養成與工會會務的推動裨益良多。         勞工研究所內的班別,主要係以英語來講授研習,倘是召訓非洲地區的學員則亦會開設法語班。研習方式係理論性的講授與實際的演練並重,並會安排參觀訪問與旅遊見習;最後,每位學員尚需依據本身擔任工會之職務和專長背景,提出研習報告,接受同班內其它學員的發問並即席答覆。實際演練的研習討論會中,又可分為個人的發言與小組的共同報告,且指導員會「因材善導」,調和每位學員的發言時間,俾大家皆有相等的機會、時間來表達自己的見地。研習內容理所當然的是以和工會運作有關的課程為主,再則安排一般性的通識課程,像是如何擬具計劃、溝通談判等,另外為使學員對地主國--以色列能有進一步的認識,俾不虛此行,故也排定有關乎以色列歷史地理、政經文化方面的課程。前往勞工研究所研習的學員,尚有若干參觀訪問、農場實習以及旅遊名勝古蹟的課程。

合作農場(建於戈蘭高地)

[勞工藝文]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        參訪對象包括勞工總工會與隸屬於其下之各種合作事業、民營工廠、政府機構乃至於平常的民宅(多半是在職或卸任工會幹部之居家,俾便於聯繫安排),較特殊的參訪地點係在它國家甚少見到、由農民們共同拓墾的「合作農場」,有些人乍觀之下會覺得此似和昔時共產陣營的「人民公社」有幾分相像,其實是大有差別的,蓋以國是一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其合作農場允許人民擁有私產,只是為了提高效率起見乃由農場集中辦理農事用品的採購和農產品的配銷,農民係自願簽約加入合營者,以節省中間接洽管道的不便,獲取最佳利益。         當然,還有一種是由農業團體購置農地,再招募有心務農的青年付出勞力、前去耕作的「集體墾殖農場」,也常有學員會戲稱這和我國過去的地主、佃農關係似有雷同,唯就其精神和利益分享之作法來說其實是大相逕庭。集體農場旨在讓受雇的農民得有機會投入農業生產的行列,同時給予他們合理的報償,俟一段時日後尚會輔導場內農民向政府購買農地或成為前述合作農場的會員,因此集體農場內的農民彷彿是在為日後加入合作農場作準備一般。還有一點甚為特殊的地方即是集體農場內的農民因是受雇於場方的人員,因而均是屬「勞工」身分且皆加入為工會會員者,此一既是農民又是勞工的情形或許是我國所未能想見的。         受訓的學員俱需在集體農場生活三天,而且毫不含糊的實際「下田」體驗農事,以往鮮少從事戶外勞動的學員可會深覺難以消受呢。以上的實習參訪課程必須以分設的小組為單位,提交研習報告並公開發表,藉收戶外教學之宏效。雖然聖經《出埃及記》等約章中,曾經描述先知--摩西帶領猶太人前往到處是「牛奶與蜜汁」的地方重建家園,但是實際上以色列卻是個天然資源甚為匱乏的國度。然而,以色列人民眾卻能夠克苦耐勞,運用各種新穎技術例如大量節省用水的「滴灌」方式…,和各類改良農作物品種的作法,克服條件上的阻礙,發展出備受讚譽的精緻農業,確有深值欽佩之處。在集體農場親身耕作之後,學員必能深切體會「足登暑土熱,背灼炎天光」的辛勞,和「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感受。         不須提交報告的旅遊課程無疑是最輕鬆愜意者,唯係以兼合歷史與宗教事蹟的景點為首要考量。勞工研究所常會安排學員駕臨的景點計有宗教聖城--耶路撒冷(Jerusalem),聖母瑪麗亞故鄉--拿撒勒,耶穌誕生地--伯利恆(Bethlehem)與耶穌顯現神跡、和門徒共進最後晚餐暨行刑受釘於十字架之地點,緬懷往昔悲情史實的哭牆(Wailing Wall)…,倘學員若基於個人信仰關係不便赴臨宗教色彩濃厚的上述地點,則會安排他們至死海(De adSea)、加利利湖、約旦河岸諸名勝景點去。全體學員亦會共同前往和以色列所接壤的各個國家如敘利亞、約旦之邊境去瞭解實情,近些年來由於巴勒斯坦的自治乃至建國等問題均若干程度的獲得以色列的同意或默許,烽火戰事稍戢;嗣後若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的歸屬得獲致解決,咸信必能使和平早日降臨飽經戰火交鋒的以色列。另外,雖然以往數十年間,以色列一直是處於備戰狀態,但以色列的選美活動始終是馳名國際,在為學員們導的女性解說員當中,說不定即有已經卸任或曾參加過選美競豔的佳麗呢。         註:希伯來文中的Kibbutz原意為共同屯墾,以色列的國營「集體農場」即是從此字衍伸而來者,是一種獨特的鄉村共同體。農場內每一份子皆付出自己的勞動力並取得個人所需,彼此生活作息的時間和方式大致相同,同時由會員自行組成管理委員會掌理財務與日常事務。就擁有私人產業的空間而言,在集體墾殖農場內所受的約制,當然多於另一類型之合作農場,不少原本在集體農場中工作者,於攢聚足夠的存款後,則可視個人意志離開集體農場,再加入得自行擁有農地的合作農場內。

 

 

[勞工藝文]以色列的勞工總工會暨國際勞工研究所簡介/陳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