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再也無處逃遁的中產階級/李漢維勞工議題

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 再也無處逃遁的中產階級/李漢維

 

 

 

[勞工議題]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再也無處逃遁的中產階級/李漢維        資本主義長期的結構性弱點正在顯現,那就是科技帶來的機器對人工勞動的取代,這種取代正在威脅並會加速威脅整個中產階級的未來。技術對人工的取代到了某種極限,就很可能引發資本主義長期甚至是無法消解的危機,這種結構性的危機會超越經濟週期、和金融泡沫,而成為對資本主義前景的嚴重威脅。         技術取代是設備和組織上的創新,節省勞動力的機制,通過這個機制可以減少所需的勞動力,從而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大規模的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家在競爭中追求更高的利潤,失敗者會被市場淘汰。但隨著取代的規模與範圍、速度的加深、加快、加大,失業率攀升,導致平均消費能力下降;技術雖能帶來產品的豐足,但潛在的產品卻會因為平均消費能力的不足而滯銷。這個內生的結構性趨勢,讓馬克思與恩格斯預言了資本主義必將滅亡並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馬克思和恩格斯預言勞工階層的勞動被取代,但沒有料到中產階級的崛起,而減低了勞動被取代的衝擊。20 世紀80、90 年代之前,機械化取代的主要是體力勞動。而最近一波的技術革新則開始取代行政工種,並開始縮小中產階級的規模。訊息技術是人類溝通的技術,開始第2 輪對勞動的取代,這次取代的是中產階級所從事的溝通類工種。在「機械化」之外,字典又增加了「自動化」、「電子化」這兩個攸關人類未來發展的詞彙。         資本主義過去曾有五條逃生路線來避免技術取代造成的危機,如今這五條路線現在漸漸堵塞了,未來就更加兇險難料了!逃生路線1:新技術帶來的全新就業機會和全新就業部門         熊彼得認為:新產品及其創造的新利潤點會通過它所謂的“ 創造性破壞"把市場上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受到熊彼得啟發的經濟學家們也不過是依照過去的經驗,推斷出新產品帶來的就業機會能夠抵消舊市場解體造成的就業流失。但沒考慮到技術發展對溝通類工種的取代,而這個工種的崛起正是過去補償舊工種消失的安全閥。技術取代正在迅速發生,商店收銀員會被自動收銀機取代,而這正是中產階級偏下的服務業中最大的就業部門;在需要更多技能的就業部門中,許多報業媒體與網路媒體的競爭中衰退與倒閉,職業記者正在消失,大量業餘的、無報酬的部落格寫手正在取代少量被僱用的記者。         人類被計算機或其它機器取代的過程並沒終點,除非有甚麼外在因素能夠改變這一過程的背後動力—資本主義競爭。資訊技術時代寡頭的形成與之前幾波技術更新的情況完全一樣,在其它創新基礎上快速創新,金融市場積極投資,競爭者在金融壓力下倒閉,只是它形成寡頭的速度與更新都比前幾波快得多。逃生路線2:市場的地理擴張         人們常把市場擴張看作是全球化,但全球化只是擴張的量變而不是質變。擴張總是由有( 指產品) 向無的移動,地理擴張和產品創新共同保證了市場前沿的存在。現代化理論和發展理論正是如此看待,它們認為世界上的每個地區都會陸續向上發展,直到所有地區都發展出全面的第三產業經濟。         而新馬理論裡闡述此一過程的是世界體系理論,它認為: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決定了對全球市場的主導,霸權中心在半邊緣地區的協助下,間接地剝削邊緣地區的勞動力。這模式因霸權的交替和康得拉季耶夫週期長波而顯得更加複雜。而一系列的霸權週期( 從西班牙 荷蘭 英國 美國 中國) 在邊緣地區資源窮盡時自然會終結,此時全球所有地區都會被完全納入資本主義市場中。市場的全球化正在縮減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互聯網技術讓更多的勞動者可以參與就業競爭,由於管理和專業人員可以直接在世界各地的職場發揮專長和技能,這就促進了上層中產階級的就業者被納入了更為同質化的勞動市場,從而拉低了中產階級的薪資。逃生路線3:金融大市場         近來的金融投機體現了資本主義更深層的結構性趨勢,即金融市場中大市場疊加的金字塔式交易( 如:衍生性金融商品)。熊彼得認為:銀行才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它們決定了新的發展會在哪裡展開。由於金融本質上就有投機性,可通過多元形式與實物建立關聯,上層金融市場的市值遠大於實際可交易的實物和服務價值( 幾百比一)。         在真實社會活動中,所有金錢都是對未來支付的承諾。金融專家們可以創造出無止境的承諾;股票的買賣、債務打包的再交易、杆桿化收購、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和其他複雜的交易形式,原則上對可以繼續疊加多少層並沒有限制。金融大市場的金字塔化越嚴重就越脆弱,越容易引發危機。         如何減低金融危機所造成的中產階級職位流失? 這有兩種可能:一為人人都成為靠投資收入為生的資本家;另一為金融業成為主要就業部門。前者一看即知可能性微乎其微,後者可看到自動化、訊息技術對該工種的衝擊已展開,自動櫃員機、網上銀行是如何的在取代銀行的出納人員和職員。然而這是資本主義為我們提供的最理想的夢境—沒有人從事真正的勞動生產,人人都靠金融投機為生。但能成真嗎?逃生路線4:政府就業和投資         “ 福利國家方案"是不屬於資本主義內在特徵的外在逃生路線中,最重要的一條。由國家提供行政工種的職位,但近年福利國家遇上逆襲,甚至引發柴契爾主義的反動。而自動化、資訊技術也嚴重的限縮了行政工種職位的數量。         還有一種巿場干預的方式是通過對私營市場的監管、縮短每週工時,來保護就業機會不被削減。歐陸的國家廣泛地運用了這些政策,但依然沒能減緩技術替代的步伐。         從原則上講,政治政策是無所不能的,唯一的侷限就是「政治意志」,也就是說,政治文化決定了政治視野和可動員的政治力量。很明顯,國家如果想有效地應對技術對中產階級的取代,那麼目前政治文化還差很遠。混合式的"偏自由的"政府政策能夠支持私人經濟並讓資本主義苟延殘喘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只要資本積累的原則還驅動著經濟發展,這種混合式的處理辦法就不大可能解決技術替代這個長期問題。         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以自身之力是無法抵禦這場危機的。而其最鍾愛的改革方案是減稅和減少政府監管,這只會鼓勵資本家按照自己的意志繼續進行擴張,加快技術取代的步伐,並帶來諸如金融投機和危機等其他問題。贊同福利國家的力量原則上能夠解決就業問題,但是他們要面對國家的預算問題。為昂貴的福利國家買單的政府將面臨金融市場的壓力和貨幣喪失購買力的風險。看起來,福利國家的政府面對的是"做也不行,不做也不行" 的局面。         遇到深刻的結構性難題的國家正在走向革命式的崩潰,只差兩個因素,即國家精英因解決方案上的分歧而產生的內部分裂,或是外部激進運動的動員。逃生路線5:文憑縮水和其它隱形的凱因斯主義         文憑縮水指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取得更高級的文憑,就業所需要的學歷也越來越高。學歷和文憑的價值隨著更多人取得更高級的學位而縮水,這鼓勵人們更長期地留在學校裡。文憑縮水的一個主要後果是把人們又推回教育市場以尋求更高級的學位。理論上說這是沒有止境的過程,很可能形成像中國最後幾個朝代官員科舉的狀況,即學生到了三四十歲還在繼續參加考試,只不過今天受影響的是絕大多數人口,而不僅僅只是少數精英。不同國家文憑縮水的速度各不相同,但是從20 世紀後半葉開始,所有國家都走上了這條道路。         教育文憑是一種衡量社會名望的貨幣,通過它可以獲得就業;和其他貨幣一樣,當自主驅動的貨幣供應超出了有限的商品數量時,文憑也會出現通貨膨脹( 或者說購買力下降),而這裡有限的商品指的是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中產階級就業機會。教育領域的通貨膨脹會自我延續,在攻讀學位的個人看來,對價值縮水最好的回應就是上更多的學。而獲得高等學位的人越多,就業競爭就越激烈,雇主要求的學歷 會越高,結果造成繼續深造、競爭加劇、文憑再縮水的迴圈。而這現象在台灣已成趨勢,人浮於事、想要做牛恐驚沒犁好拖是明顯的現象。         技術官僚的意識形態認為對就業越來越高的技術要求使得非技術工種消失了,而當今對高技術工種的需求促使了教育水準的提高。當前學校教育的內容並不主要由技術需求決定,多數技術上的技能( 包括一些最先進的技能),都可以通過工作或非正式的管道獲得,教育的官僚化組織最多也只是把其他地方已經創新的技能標準化罷了。實際上,富裕國家最大的就業增長來自於低熟練度的服務類工種,因為這裡雇傭人工勞力比自動化的成本更低。         雖然文憑縮水源於錯誤的前提,即更多的教育會帶來更平等的機會、更高科技的經濟表現和更多良好的就業機會,但它仍然在某種程度上為技術取代中產階級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文憑縮水可以通過阻止更多的人進入就業市場來吸納剩餘勞動力。在福利國家理念不流行的地方,對教育的崇拜帶來的是隱性的福利國家政策。在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就業的千千萬萬的教師、員工以及文憑縮水帶來的隱形凱恩斯主義,幾乎可以說是讓資本主義經濟免於破產的救星。         只要對教育系統的資金投入不斷裂,就可以繼續作為隱性凱恩斯主義發揮作用:這種隱性的轉移支付和經濟刺激類似於羅斯福"新政"中雇傭失業的工人去粉刷郵局的牆壁或在保護區裡植樹造林。教育的擴張幾乎是唯一能被接受的凱恩斯經濟政策,因為大家並不把它當作凱恩斯主義政策。打出的旗號是“ 高科技"和“ 精英統治"—技術帶來了對受過更好教育的勞動力的需求。教育是政府的主要支出之一,這會限制未來的擴張。隨著成本的增加,會出現私有化和將學費負擔轉移到學生和家長頭上的壓力; 然而這也有個限度,因為中產階級在經濟上也十分吃緊。資訊技術再一次被提出來作為解決方案。很多大學急於把課程搬到網上,從而實現經濟規模效應。難題在於,讓教育成本更低廉的努力會削減教育部門中的就業機會。如果少數知名大學通過網路課程就能壟斷教學,少數教授在電子化協助下就能廣為授課的話,那麼這個教育部門的就業崗位就會被技術取代。結果也會與老式的抗稅運動一樣:短期內降低了人口的賦稅負擔,但反過來這也會減少人口中的就業機會。 全面危機何時爆發?         ( 自20 世紀最後十年開始的)中產階級工種的自動化,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體力勞動的機械化( 這大概延續了整個19 世紀和20 世紀的前3/4 時期〉。對中產階級的技術取代不過才20 餘年,而消滅勞工階層的勞動人口卻用了將近二百年。         世界體系理論為資本主義未來危機的時間提供了另一種估計。在以前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論述中,沃勒斯坦和他的合作者們提出了一個系統長期週期的理論模型。世界體系的核心地區在擴張期可以通過在邊緣地區獲得的優惠條件開採資源而佔據優勢。霸權在核心地區內部的衝突中不斷受到挑戰,特別是受到來自半邊緣地區的威脅。隨著新興領域中更加激烈的競爭,導致早期創新者的利潤下滑,核心地區最終會被後來者趕上。在這方面,世界體系的運行類似于熊彼特的企業週期,只不過是放到了全球範圍內。每個新週期都會在新興霸權的領導下找到新的擴張機會和利潤增長點,這背後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在世界體系之外必須存在可以被吸收入系統並成為邊緣地區的外部地區。因此世界體系有一個終點:當所有的外部地區都被吸納進來時,核心地區和半邊緣地區對利潤的爭奪就無法再用尋找新興經濟地期性的危機。         以過去的週期為基礎,華勒斯坦( 另見Arrighi; 1994) 預測世界體系的危機將在2030-2045 年左右發生。危機點將由技術對中產階級的取代機制所引發,這取決於結構性失業增長的速度。10%的失業率按美國的標準來說是痛苦的; 25%的失業率( 爆發危機的經濟體中的數字)就是大麻煩了。不過,這在過去也不是沒有長期出現過。而當失業率達到整個可工作人口的50%,或者70%時,資本主義體系所承受的壓力,包括來自消費不足和政治恐慌的壓力,將使資本主義難以繼續存活下去。如果我們認為這種失業率是不可想像的,那讓我們透過技術以電子設備取代所有工種的視角再來想想看。很明顯,在過去的15 年裡,技術取代的速度在加快。結構性失業的比率很有可能在2040 年達到50%, 並在其後不久攀升到70%。粗略地說,這和世界體系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終極危機將在21 世紀中葉出現這一預測相吻合。

 

 

 
 

[勞工議題]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再也無處逃遁的中產階級/李漢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