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知識經濟對勞動者的意涵與潛在影響/吳益民勞工議題

知識經濟對勞動者的意涵與潛在影響/吳益民

        人來瘋的簇擁,是淺碟子思考的直截反應。不幸的,這彷如台灣根深蒂固的慣習,不斷地在台灣社會重複上演。這兩年,市井街坊,人人琅琅上口的「知識經濟」,則又是此一慣習的發作。然而,此次發作,跟產官學各界刻意的吹捧有莫大關係,甚至更有以「知識經濟」為名,作為當前躓蹼不前的經濟的指路明燈。既是如此,作為受僱的勞動者乃經濟齒輪的運匠推手,豈能隨便聞雞就起舞,得先看看葫蘆裡賣的到底是啥藥。         事實上,「知識經濟」一詞,乃出自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於1996年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其認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從此,「知識經濟」即普遍受到各國學者與政府的高度重視,世界銀行在1998年「世界發展年報」中也指出「經濟不僅建立在實質資本及技能累積上,還建立在資訊、學習和知識吸收改造上」。此一語焉不詳的報告,曖昧不明的定義,倒也捲惹起「知識經濟」的熱潮。2000年春夏之交,於台北召開的世界資訊大會後,政府也煞有介事地宣告,2001年乃我國「知識經濟」發展年,並洋洋灑灑地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縱使諷刺地,2001年台灣以經濟成長負2.18作為知識經濟發展首年的成績單,知識經濟的熱度,還是以席捲台灣各種暢銷出版品為表現。         事實上,正因為模稜兩可的定義,得以讓各種以「知識經濟」為名的政策,紛紛出檯,並以此牽動著受僱者的未來命運。如果,撇開這些文謅謅的定義,給予一刀切的論斷,「知識經濟」對應的乃是「勞動經濟」,意味著經濟發展的引領地位,不再是那些工業化以後,機器與勞動者相配合的產出,反倒是腦力勞動將上升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形式。講白一點,即是工業化之後的各種勞動者,要嘛已被判定為進入歷史的灰燼,要嘛就是經濟火花已熄滅的傳統產業,除非能將傳統產業與知識創新作一掛勾和連結。因此,按此一理解,台灣大多數勞動者或受雇者的勞動價值將被判定為知識含量不高,而有被市場淘汰之虞。胃酸倒流的即時經濟         首先,若從總體經濟與管理面來捕捉知識經濟的含意,則勞動強度將隨著知識經濟口號而提昇。首先,知識經濟觸及到的是資訊化、科技化落實應用在企業管理與運作上面。因此,管理學者迫切地宣稱,當前經濟運作方式將進入所謂即時經濟(Now Economy)的時代,企業必須利用科技與資訊將資源重整,讓動態、行動與虛擬管理成為引領企業的羅盤。 管理學家看似高深的論述背後,其實是指企業生產必須超越計畫性的即時生產(Just in Time)的零庫存生產模式,並改成隨市場起伏波動,而馬上生產供給市場的實時生產(Real Time)模式。這反應在勞動力的使用上,則意味著企業對勞工運用與支配的任意化與彈性化,勞工隨時處於備戰(stand by)狀態。這也間接說明,勞委會不斷將勞基法的工時規定上,加入了彈性、變形與部分工時,且放寬女性夜間工時限制的用意。因為,未來企業調度與人力資源運用,有了資訊與網路科技輔佐後,將沒有摸魚的死角,即時經濟亦即勞工被即時性的彈性運用,緊張到胃酸倒流的趕貨,以達到實時生產將成為未來經濟型態下的常態。天下有白吃的午餐         再者,按字面上對知識經濟的解讀,終身學習成在此刻社會集體的緊箍咒,而此時提出的終身學習的運動,並非台灣上下突然愛好起知識來,而是勞動者必須在下班之餘還得自費進修與學習。但是,學習並非要受雇者追求什麼知識的長進,而是可以兌換成市場價值的技能或證照。於是,中年勞動者必須被迫重新學習電腦、行銷等等實用性課程,甚至必須趕快取得各類證照。以保險業從業人員為例,保險人員不能再故步自封於傳統的人情保上面,必須識相地以證照來提昇與擴大服務網絡,於是,保險人員一窩蜂地報考投資型保單、信託、理財規劃師、存款業務等,再加上傳統的產、壽險證照,一人要身擁六、七張證照才能逃脫第一輪裁員的陰影。此種證照風,已經吹遍大小服務業。         知識經濟口號一出,老闆馬上可以有免費且自動進修的勞動者可以利用。老闆將在職進修成本轉嫁勞動者身上,勞動者在經濟衰退並以知識經濟高唱雲霄的此刻,已徹底被工作裹脅。一方面,工時已在競爭激烈化與經濟萎靡下被迫延長;另一方面,縱使下班之後,也必須為了確保工作,而不斷進修,讓進修成了工作的變相延伸。其實,就是工時的變相拉長。台灣的老闆,盡享白吃的午餐。         根據天下雜誌調查,台灣老闆榮獲宇宙上在職進修投入度排名在第三世界水準之林,但台灣勞動力素質卻名列世界前幾強呢?何故,無非是勞動者被迫下班後的自行進修所致。知識經濟加速工作外包         復次,口水都被台灣奉為神諭的國際策略管理大師Porter到處吹噓價值鏈(Value chain)模式,使得企業可以根據此模式去分析企業活動中創造最大價值與無價值的流程,並依此改善企業流程,提昇企業流程所創造的價值,而知識含量將是價值的判斷依據時,服務業裡面的每個部門和工種將會被分斷逐一篩汰,將那些需要大量非知識的人力裁減外包,留下的核心部門與工種。譬如,在以知識含量作為判定下,後勤間接業務、日語資料庫輸出入作業以及電話客戶服務等被認為是附加價值低的勞力的密集工序,應該加以外包。是故,在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諷刺名言下,只消一條大容量的通訊專用線,日本的日語電話客戶服務、汽車衛星導航資料庫輸出入等耗費人力的工作,逐漸外移中國的大連市;而香港電訊營科則將這類工種外移廣東。奉知識經濟之名,無情地剝奪了這些被判定為不具有知識含量工作機會。         台灣的電信業務以及相關服務業務,受制於兩岸政治關係的冰凍,而暫時保持了免除了外移,一旦兩岸關係解凍之時,也將是台灣服務業中大量的後勤業務外移的時刻。傳統產業勞動者的命運         如果,不幸身為傳統產業的受雇者,則「夕陽產業」的污名,且隨時會失去工作的陰霾將如影隨形。傳統產業若不要被當成棄婦,則經濟行政院提出的「知識經濟方案」裡頭建議,產業必須想方設法在生產技術上通過高科技化的方式,讓傳統的面貌塗上知識經濟的色彩。         這說明,工業化時代下機械化與自動化對勞工取代的戲碼將繼續延續。尤其,政府為達致傳統產業與知識經濟掛勾,再度將1999年通過的「產業升級條例」修正案,從原本補助高科技產業擴大到補助傳統產業進行高科技、電腦、資訊等生產設備的更新,意味著政府利用減稅補貼,誘使傳統產業進行縮減人力的生產科技化與自動化。大家習焉不查的是,政府竟拿錢讓企業有能力縮減勞動力使用,這對比起政府創造就業的方案,實是諷刺。         尤其,管理學者已經按照知識經濟的帖方,提出四種企業在知識經濟下的轉型方向:優勢轉型、劣勢轉型、原地轉型與前瞻轉型。前瞻轉型是指企業可以轉型到生物科技等的前瞻領域、優勢轉型則是指目前台灣高科技產業可以提昇科技密度。至於,劣勢轉型與原地轉型,則是暗指轉型困難度高的傳統產業。因此,知識經濟猶如俄羅斯輪盤的遊戲般,傳統產業勞工早已面臨原地打轉或劣勢轉型下隨時被砰一聲出局。         因此,身處俄羅斯輪盤下的傳統產業的勞工,等待失業的焦慮早已恣意蔓延。這也是為什麼「知識經濟」愈被喊得震天價響,坊間神壇廟宇愈多、宗教活動愈熱烈的原因。這樣的「知識經濟」擅揚的年代,你準備好了嗎?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