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本土化抑或國際化?/倪思遠勞工議題

本土化抑或國際化?/倪思遠

 

 

  面對歐盟東擴,十五國加十國,成為擁有二十五成員國的政經實體,加上北美自由貿易區之成立,以及東協十加三的組合,區域政治體制逐步奠定,而國際化亦已隱然成形。

    相對於這股國際潮流,國內似乎反其道而行,過分執著於台獨意識,強調本土認同,是福是禍尚在未定之天。須知參與區域政治的國家,或多或少均須將各自的主權,部分的讓渡出來,才能與國際社會接軌。

    正因如此,孤懸歐洲大陸邊陲的英國,當初對於是否加入歐盟,始終舉棋不定,關鍵繫於擔心因而失去本身的主體性,然而現實環境的壓力,最終迫使該國唯有選擇進入,別無其他更好的方案,蓋獨立於歐盟之外,不啻自絕於歐洲主流世界,情勢益發不利,只有回頭擁抱歐盟。

    此情此景,映照出海峽兩岸特殊關係,也可得到相同的答案。雖然吾人不喜歡中共的極權專制,卻無法無視於其存在的事實。何況中華民國每年的貿易順差,幾乎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如果兩岸關係不能平順發展,台灣的經濟前景,即難以樂觀,經驗告訴我們,現階段的時空背景下,沒有能力與必要跟中共搞對抗。

    政治人物刻意追求台灣主體意識的同時,不宜輕忽了整個世界的大環境,經過中國大陸之廣大市場,係通往國際社會的必經之路。假設不克營造出健全的兩岸關係,則台灣既有的政經結構,猶如海市蜃樓。茲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間的愛恨情仇關係為例,前者根本不具備向後者挑戰的本錢,乃能維持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相互之間共存共榮。

    能夠生存,才能發展,這是先決條件。極力貫徹本土化的作法,未必全然錯誤,但是率爾忽略現今國際化的風潮下,中華民國日益孤立的事實,十分不切實際。海峽兩岸關係還是應該成為主政者施政的主軸,用心加以經營,始為負責任的態度。台海對岸基於宏觀調控,產生溫(家寶)氏效應,連帶使得亞太地區的股市嚴重下挫,不難想見兩岸間連動關係之密切。

    從長期角度省思,海峽兩岸的三通係必走的道路,然而迄今政府猶未能提供此一領域的願景,易陷我國於全球化的競賽中,全面邊緣化的命運,此乃當下台灣最大的隱憂所在。

    試問除了本土化之論述以外,是否廟堂上的袞袞諸公,本身亦具有著國際化的戰略視野?後者始為未來大家出路之所繫!

 

 

[勞工議題]本土化抑或國際化?/倪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