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知識經濟對勞工的啟示性/劍.知勞工議題

知識經濟對勞工的啟示性/劍 知

 壹、前言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言,知識非但屬於一種智慧財產,甚至是屬於啟動經濟向上提升的動力,如果沒有知識力量作主導,則發展現代經濟便如同海市蜃樓,終必落空。         按照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見解,爾後企業最重要的投資,已不再是機器、廠房、土地與設備,而是知識工作者之知識投資。傳統經濟學將生產要素歸納成土地、資本、勞力及其他生產工具等,而在21世紀,知識顯然居於最主要的生產因素之地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歲月中,以知識為核心的新經濟型態,勢必成為導引未來世界全面發展的動力。 管理首重決策,決策來自正確的資訊,資訊的基礎在於研究,而研究的根源植基於知識,此乃從事管理工作者耳熟能詳的管理思維。透過以知識為礎石的理性思維,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可以說現代社會中的各個領域,在在與知識脫不了關係,尤其以經營管理的事項為,如何而後能使整個國家社會的運作步上正軌,即是以知識經濟作為最終取決的標準。貳、知識經濟的內涵         於現在一切講求「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風潮里,朝野上下率皆以拚政治為要務,使得知識經濟的真諦,在現實的國內特殊環境下,不易充分顯示其特色。         基本上,領導行為屬於一種「素質」的影響力,靠的是紮實的真功夫,而非仰仗虛假的官勢與威權可比。傳統的封建體制裡,可以依侍虛假的官場倫理去維繫,然而在目前資訊發達、網際網路充斥社會的大環境,經濟上追求的是高度利潤,在這種前提之下,激烈競爭成為必然的趨勢,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就是至佳的競爭利器。可以說誰掌握了資訊與知識,誰就是最後與最大的贏家!美國於上個(二十)世紀末葉,之所以能維持經濟的不斷成長,關鍵即繫於知識產業之崛起,把自雷根政府以來,屢創新高的財政赤字徹底打平,恢復繁榮盛世的景象。         按於當代社會中,所謂「知識」一詞,乃是將大量的訊息加以充分消化、吸收、歸納、提煉、萃取之後,據以「創造與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成對人類有價值的創意、智慧、靈感、啟發...等等而言。人間處處皆存在著知識,只是乏人問津,並且迄未有效予以開發是已,何況知識越累積,便越豐富。況且現今並世諸國的市場胃納特別大,遑論於環球多數國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0)之後,全球即屬一大國際市場,連帶使得知識的重要性益發凸顯出來,自不待言。         基於自由市場的供需定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不論有形的,抑或是無形的,都可以在市場上一展身手之待價而沽,由於資本主義社會強調人類的「自利」動機,市場上顯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操縱著自由市場的健全運作。當前問題的重點,繫於自由市場的存在與否,只要有人肯出錢、花心血,讓市場先行活絡下來,則一切便有了轉機,倘若市場愈大,知識經濟就有愈大的發揮潛力。透過全球化的腳步,使得知識經濟的效益日漸擴大,蓋「全球化」不啻當今世界中,可能具備最大極限與無限發展空間的市場。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天涯若比鄰,知識經濟的範疇可以無限制的延伸,無遠弗屆,靡有止境。         當然,欲使知識經濟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還是應該以創意為主軸,才能有最大的賣點,也才能創造最大的經濟利基,造福全民。因為所謂的知識,絕不是一堆死知識的無效堆砌,而是要從既有的知識基礎中,不斷的推陳出新。須知知識經濟的三大核心觀念,厥為:(一)以科技發展為基礎,創造附加價值。(二)重視創新,累積經驗與智慧,進而提升智慧財產的實用價值。(三)不斷增加個人創新之資產,創新再創新,因此須不停的學習知識,不能憑空想像。         處今知識經濟的大環境,務須在學習與思考上戮力以赴。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應相輔相成,以求突破現狀,方為知識經濟的最佳典範。吾人不應將知識經濟當成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須你肯用心下功夫、多動動腦筋,人人都能充當知識經濟的有力幫手。參、知識經濟的社會作用         這是一個數位化的年代,觀念推動時代的進展,知識經濟社會中的各行各業,正是以進步的觀念作推手,呈現十倍速、百倍速的幾何級數進展,去引導世界文明的向前大幅邁進。若乏知識經濟作主導,則整個國家就像缺乏導航設施的飛機或船艙,在暴風雨來臨的前夕,往往迷失了應有的方向,現代國家不容許此一現象發生,否則便一發不可收拾。         誠如上述,知識經濟是以「全球化」作為發展空間,當下有一句時髦的用語:「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非常傳神地苗繪出知識經濟的概況,查其要旨不外為:一方面,既要以全球作為生產與消費的腹地,知識經濟方有無限的生機與成長空間;而另一方面,知識經濟又要適應各地方的實際需要,表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來。唯有「全球」與「在地」兩者兼籌並顧,始為上策。 西元1997年,肇源於亞洲的金融風暴,先從泰國曼谷爆發,然後橫掃東南亞各國,幾乎無一倖免,當時之所以沒有對中華民國的經濟造成巨大損害,癥結即在於:中華民國的電子資訊業,多年來早已全球化,具備世界性的競爭力,並且屬於知識經濟的一個要項,其產值占國內製造業的一半以上,成了目前我國各式各樣經濟項目中,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深具啟發性。儘管如此,電子資訊業屬於知識經濟的硬體面,畢竟獨木難支大廈,單獨依靠其支撐整體的經濟發展,似乎猶有不足,尚須就知識經濟的軟體面再加把勁,才算大功告成。         基本上,知識經濟發展的兩個必備而充分的要件,無非是:(一)有創意的人才,能夠持續地發明創新,而且精進不己。(二)一定程度的市場經濟規模,有辦法容納富有創意的人才,使之具有充分自由表現自我的天地。當下的中華民國,具備創意的人才比較不是那麼欠缺,倒是一定程度的經濟規模有所不足,這便需以大陸為腹地,來設法彌補中華民國本身市場的容量不足,所謂江海能納百川所以成其大。鑒於知識經濟的此一特質之要大又要好,非但增長大家的智能,抑且足以擴大國人的視野,務必凡事以全球性的格局,作為拓展吾人事業的要方。本來,在傳統的經濟領域中,吾人常以定點的時、空為著墨點,眼界太小,層次太低,無從放大視野、觀照全局,如今藉由知識經濟的向上提升,其中蘊涵的意義十分深遠,而彌足令人省思。         準此,知識經濟從長遠的角度省思,不僅在物質方面的層次,帶動經濟的全面提升,而且在精神的層面,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力能啟迪民眾的心智,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心胸,擴大吾人的襟懷,而非僅及於經濟的範疇,其對社會人心深層結構的教化,更是至深且鉅。肆、知識經濟與兩岸間的互動關係         表面上,知識經濟顧名思義,僅與「知識」或「經濟」的事務有關,其實不然,面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在在與知識經濟有著深遠而複雜的連動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 按照馬克思最喜歡的說法:「政治是上層建築,而經濟係其下層建築。」一旦下層的經濟發生了變動,連帶地上層的政治就會因之而產生變動,毫無例外。引申以言,於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政治在在受到知識經濟的鉅大衝擊,而變動不居,乃屬的論。 事實上,面對當前兩岸產業呈現垂直分工的關係下,全面禁絕三通,對台灣具有顯然不利的影響,由於大陸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經濟體,單憑本身的經濟力量,就能夠自力更生,仰賴對外貿易的事項不多,唯獨台灣屬於海島型的經濟,資源相當置乏,亟須與世界各地保持緊密的互動關係,絕對不能自外於世人,其理至明。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海峽兩岸之間不應各自為政,而應朝資源統合的方向,唯其如此,方克發揮台海兩岸至高的經濟效益。約言之,我方朝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衝刺,而將層次較低的產業留待大陸地區生產,透過彼此的分工與協調,台灣始有生路。         在知識經濟的年代,每個人只需一打開電腦上網,瞬間即與整個世界連線,而個人於知識上,若有所創新發明之後,亦可立即傳達世界各地,一切人為上的政治藩籬自然廢棄。不論兩岸之間,抑或並世各國之間,實無庸斤斤計較於名詞上的枝微末節,而應各自敞開心胸,相互接納彼此,以迎接知識經濟的大時代。伍、知識經濟與勞動者問之市場連動關係         到底知識經濟對於勞動者有利,還是不利?由於立論的角度不同,碍難一刀切地遽下斷語,惟無論如何,其對勞動者的影響層面,確實是十分深刻,而不容小覷。特別對於體力勞動者,堪稱構成莫大的威脅。假設時至今天,勞工猶欠缺憂患意識,於遭逢危機之際,及早調整步伐,化危機為轉機,難免慘遭不測。         孟子日:「勞心者治人,而勞力者治於人。」此乃對農業時代所下的最好註腳,運用於此時此際,不免有時而窮。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這種特性格外顯著,勞工應適時順應環境的變遷,調適自己的觀念與作法,俾能立於不敗之地。因為知識之取得,主要屬於腦力的活動,現階段須仰賴勞動者腦力的機會,實在比仰賴勞動者的體力的機會,要高出許多,可以預見未來的世界,亟須大量的腦力工作者,使得白領階級的勞動人數,遠逾於藍領及黑領的人士。如此一來,將來整個社會的人力結構,勢必成為倒三角形之型態,白領階級的勞工成為人力市場的主流,此與傳統的人力結構,適巧相反,眼前各類就業考試,屢見不鮮的「高資低報」情形,不得視為異端或變態。凡是現仍依賴勞力維生的人,恐怕應該及早充實一己的智能,切忌坐以待斃。         基於這種體認,為因應此種時代的變遷,不僅勞工行政主管機關,抑且所有的勞動界人士,都要有深深的自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加強個人的專業能力實屬刻不容緩之事,冀能因應時代的挑戰。假設勞動者始終停滯在體力工作者的自我定位,終必為時代所淘汰,亦為環境所不容,當務之急,在於開創腦力的研發,多從事知識的創造累積,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省思,「寧為雞首,勿為牛後」是所有華人圈的通病,腦力工作者大量增加之後,未來的科技新貴每每以「個體戶」的姿態出現,縱令不是純然以單打獨鬥的方式進行職場上的廝殺,也是少數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事業上打拼,人人都是頭家--老闆,印驗了通俗的一句話:「呷郎頭路,咁苦!」何必吃別人的,不妨自行創業,一切自己來,回家吃自己的,倒來得心安理得,從此不必受別人的氣,亦了無牽掛。陸、結論-勞動主體性的建立         似此情勢之下,身為勞工的主體性,就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慢慢地樹立了起來,勞動者即使不願意,也莫可奈何,此為時代潮流之一,不隨個人意志為轉移。回想西元1990年代,激情的民眾們敲破了柏林圍牆,開啟了兩德統一之路。固然,其間因德東地區的殘破,而拖垮了西德之經濟,但是真正怨聲載道的,卻是東德地區之人民,他們過慣了的共產主義之悠閒生活,統一之後反而從此消失得無影無宗,大有悔不當初之感。最重要的是,此後進入資本主義「天堂」,事事皆須每位國民「當家作主」,自行打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是習於「吃大鍋飯」的人無法適應的事,因而許多東德的人民遂寧願回到舊日共產主義之夢幻天地裡。然而時序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則現有的萬事萬物,頓時一一改觀,過往的一切從今以後一去不復返,勞動者應勇於面對事實的真相,而非迷戀業已隨風而逝的過去之。         當然,凡事有利即有弊。知識經濟固然限縮了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權,同時卻賦予腦力勞動者無限寬廣的世界!換句話說,除了打破「勞心者」與「勞力者」之間的原始藩籬,加強了勞心者的競爭優勢外,最重要的是勞工憑著一身的「本事」,就能夠當自我的主人,而今而後仰事俯蓄毋庸觀看別人的臉色,唯有一己 的知識與能力,才是個人最佳與最終的依靠,或許這正是知識經濟時代帶給勞工最大的啟示。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