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國際工會之由來與省思/艾凡那夫勞工議題

國際工會之由來與省思/艾凡那夫

[勞工議題]國際工會之由來與省思/艾凡那夫

[勞工議題]國際工會之由來與省思/艾凡那夫

▲WFTU2006年比利時代表大會實況。 ▲WFTU2006年雅典五一勞動節120年紀念大會實況。

        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工廠制度建立,機器取代了手工,工人失去了生產工具,不得不受僱於擁有資本和生產工具者,而這些擁有資本和生產工具的就是雇主,因此便開始形成了勞方與資方兩種不同的身分與立場。在雙方利益不能調和的時候,自然就產生勞工問題,或者說我們常講的勞資爭議。而工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便開始成立工會組織,希望藉由團體的力量與資方抗衡,以爭取較高的勞動條件,於是工會運動開始展開。         由於科技與交通的進步,國家與國家間的距離不再遙不可及,各國彼此之間的關係與相互影響甚鉅,所以工人不但需要成立國內工會組織,國際工會組織的成立更是大大地提昇了工人的團結力量。舉例來說,當勞資雙方協商工資、工時、一般福利事項時,雇主往往會以國際貿易競爭為由而拒絕勞工的要求,並且會片面引用其他國家有關工業情形和勞動條件不實的資料,或是採取落後國家較差勞動條件的例子,來曲解工會要求的事實,以維護其本身的利益。因此,工會在國際間的聯繫與合作,以增進對彼此勞工生活狀況和勞動條件的了解,是工會運動中很重要的事情。         工會在國際間的合作最早的是一八六四年在英國倫敦由英、法、德、義等國的工人代表發起成立的「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這也是後來是人所共知的「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的前身。這個最早國際工會組織後來由於變質為一個實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團體,引起許多工會的不滿而紛紛脫離組織,使得這一個組織終於一八七六年宣告解散。之後各國仍繼續為成立國際工會團體而努力,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各國勞工代表進行了幾次大大小小的國際勞工會議。雖然只有北歐的工會達成定期集會的共識,並建立了許多互惠的協定,如交換青年勞工,增進勞工的職業訓練以及一般教育。其他的國際勞工會議則因為各國生活方式的不同、語言之隔閡以及國家利益的差異等原因,大多沒有達到任何的實質意義。在另一方面,相對於建立各國全國總工會之間國際工會聯合組織上的失敗,若干國家相同行業或相同工業的產業工會則成功地於一八八九年至一九一四年間建立了各自的國際產業工會秘書處(International Trade Secretariats)或聯合會(Federation)。比較起來,總工會聯合會因包含產業眾多、議題分散,產業別工會聯合會因針對特定產業做組織工作,較能反應該產業中基層勞工的需要,並關心該產業中的跨國公司議題,因此較能獲得支持、發揮效用。         而在第一國際於一八六四年解散後,社會主義者又於一八八九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了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又被稱為第二國際(Second International)。當時的第二國際工作活動涉及到所有的勞工事務,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他在幾次的代表大會中,都將保護工人的事項列入議程之中,例如每日八小時工作制、禁止僱用童工、禁止婦女夜間工作以及勞動環境的限制等等。當時這樣的訴求吸引了各國許多工會加入,在一九○一年之前第二國際是世界上僅有的國際勞工事務團體(因為一九○二年後,國際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成立了國際工會秘書處─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Secretariat),處理國際勞工運動相關的政治、社會問題。但是後來因為它的組成分子複雜,加上政治介入的老問題依然存在,終於到了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遭到與第一國際一樣的命運而解體。         從一九○一年舉行第一次國際工會代表大會後,歷年陸陸續續也進行了數次關於勞工問題的代表大會。而一九一三年的國際工會代表大會更正式地將一九○二年成立的國際工會秘書處改名為「國際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IFTU)」,以名符其實地進行各項勞工活動。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際工會聯合會的會員工會之間開始發生分裂,將各國工會領袖十二年努力建立的國際工會團結與合作基礎毀於一旦。而各國勞工也因以各國國家利益為重,紛紛跟隨著政府立場捲入戰爭。國際工會運動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荼毒後,在恢復各項勞工活動的工作中,工會運動本身卻在實質上產生了新的變化,也就是蘇維埃工會主義的萌生。         雖然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殘,但是也讓勞工和他們的工會了解到團結才會有力量。於是在一九一八年簽定休戰協定後,在各國工會的努力下,工會運動仍然蓬勃發展並屢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工人獲得結社自由、工會獲得承認、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婦女勞工與童工的保障等。除此之外,工會領袖也在工會運動方案中加上關於建立社會安全制度、實施經濟民主化的政策性議題。而休戰後,國際工會聯合會為了重振士氣,邀集各國工會代表於一九一九年間舉行國際工會代表大會以及國際勞工大會。這些重要的會議確定了國際工會聯合會的組織架構及功能,並增修了國際勞工憲章。接下來的二十餘年,國際工會聯合會發展到從僅限於歐洲的工會組織,除了蘇聯、菲律賓、澳大利亞外,幾乎所有各國工會不是參加國際工會聯合會為會員,就是互相緊密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工會聯合會的會員人數據估計大約有兩千萬人之多。         在另一方面,蘇聯於一九一七年的革命成功,使得蘇聯工會運動獲得了新的力量,進而也影響了整個世界工會運動本質上的變化。隨著第三國際(Third International)─也就是現在眾所熟知的共黨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於一九一九年成立,並將國際工會聯合會當成敵對的組織。一九二○年,第三國際更開始籌備成立國際赤色工會組織,提出列寧二十一項主張,開始闡揚共產主義理論。到了一九二一年,更正式成立了赤色工會國際(Red Trade Union International)。而這樣的共產主義政策,也造成了很多國家工會組織的分裂,並使得各國工會運動內部嚴重動盪不安。但是後期赤色工會國際發展並不甚佳,其龍頭蘇聯總工會更迫於國際情勢與國際工會聯合會開始對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宣告談判結束。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使得國際工會運動受到重創。戰爭結束前,二次大戰後第一次國際工會世界代表大會仍如期於一九四五年二月舉行,進行重建戰後國際工會運動的討論。同年九月,國際工會第二次世界代表大會在巴黎舉行。這次大會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成立世界工會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WFTU),造成國際工會聯合會不得不解散。原本世界職工聯盟有兩大設立目標:一是企圖在聯合國獲得代表地位;二是希望所有的國際產業工會組織都來參加。可惜的是,這兩項目標均未能達成。後來,為了維持工會在國際間的團結合作,對共產主義國家採取容忍的態度,而最後導致世界工會聯盟受蘇聯共產黨所掌控。於是自一九四九年一月起,自由工會主義之各國全國總工會便相繼退出世界工會聯盟的組織。其後,所有自由工會更藉由國際勞工組織舉行國際勞工大會的機會,討論通過於同年十一月在倫敦舉行世界自由工會代表大會,並於該會中正式宣告成立一個真正世界性的自由工會聯合會─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Free Trade Unions─ICFTU)。         冷戰時代,「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在歐洲的會員,主要是社會民主主義黨派(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等)的工會系統,但在亞洲的會員,因為受反共的意識型態影響,常是一些保守的軍事獨裁政權扶持的官方工會。一直到一九八○年代以後,因為一些國家中新興自主總工會(如香港的「職工盟」及南韓的「民主勞總」等)的出現並加入,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在亞洲的活動才得以萌芽。         除了上述的世界工會聯盟以及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之外,還有另一大工會勢力也在九○年代快速竄起─國際基督教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hristian Trade Unions─IFCTU)。早在一九○○年代開始,基督教工會就一直醞釀要成立一個超國家的國際性組織。到了一九二○年,終於在荷蘭基督教工會的努力下,在愛爾蘭海牙舉行代表大會,正式宣告成立國際基督教工會聯合會。其以擁護基督教教義、崇尚自由正義為主要工作,反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主張階級合作。與其他國際工會組織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基本上工會運作是停止活動的。戰後,國際基督教工會聯合會重新恢復活動,並根據戰後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政策。一九六八年十月,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將國際基督教工會聯合會正式改名爲世界勞工聯合會(World Confederation of Labor─WCL),成爲在組織上和行動上與教會分離的非宗教性國際工會組織。世界勞工聯合會的工作重點是有關人權、工會權利和結社自由等議題,其在國際勞工組織和其他聯合國機構以及國際組織中均具有咨商地位,並得到天主教的支援。         以上所述的世界工會聯盟、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以及世界勞工聯合會合稱世界三大國際工會組織,在國際工運各項勞工議題上均相當有影響力。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資本比以往更快速而便利地在全世界流動,勞工的工作受到更大的威脅;勞動派遣、契約工問題也漸漸蔓延到世界各國。此時,國際間的工會組織,也在跨國勞資爭議議題上,試圖扮演更積極保障勞工權益的角色。吾人在支持國內工會運動的同時,亦應對國際工會組織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從國際上得到更多推動工運的助力,這將是筆者整理撰寫本文的最大期望。

[勞工議題]國際工會之由來與省思/艾凡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