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政黨以追求階級利益為務-我們需要民生議題走向之政黨/愚翁勞工議題

政黨以追求階級利益為務 我們需要民生議題走向之政黨/愚翁

        政黨以追求階級利益為首要任務,國內政黨不分藍綠,都是右翼政黨,造成選民不管怎樣繞來繞去,只能從「同質性」很高的候選人堆裡去挑選,但除了「統獨」觀念的差異外,幾乎別無選擇。這種現象在標榜民主的國度裡,毋寧是一種反諷,牴觸了民主的「多元化原則」。民主社會是強調開放多元的價值,必須有所比較,才能從中分辨出其間的好壞,如是同一種模樣,又如何分析其中的良窳。正因為政黨間的界線不明,所以不少政治人物往往變換軌道,游走於不同的政黨之間,左右逢源。         反之,西方先進的民主國家裡,政黨一定有左、右之別,一旦到了大選,不管左派,抑或右派,統統往中間勢力靠攏,俾爭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同時維持政治上的中庸之道,不走偏鋒的激進、極端路線。此乃優質良性的發展,不論對政黨本身,還是對選民大眾,俱有正面效益。         目前因為我們只有單一性的右翼政黨,於是各式各樣的流弊紛分出籠,政黨間只會製造假議題,無能解決國家的真問題。譬如阿扁總統準備於總統大選中拋出「一邊一國」的政見,徒然引爆海峽兩岸緊張關係,無益於國計民生,泛藍陣營除了相應不理之外,又能奈他何?又如花蓮縣長補選,執政黨開出許多的選舉支票,在野黨明知其不合理,也不敢直言其不對,以善盡監督政府的天職,甚至於出現「加碼」之動作,非常不合理。         於是「要五毛、給一塊」的現象便不時爆發,阿扁總統原先答應給予老農每月四千元之年金,國親兩黨則承諾調高為每月五千元,而不問國庫的實際狀況如何?「媚俗」的政治文化於焉行成。假設國內具有左右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黨彼此競逐,則相互之間為求各擅勝場,務必使出渾身解數,推出具體可行的政策主張,絕非以討好選民為能事。鑒於藍綠之間一丘之貉,既然無法在政策方面分出高下,唯有用「政策賄選」的方式取巧於一時,政治的向下沉淪變成無可奈何的宿命。         又由於民進黨本身就是右翼的政黨,其與弱勢團體的矛盾關係,於其在野之際,不容易突險出來,然而一旦民進黨執政之後,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才慢慢日形尖銳,一發不可收拾。當然,最為尷尬的莫過於各社運團體,原先一股熱情去支持民進黨,印證於後來,無異熱練去貼人家的冷屁股,到頭來竟然發現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民進黨對資本家的興趣,實在遠超過對社運團體的關切,此種情形不輸於國、親兩黨。         古今中外的政黨,千篇一律以「階級認同」,作為區隔之符號。共產主義國家固無論矣,即便是民主國家的政黨,也是以階級意識當作劃分彼此的標誌。茲以憲政主義典型的英國為例,目前工黨執政,而工黨既以保障勞工之名義而設立,所重視者毋寧是工人第一階級之權益,自不待言。至於資本主義的美國,兩百年來民主、共和兩黨相互角逐。其間的差別,端在民主黨比較偏重弱勢者之利益,例如黑人、勞工及少數族裔,皆是民主黨的忠實擁護者;相對來說,共和黨則重視資本家與中產階級的利益,呈現保守之心。兩者的基本偏好不同,所反映的無非不同階級之間紛其歧不一的價值判斷,無可厚非。         嚴格言之,人之降生世界,出於天生的緣故,無法對自己的性別、種族等符號有所選擇,唯獨對於「階級」一點,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試圖予以改變。準此,「階級」意識比其他的身份特徵,來得重要,並且來得更有意義,殆無疑義。是以吾人雖不認同馬克思的「工人無祖國」的論調,卻不能不認為政黨之間的有效區隔,應以經濟階層的劃分為依據,不宜訴諸族群的統獨之爭,以免流於濫情。         事實上,在多元開放的民主社會裡,每個階級都要有其政治上的代言人,俾維護其權利,政黨即是扮演此一功能。沒有一個政黨足以面面俱到,代表社會中每一階層的利益與福祇,因為這涉及利益衝突之難題,任何政黨不可能同時替富人與窮人說話,蓋兩者間之利害不一。只要各階級有需要,且有相當的政治實力,就自然而然產生他們自己之代表。         我國囿於長期的戒嚴體制,一直欠缺左派的政黨,勞工本身亦缺乏此種深刻的自覺,始終在藍綠之間擺盪,實在是身為勞動者的莫大悲哀。倘若迄今仍在兩大黨之陰影下搖旗吶喊,勞工便永遠寄人籬下,遲早遭人出賣,難有出頭天。         從長遠的立場省思,勞工應該「聯合以平等待我之同志及團體」,共同奮鬥,據以籌組真正屬於工人之「工黨」(Labour Party),最不濟也要籌設中間偏左之社會民主黨,俾主導民生議題,始為勞工之福。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