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篇首語]台灣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走在十字路口的資本主義/編輯室篇首語

台灣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 走在十字路口的資本主義/編輯室

 

 

 

  2014年的上半年台灣在衝突、動盪中渡過,學運、反服貿、反核、反公投…,台北的街頭天天上演著警民衝突,一會兒黑衫軍上街,一會兒白衫軍喊話,時而向日葵,時而康乃馨;有說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百花齊放期,有說是民粹黑暗期,不管是屬那種,總讓人覺得與年底七合一選舉有著深深的關聯,但政治動員能以如此極端的方式牽扯著人們的情緒演出,讓人惴惴不安…。         每個問題看來都應是經濟問題,但最後都演變成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不能以專業性的經濟方式運行解決,而必須付諸政治解決,說穿了就是經濟失靈,而在政治解決的過程摒棄民主方式而訴諸民粹方式,那就意味著政治也失靈,整個國家與社會離解體也就不遠。台灣的國家、社會與民眾經年累月浸淫在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裡,對許多問題根本失去反思能力,帶有左、右翼色彩的主張都可以出現在同一運動的口語中,這表明了近期運動裡精英主義的本質,因為菁英們握有話語權、解釋權,只有他們說了算,而群眾只是工具…。         斯圖爾特• L• 哈特(Stuart L. Hart) 在“ 十字路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at the crossroads)一書中清楚提到全球化資本主義發展到今日已然遇上瓶頸,因為它的消費幾乎鎖定在金字塔的頂部—富人,而經濟的運行卻必須全員參與其生產與消費,過於畸形的消費主義排除了太多人,過於現實的效率主義讓更多的人淪為新貧,經濟的持續發展鏈被打斷了…,哈特所言的當今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種種瓶頸效應及現象,在台灣慢慢地一一顯現:薪資停滯、失業率與經濟成長成正相關、企業的獲利大幅來自派遣增加…。         如何發展出一套台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才是台灣當前之急,如何讓經濟發展能囊括金字塔底層的大多數人們,人們生產、人們消費、越完整的經濟鏈其資源的浪費越少,經濟發展才有其意義!最成功的例子是印度的塔塔汽車公司,它的汽車售價讓下層亦能享有、其油耗與零件精簡都顯示了資源的充份利用。但台灣的企業、政黨、政府還沒有從如何創造可持續性發展這個面向去思考台灣的未來!還沉浸在新自由經濟的思潮中…。         今年五一勞動節「反低薪、禁派遣」為主題的遊行,一語道破了當今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只有向右傾斜的路線—私有化、財團化,企業只追求績效、競爭力,並無企業的社會責任,資源取之社會,最後的經濟成果卻無法全員共享,生產與消費脫鉤,形成消費菁英化,那麼島嶼不會有天光!

 

 

 
 

[篇首語]台灣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走在十字路口的資本主義/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