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勞工權益

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

 
 

百年的金融浩劫

   2008

年9月,華爾街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混亂的時期。九月初,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花了2000億美元的代價,將房利美、房地美收歸國有監管。九月中旬,擁有 158 年歷史的第四大投資公司(雷曼兄弟;LEH-US)宣佈破產,一天之內,歷史94年的第三大投資公司(美林;MERUS)賣身自救,被迫同意由美國銀行(BACUS)收購,同一時間,美聯準會對財務告急的美國國際集團(AIG -US)提供八百五十億美元的紓困資金,並要求AIG以79.9%的股權作為質押,形同接管。

        華爾街的金融窘境所發出財務危機資訊,給人的印象是:「有可能更甚於一九二九年全球股市大崩盤以來所遭遇金融史上最罕見的情況」。

(見表一)

        這些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的經濟成長瞬間黯淡,所引發的股災效應,更是哀鴻遍野,

2008年9月16日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狂瀉504點,創下近7年來單日最大跌點,S&P 500指數也創下2001 年911恐怖攻擊以來單日最大跌幅,俄羅斯股市更連續三天暫停交易,台股也看到了五字頭。

地球村的風暴誰都逃不掉

        貝爾斯登垮了、雷曼倒了、美林賣了,美國的五大投資公司已倒臺三個,市場轉而開始擔心第一、二名的摩根士丹利

(MS-US)以及高盛(GS-US)的未來是否令人堪憂?因為,這時的摩根士丹利傳出開始尋求合併的可能方案與夥伴,顯然是命懸一線,9月21日晚間,Fed批准兩家公司轉型為銀行金控公司,已間接宣佈五大投資公司全滅,這意味著華爾街上獨立的經紀公司將告終結,也意味著傳統華爾街的終結。

          9

月25日,歷史119年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倒閉前是全美最大的儲蓄金融機構,擁有3070億美元資產和1880億美元存款,這是目前美國史上最大銀行倒閉案(見表二)。還有數以百計的小銀行正在尋求生機!英國的問題可能也不小;此外,不願看到、不願想到的問題,諸如:避險基金(或私募基金)等,在可見的未來也可能會發酵,等著處理!目前整體情況著實不太樂觀。這波風暴已不僅僅是美國金融市場的重新洗牌,在大西洋另一邊的英國,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銀行HBOS「蘇格蘭哈利法克斯」銀行正展開與英國駿懋銀行(Lloyds TSB)218億元的購併,把體質差一點的公司包裝在體質較健全的銀行中,是可以避免了一場對英國經濟造成災難性的打擊,但可別忘記,駿懋銀行可是雷曼兄弟的主要債權人之一,能不能穩定還要看日後的發展。

        在此之前的2月中旬,英國政府放棄了5個多月來尋求私人財團接管的努力,宣佈將北岩銀行收歸國有,這次的緊急救助的代價是490億美元貸款。

        情勢是瞬息萬變的,隔不到

2個星期,9月29日,1964年創立的英國第八大的房貸銀行Bradford & Bingley(B&B)銀行,也被倒債到不得不國有化。同一天,來自比利時的富通銀行(Fortis),亦面臨倒閉危機,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政府,共同注資112億歐元,以避免倒閉。當時的德國政府和德國幾家銀行正在研商,對陷入困境的第二大商業資產貸款公司Hypo Real Estate (DE-HRX)房提供350億歐元的救助擔保方案。冰島政府也宣布,將以6億歐元買下該國第3大銀行Glintnir75%股權。不足1天後,曾是世界第十大金控公司的比利時銀行-德克夏集團(Dexia)也傳出資金短缺。歐洲二天內要救4~5銀行,也開始了銀行的連環爆,顯然金融的野火迅速地燒到了歐洲。

        歐洲金融機構的紛紛告急,為了預防金融風暴蔓延,英、法、義、德歐洲4國元首,以及歐盟理事會和歐洲央行首長,10月5日在巴黎緊急召開高峰會。除了團結的表象與含糊的承諾,似乎什麼也沒談成,各國因應風暴的能力不一,各自的盤算不同,需要時間整合以產生集體的行動來對抗金融風暴,如果時間不夠充裕,會有什麼影響,值得觀察。

        愈來愈多的美國與歐洲銀行陷入經營的困境,這把野火會不會也燒到亞洲?想想近年來通貨膨脹飆高、貨幣貶值、股市重挫和外資撤離亞洲挽救本土股市等跡象,情況會好嗎?

        這些情勢顯示出自「次級房貸」以來,風暴並沒有因時間的延長而穩定,相反地,已由美國進而影響到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市場正開始失去了平衡與次序,而且是速度緩慢、形勢潛沉且破壞性強烈地、普遍地持續進行著,風暴所及已將各機構間的潛在金融問題引爆發酵,如此持續下去,這波地球村的金融風暴可能誰都逃不掉,只是傷勢的輕重而已。

危機的層面提高、級數的擴大、考驗全球央行的能力

        從2007年4月的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開始引爆,「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揭開一連串的金融危機的序幕,八月吹垮了貝爾斯登,接著今年二月北岩銀行收歸英國國有,七月上演了抵押貸款機構Indy Mac Bank的倒閉,九月初開始肆虐,「二房風暴」的房利美、房地美收歸國有,緊接著雷曼倒了、美林賣了、AIG求救、HBOS被併等,使得全球股市、債市、房市齊跌。

        其實,都是高財務槓桿比率與擴張信用所惹的禍,美林的槓桿率從2003年的15倍飆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也攀升至33倍,高盛達到28倍,簡單地說,就是拿3、4元的本錢,作100元的生意,簡直比期貨還可怕,所以才會想出再保險、連動債與其他衍生性金融產品。

        「次級房貸」風暴說白一點,就是「有錢人要賺窮人的錢,結果被窮人倒債!」,在全球信貸緊縮下,資產價值下滑,需錢孔急的銀行無法將資產以較好價錢即時出售套現,調度不即所產生資金流動性的問題,衍生連環倒的風暴,影響所及已不是房地產抵押貸款不善的問題,直接影響層面包括公司債、連動債等資產,包括銀行、證券、投信、保險、投資理財等金融商品,涉及各國間的股市、匯市、資金、利率、貿易、需求、經濟、財政等層面的相互連動,盤根錯節與糾纏不清使得影響的範圍與深遠程度,恐難以評估與推斷。龐大的資金缺口與股市暴漲、暴跌等問題外,影響所及還有企業為求營運資金的籌措沉重,民間消費力的保守,金融市場板塊的乾坤大挪移,高一點來看,這是國與國競爭力的大轉變,更與政局穩定大有關係,各國的央行自然不能「坐觀待變」。

        只是產生問題的來源是那些曾經富可敵國的全球性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公司等;業務範圍與資金往來更是跨國、跨地區、跨洲,複雜而且難以搞懂;所需要弭平的資金動輒以千億美元來計算,規模之大更不是單一的國家可以負擔的!美國的金融危機等同於全球的金融危機!各國的央行自然膽戰心驚!

危機彌平靠央行撒錢

        為了預防此次雷曼兄弟的破產,所帶來「金融海嘯」的衝擊以及挽救AIG對資金流動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花旗集團等在內的全球10家銀行宣佈設立一個 700億美元的基金展開聯合自救行動,只是基金的規模與目前這些倒帳金額相比似乎顯得杯水車薪,對於提振民間信心有多少幫助不得而知,這也顯示出私人或單一金融機構已難處理危機,須要政府資源與政策的介入。

        依據估計,美國政府對於一年多來金融風暴的各種救急資金及承諾貸款,到9月17日已達9,000億LOTLOT美元,當然包括財政部稍早前答應要對「兩房」注入的是央行本身體質要好、可動用的資金充足、潛在的金融風險是在可預估與控制範圍中。面臨風暴中的國家或企業,負債愈多受到的風暴影響愈大。

        外匯儲備是國家對國際清償能力的指標,可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促進宏觀經濟的調控、穩定金融市場以及自我融資發展建設,是對抗金融風暴的重要指標與資源,在過去10年全球外匯儲備增長中,發展中國家佔了逾80%,懂得存糧過冬的道理,使其抗金融風暴的能力也相對提高。

        這或許只有中東部份國家、東南亞部份國家、日本、大陸、印度、德國、俄羅斯等較有機會避免嚴重受傷,增加未來金融版圖擴展的契機。(見表三)

         2006年7月,黎巴嫩的真主黨戰爭中,粉碎了以色列戰無不勝的傳奇,可以肯定的是,這波金融生態的改變將對未來中東的局勢帶來更大的轉變。

危機處理,除了策略,子彈更要充足

        雷曼兄弟屹立了

158年,歷經了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甚至恐怖攻擊,最後竟然是被自己的次貸產品給拖垮,誰也沒有想到會宣告破產,「該救的要救,不該救的就放棄」是目前Fed的處理原則,當然,策略之外還要有大批的子彈,方能克盡其功。

         Fed在金援AIG幾小時後,隨即宣佈要發行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的短期公債,顯示出美國國庫也開始告急。這時Fed所持有的國庫券,已從年初的7,400億縮減到4,700億美元。這種以債券換錢,來處理危機,好像美國人印鈔票,全世界買單,無論解決與否,通貨膨脹的未來應是可以期待地!如果投資有風險,錢留在手中又要面臨貶值,那真是傷腦筋黝!

        再看看,美國的國債總額目前已超過9.6兆美元,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的65%,比布希上任那天暴增近4兆美元。單是2008年,美國納稅人就付出2,300多億美元國債利息。到了今年9月30日會計年度結束時,美國聯邦赤字預計將高達4,000億美元,逼近歷史新高。美國政府的債台高築,比起它挽救的幾家公司,毫不遜色。

        美國「借錢消費」的情況由來已久,本身體質欠佳,在面臨世紀級的金融風暴時,如果,美國政府財政自己也需要拯救的時候,哇!那鐵定是全球金融的超級原子彈,歷史級的超級颶風,那現在所施行的金融挽救措施都將顯得毫無意義!此時,在美國有著龐大的國債、債權、股票、基金與投資總額達1兆1千多億美元的亞洲國家,如大陸、日本甚至台灣、韓國等,慘遭套牢那該如何?歐洲大國又該如何?(見表四)

        答案只有一個:「絕不可以讓它發生!」,因為,所要承擔的後果是任何財經機構無法估算地,這就是為什麼

9月18日全球六大央行(美、歐、日、加、英和瑞)要聯手宣佈增加對國際金融市場挹注資金2470億美元資金,目的是緩和金融市場所面臨的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暫時化解令人擔心的信用緊縮危機,挽救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畢竟,全球央行聯手是最實質的防線,一旦失手,短期內難以找出有組織、有策略、具實力的金融組織來接手,那問題可大條了!為了挽救脆弱的金融結構,美國政府

9月20日提出了天文數字7,000億美元對金融公司紓困的法案,9月29日,遭到美國聯邦眾議院以228票對205票否決,當天道瓊工業指數暴跌777點創史上之最,俄羅斯股市也再度暫停交易。隔日,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暴升4.31個百分點報6.88%,刷新史上最大升幅紀錄,這是「金融無國界」的最好寫照。

        紓困法案是一場龐大的賭注,就算過關,實質效應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面臨金融風暴,總比什麼都不作來得好。但是,日本、大陸兩個最大美國政府公債持有者,豈不是面臨債權貶值的潛在風險,在風暴中,如何在兩害相權中取其輕是必要的痛苦考量!

        美國的問題讓歐、亞各區域不斷地受傷,風暴有沒有平息,目前,還是要看美國的問題有沒有穩定,這是重要指標。加碼到8,500億美元的紓困法案,對處理金融危機是有絕對的效用,但大家都知道絕對不夠用,成效與後續發展還有待評估。

危機難以短期解決、影響深遠

        從歷史來看,美國鉅額的貿易逆差,讓各國出口賺美國的錢,這些錢留在美國國內購買美國股票和債券,等於借錢給美國花,美國花錢又支撐了美國和各國經濟的增長。美元源源不斷流向世界,世界又把美元送回美國的債市和股市,換取債權憑證或股票,等同於世界級的老鼠會。如此惡性循環,美國的債務越來越多,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世界經濟的總需求越來越平緩,股市卻越來越高。一旦崩盤可能結果就是一場世界經濟大蕭條。與三十年代不一樣的是,這可不是以財政和金融手段可以解決了事。

        最近七、八年來,在資金寬裕的大環境中,大金融企業假財務管理之名,進行高風險、高財務槓桿的房產放貸行為,在消費驟減、房價急跌時,貪婪的行為正面臨自食惡果的慘劇,這種結果是不分好壞的一敗塗地,財團倒、人民慘痛、政府受傷,這也是有錢人跳樓大拍賣的時機,只是舊富倒了,也是新富崛起的開始,最終吃虧的還是一般大眾,能逃過此劫的金融集團,將可能長命百歲。

        今年9月初,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遭到政府監管,原本是世界最大保險公司的AIG正拚命籌募現金,避免倒塌,如此嚴峻的形勢,這根本已不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所能比擬,就算這次全球央行開始聯手力挽頹勢恐怕都很棘手,代價高昂。

        從目前看來,美國、英國甚至歐洲大國,無疑地已身陷其中且難以自拔,日本、大陸也是心驚膽顫,就算因應處理得宜,想要全身而退,已是不太可能,在元氣大傷後,需要長期的休養,據專家估計至少需要2~3年。

        現階段,身在颱風中的金融市場尚難以看到曙光,沒有人知道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短期間內要刺激景氣,提升消費,以台灣的規模與特質而言,效用也是有限。

危機觸發全球金融、政治版圖的「世代」改變

        追求高效益成長,降低風險的考量,弱化了財務結構,囿於脆弱的經濟體質,更助長危機的肆虐,持續的風暴逐漸造成消費的減退、設備投資的遞減以及各國財政、經濟、金融管控等政策的長期改變。至少,綜合性銀行將成為未來的主流行業,投資銀行難再獨木擎天。

        這波危機由整個美國房貸市場出發,繼而整個債券市場,乃至整個美國的金融市場,再進而是全球金融市場,全球的經濟市場甚至政治版圖的改變,這種影響將是以「世代」來計算。

        這場「黑色九月」金融風暴終究會停止,危機過後很多事情會有所改變,金融與經濟的大調整將會展開。「大就美,大公司不會倒」的名言已經丟進歷史的灰燼中。風暴使美國患了經濟的心肌梗塞症,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難以發揮金融的影響力,等同於削弱美國的政治影響力。當然,「美元霸權」的時代也宣告終止,有可能是歐元、日元、人民幣與美元形成多元貨幣主流。

        大規模的壞帳、呆帳將投資者對華爾街風險管理機制的信心破壞殆盡。全球的金融秩序將需要漫長痛苦的模索與重建。原先由美國把關的金融重鎮-華爾街,未來可能改由多國部隊來接管,就算重要依舊,以後也難獨領風騷,且後續生態的改變涵義深遠。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金融與經濟互為依存,金融風暴的平息,並不代表後遺症的不存在,由本波金融風暴所引發的經濟問題,加上近年來揮之不去的能源供需夢魘等因素,未來,有可能改變全球的政治版圖,將對於世界形勢增添詭譎。

        隨著金融風暴的蔓延,它已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舌戰」的重要議題,鐵定讓執政黨輔選的更為辛苦!君不見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時,讓多少亞洲的國家元首下臺(如印尼的蘇哈托)!多少的政府、政黨改朝換代!此次風暴規模之大應是世紀罕見,如處理的不恰當,將會引發各國的社會不安與內部驟變,政局不穩比金融風暴更可怕,這絕非小老百姓的福氣。

        因金融風暴受創後,國家、企業與消費者支出的減緩,產生實質經濟面的衰退,對外的需求減少與資金的殷切期待,將進一步放緩了貿易的成長,對於依賴外貿或金融操作為主體的地區或國家可能會受到拖累,譬如:香港、新加坡等,在這場風暴中,台灣會不受影響嗎?在全球的金融風暴未達穩定前,台灣是不容易穩定地,台灣受創只是輕重與多久的問題!

台灣已經在谷底了嗎?

        美國金融風暴對台灣的影響大不大?答案是影響很大。譬如,AIG在台灣的子公司南山人壽,總資產達新台幣1.5兆,擁有392萬保戶,這是龐大的資產也是龐大的負擔,宣稱有新台幣400億元的周轉準備金,是不夠應付緊急狀況的,台灣金管會10月3日要求其資產信託,顯示問題的複雜,長期是否能躲過這場風暴,還有待觀察。另外,「狀況較糟」已久的慶豐銀行,在業務持續惡化下,9月26日也被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接管。未來只有慶豐倒、其他銀行會不會倒?

        台灣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私人銀行比公營銀行更為積極,「雷曼兄弟」事件對台灣金融面影響,可能比「二房危機」來的嚴重。

        未來,類似的金融機構的危機再現,將會造成更沉重的打擊。風暴所帶來的匯率變動、利率變動與金融萎縮等問題,目前已逐步考驗著中央銀行的實力,另一方面,貿易放緩、失業居高不下、通貨膨脹等長期衰退所引發的問題,都不好處理。

        維持充裕的外匯存底、確保銀行與金融體系的資本適足性是對抗金融風暴的重要基礎。但政府的長期財務赤字,面對金融危機時是會帶來困擾,如何將金融風暴的影響分階段消化,以維持金融穩定?將是重要的課題!

        在這個時候,台灣大型企業的經營體質將扮演危機解決的重要角色,銀行的缺金,對於企業籌資與營運,都會加重負擔,財務體質欠佳的公司尤甚。

        以高鐵為例,2007年初通車後,台灣西部的運輸情勢改觀,不論是航空運輸或是陸地運輸都受到很大的衝擊,西部航運,到2008年8月,臺北、高雄只剩下華信航空一家公司;往來南北都會區的國道客運業者,營運明顯下滑;台鐵損失相對輕微,但營運也不佳。

        高鐵還是賠錢,問題出在那裡?高達新台幣3,200億元的貸款金額加上所有折舊必須在35年內攤提完畢,大幅虧損造成淨值遽降,財務的沉屙愈形嚴重。究其原因,這是相同的市場進行重複的建設所致!其他層面類似的問題,諸如十年來加速擴張的大學教育等,將會在金融風暴中逐步發酵,過去,擴張性的經濟建設已成為台灣面臨風暴的隱憂。

        美國和大陸是台灣兩大主要出口國,美國面臨空前的金融風暴,大陸面對出口需求的疲軟與奧運需求結束等影響,短時間內,靠出口支撐的台灣經濟很難轉好。另一方面,賴以長期經濟榮景的外資,在本波金融風暴中,為應付自身的需求,不但無法救火,更扮演著火上澆油的角色,未來都需要再思索其定位與價值。

        歷史上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歷經醞釀、爆發和解決等過程,蘊釀著新一輪產業革命,包括未來的產業轉型與投資。從這次金融風暴中能學得甚麼?那是以後的事!至少,要先要渡過現在的局面,才有機會談改善。大環境受到衝擊,投資風險不穩定,想要獲利是有難度,此時的升斗小民與其拿錢投資,倒不如抱錢過日子,景氣低潮的時候,就是重新調整和佈局的好時機,但投資的時機要對,這需要自己的判斷與風險承擔,理財專員的話暫時可以留在心中慢慢琢磨。

 
 

 

 

表一、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經濟危機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

表二、美國歷來十大銀行倒閉案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

表三、2008年全球外匯儲備排行榜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

表四、外國央行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金額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

註:日本、大陸、英國持有美國公債5934、5187、2908億美元(2008年7月止); 說明:統計日期截至9月24日;統計資料涵蓋美聯儲代表外國央行持有的投資;

[勞工權益]台灣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身之機緣/蕭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