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論中國五○年代的石油工業/王輔羊勞工藝文

論中國五○年代的石油工業/王輔羊

[勞工藝文]論中國五○年代的石油工業/王輔羊

 

   
 

        1958年中國原油的產量約達250萬噸,1957年有140萬噸,而在此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大陸的原油總產量之年增率約為20%至27%。1958年時中國實行了「大躍進」,為了配合這項巨大的運動,在工業方面增產了50%,以便於最短期間內在重要工業項目的產量上追趕上英國的水準。本文概述了當時中國雄心勃勃的計劃,中國當時亟想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石油生產國,為此還發出20年內要「超英趕美」的豪語!

        雖然中國1957年的石油產量遠不如其原先計劃的超過200萬噸,卻超越了1943年二戰期間32萬噸產量的四倍之多。然而,姑不論其1949年建國後所獲有的開發大陸時油資源的高度優先權,石油生產是其1957年內唯一未達預定生產目標的重要工業。

        1958

年的原油產量原訂為150萬噸,其中天然原油約為56%,這是依據中國石油工業部於該年初所宣布的計劃所言。其餘產品來自頁岩與煤中,照當年的政策是同時發展天然石油製品,以煤與油頁岩製成的物品及人工製品;同時發展國營與地方企業;同時發展大、中、小型石油工業;並土法、新法併用以改良石油萃取法,即所謂的「土洋並舉」是也。

        依據

1959年初中國石油工業部副部長李仁昌的報告,石油資源的初步探勘顯示,中國大陸的石油年產量至少超過10億噸以上的潛力;並宣稱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裡(扣除了「外蒙古」),可能擁有石油沉積的面積有270萬平方公里之廣;500個以上埋藏有石油的岩層已被發現;這是1958年8月間中國大陸媒體所報導的。從當時大陸荒地未墾之多來看,中國官員認為這些數字還是較為保守的估計。

        李仁昌認為一般人把大陸視為一個「石油貧乏」之地的看法是「一項錯誤,起因於一種過時的理論:石油主要發生於新生代臨海(s e a f a c i e s)與地向斜的(geosynclinal)構造之地層中」。他說,在中國大陸,豐富的石油貯藏已發現於中生代和古生代臨陸(continental facies)及平台構造的地層上。它以新疆克拉瑪依(karamat)與四川中部的油田為例証,這是當時在中國大陸上新發現的兩個最大的油田,他在《北京日報》上的一篇專文中指出:「四川中部所有的五個含油岩層都因鑽探而冒出石油來。這些岩層覆蓋著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其附近的17個岩層已被探測過了。在四川中部南充的4號試驗井是當時世上最大的油井之一。起初每天湧出1500桶原油,而其數量不斷在增加中。依據當時所有資料估計,四川省也是個著名的貯藏有幾百億立方公尺天然氣的地方。中國大陸有許多地方與四川省一樣。」他說,如果四川省的油田完全開採的話,每年可望獲得「幾千萬噸」的液體燃料。

● 煤焦油

        中國當時正致力於油頁岩與煤焦油及石油的開發,中國期盼「在石油產量上的突飛猛進」。中國當時誇下海口,到了1959年之底,全國各地方當局將建造的一萬個小型及100個以上中型的用煤和頁岩製造的液體燃料工廠。同時中國中央在建築許多龐大的頁岩油工廠,並計劃開採新油田。1960年產量指標是1100萬噸,而預計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終了的1962年則將超越3000萬噸。

        中國大陸上有豐富的煤藏量,估計可高達1兆5000億噸,這些煤中石油含量高達46%。油頁岩的貯藏量估計在600億噸以上,發現於除了江蘇、福建和湖北以外的其它各省中,而上述三省的探勘工作仍在進行中。中國石油工業發言人宣布這些貯藏量保証在以後15年中,每年可有6000萬噸至8000萬噸石油的產量。1959年中央正在建造撫順(遼寧省)和茂名(Maoming,廣東省)的龐大頁岩油精煉廠。巨大而完善的茂名廠第一階段完工時,每年可生產100萬噸以上的原油。1958年為實驗目的而製造的第一個蒸餾器當時已開始運作了。

        石油工業部為了幫助地方當局發展製造石油,已為工廠精心設計出利用煙煤、無煙煤、油頁岩和天然氣產製石油的20種以上的標準計劃來。這些工廠中許多都有一項重要的優點:即易於建造,且造價低廉,年產量在300萬噸至500萬噸間不等。工廠採用的方法很簡單,包括碳化堆法(pile carbonizationmethod)。1958年在中國大陸各地由省市當局建立了大約200座人造石油廠,計其年產量已超過40萬噸-比中國在過去8年的工業上所提煉的人造石油總和的半數還多。1959年在北京建有一座小型示範頁岩油工廠,此廠有兩座碳化堆,年產原頁岩油量為300噸,同時也產輕汽油、煤油、柴油和焦碳。後來此型工廠紛紛建立於大陸上有油頁岩的市鎮裡。年可產3000噸的另一種型式的工廠也在北京成立。在黃瓜山(Huangkua-shan)天然氣田附近的一座人造石油工廠已近完工階段,將可把發現於四川省的天然氣資源開發出來。

        早在四川中部於1959年發現油田之前,大陸上廣大的西北地區儲藏有90%以上的全國已知油礦。它們位於西起蘇俄邊界,東迄黃河中游,延伸長達1250哩的一條帶狀區上。

        這包括歷史最久的陜西省延長油田,1957年時產量最多(高達80萬噸)的甘肅省玉門縣老君廟油田,品質最佳的新疆省烏蘇(Wusu)油田,1959年少量生產的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油田,和1959年也開始正常生產的新疆北部克拉瑪依油田,茲分述於后:

● 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油田為於北疆準葛爾盆地的西端,有公路與其東南方相距約10 0 哩(161公里)的位在天山山麓的較老的土山翠(Tushamtze)油田相通。後者開始產油於1938年。克拉瑪依與蘇聯的產油「俄國高地」(Russian platform)在地質構造上有一個相似之處,由於這一點最初導致蘇俄專家尤瓦洛夫(Uvarov)推薦在此區鑽探。1955年夏天所鑽的第一個探勘井令人失望,但3個月後鑽探小組鑽到油井。後來的探勘顯示克拉瑪依地下石油是在小侏儸紀岩層中的一種地質學上的圓柱形黑色火成岩。在此油田上鑽孔的情形很好,很少鑽井崩塌、鑽管或高壓地下水凍結的情形發生。鑽井時採用低比重的泥土,其中大部分是比較淺的。從克拉瑪依原油中可提煉出高級潤滑油來。

        1959

年的報告暗示克拉瑪依油田蘊鑶量比原先預期的為大,9月間在克拉瑪依東北方80哩的烏爾候(Uerho)區發現一個具有工業價值的新油田,同時據報鑽探證實克拉瑪依與烏爾候連結成一個大油田:這意謂一個產油區約廣達1500平方公里(當時烏爾候有世上最大的露出地面的油礦,涵蓋面績有30平方公里)。最樂觀的中國報告顯示57000平方公里的準葛爾盆地全部(約羅馬尼亞的2/3大),可能證實產油,而在克拉瑪依附近也可能有更多的油田被發現。1958年探勘與鑽井工作進行後,增加了克拉瑪依油田面積與約50%的經濟上值得開採的油藏量,來自此區的報告說明在以前認為是油田南界的一個大錯誤地方之南,鑽探的許多口探勘井都湧出石油來。

        1959

年克拉瑪依油田已開始使用產油砂與淺油層,從這些來源,探勘結果顯示能夠產製3000萬噸以上的原油,中國估計在克拉瑪依和烏爾候油田附近的6個主要地區的產油砂共計超過2億5000萬立方公尺,產油砂的油含量在6%至13%之間。

        在克拉瑪依-烏爾候區的

4個區中,已經發現有180平方公里的淺油層值得工業上的開採提煉。這些岩層中估計至少產量可超過1000萬噸。克拉瑪依的專家們說,這是可能的,因為使用新技術後,開鑿淺井的每公尺成本約降為鑽探深井的1/3。1959年正在建造許多煉油廠,以處理來自克拉瑪依油砂與淺油層中的石油。

        根據克拉瑪依這個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已知藏油區的資料,中國把它設計為到第2個5年計劃終了的1962年底時,年產量可超過300萬噸原油的油田。

        1958

年5月中國開始了連接克拉瑪依油田與北疆的土山翠煉油廠之第一條油管的埋設工程。這條約90哩長的油管計劃在該年完成後,每年將可把40萬到50萬噸的原油,從克拉瑪依輸送至煉油廠內;克拉瑪依大約在3年以前還是杳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但到1959年時已有43000人定居了。

        1959

年地質學家們相信,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也會是一個頗有希望的油田。

        第一口探勘井鑽於伊戚克里克(

Ichikrik)的地質構造上,在10月9日12小時之內湧出25噸的原油,到第2天的24小時內竟湧出100多噸的原油來。這種油是輕的,屬於高級品。曾經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在塔里木盆地探勘的地質學家們,1958年5月橫渡大戈壁沙漠(亦稱塔克拉瑪干沙漠,在新疆中部)後,回來報告說發現「很多」產油的地質構造,其中一些還頗值一採呢!探測工作也在新疆省會烏魯木齊的南方吐魯番窪地上進行著,這將使這個廣闊而遙遠的省份成為一個中國的主要石油基地的部分計畫。

        新疆省建有許多小煉油廠,它們從當地露頭的礦、油頁岩與煤中生產出柴油、汽油及煤油來。迄

1959年初天山山脈的南北部已建有60多家煉油廠了,新疆石油部提供小型鑽油機器和其他的簡單工具。烏魯木齊(原名迪化)外面山脈中的油頁岩儲藏量據估計差不多有2億噸之多,含油量在6%至20%之間。

        由於二戰後的振興與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與蘇俄在1950年間簽訂了一項協議,建立中蘇石油公司以共同開發新疆的資源。

        到了1955年已完全成為中國經營了,該公司的設備與技術現代化,有自己的發電廠、修理廠、製氧廠、煉油廠和裂解廠。它宣稱4年後的全省原油產量已高達25倍。蘇聯、羅馬尼亞、捷克、東德與匈牙利除在中國的工業發展上扮演一個角色外,也或在提供設備上,或於貢獻技術知識方面,幫助不少。

●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在青海省,是另外一個富於油藏的地區,面積10萬平方公里。地質學家們說,它從前是一個巨大的內陸海,現在則是一個海拔9000呎的鹹性沙漠沼澤地,四週環繞著山脈。事實上在1954年以前,尚未有人探測過此盆地,除了油礦外,它富藏許多種礦物。根據1958年7月的報告,從此盆地始祖口(Shitzukow)地質構造的2號探勘井中,每日可開採出1100桶原油來。7月26日中午原油湧出井外,半小時後噴到95呎高,井內的油層位於地下2950呎到3500呎之間。

        這在當時的這個地區是一個最大的發現石油消息,1958年7月在馬海蕭柴坦區(Mahai-Hsiaotsaitan)有大量的天然氣從鹽湖(Yenhu)結構的一口探勘井中噴出來,此區的另外一口井早先也曾每日冒出27萬立方公呎的天然氣來。在一口探勘井地下深度830呎至840呎的油卡(Yuka)結構中,也發現到石油,由此可證在柴達木盆地的東部有豐富的油礦存在。油川祖(Yuchuantzu)探勘區的1號、2號、3號與9號探勘井也湧出過石油來。1958年在此區所掘的許多口井由於開挖到地表下的油層,而獲致了高產量。

        這年9月的報告顯示,柴達木盆地又發現了3口新油井,這3口井中每一口每天可湧出750桶以上的原油來。此盆地中最大的一口油井發縣於9月13日,這時蓮湖(Lenghu)5號結構的4號探勘井開始噴油了,那天從上午6時至下午8時間,1700桶原油自井內1980呎深處迅速湧出。迄1959年初,柴達木盆地上已有200多口井有石油或天然氣冒出。此區許多產油構造的地質証明在經濟上頗值一採!光是始祖口的地質構造當時就預估有3000萬噸的油藏量。

        概略的測量顯示,玉門的雅耳夏(Yaerhchia)新油田之產油區就比著名的老君廟油田的2倍還大!據說1958年下半年在此區所開鑿的探勘井就比早兩年的總和還要多!

        這年8月開始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高原上鑽下了第一口油井,探測員深信此高原北部為一頗有希望的油區。此區的二座綜合石油工廠也已開始運轉了,內蒙古原先是不產油的,這裡也發現有油頁岩和褐煤。許多小型綜合煉油廠在50年代末期紛紛成立。

● 四川

        四川中部油田發縣於1958年3月,迄翌年初此區已產出大約10萬噸的原油,其中大部分在上海煉製,但五○年代末四川已開始籌建自己的煉油廠了,此時四川中部已發現4個產油結構的地質,在這些地區所掘的19口探勘井已湧出油來。主要的產油區在南充、龍那碎(Lungnusze)、合川與培萊(Penglai)。58年9月這裡的4口主要探勘井湧出石油來自地下4900呎深處。

        這年7月開始四川中部的煉油廠年可處理30萬噸原油,3座煉油廠每座可年產1萬噸石油,有些縣裡所建的小廠也開始加入生產了。

        一系列的4000噸儲油槽建於油井附近,埋設管線的準備工作也在進行。當時預估南充在3至5年內會成為一個人口20萬的工業城市。在靠近重慶的善國樹(Hsiankuoszu)地質結構上所鑿的2口探勘井流出大量的原油來;而在四川東部的其它油層結構上,也曾發現有厚層的產油砂。

        其餘中國所發現的產油區中要屬位於大陸西南部的貴州省最有希望了,1958年曾在該省開鑿80口探勘井,這兒有17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相信很可能產油。由於從玉門、柴達木和四川產油中心派來了2000名探勘員到此測勘,發現了大量的露頭油礦與可能是產油的地質結構。

● 煉油與設備

        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煉油廠建於甘肅省的蘭州,主要完成於58年底,原油供自克拉瑪依和玉門的油田,其設計與建造有蘇聯參與,後者也提供了主要的機器和設備。建廠的過程據說是高度機械化與自動控制的,當時也附帶在蘭州設立了一座石油鑽探與煉油機器的工廠,此市為大陸西北鐵路的中心。

        50

年代末時南京正在建造一座比蘭州的還大的煉油廠,預定在60年上半年完工,當時預計的年產量高達300萬噸,使用的原油來自四川中部,此廠生產航空汽油(機油)、汽油、煤油與潤滑油。許多化學工廠將使用其製造出來的副產品。
 

 

[勞工藝文]論中國五○年代的石油工業/王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