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試著從自然中獨獨移除某物時,我們才會知道它與宇宙中的萬物緊密地共生著。」這句話是美國早期環保運動領袖且被譽於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的John Muir在100多年前所說的致理名言。

  特別提到John Muir並從他這一句話出發,緣於他在19世紀80年代末依據他在美國優勝美地及內華達山脈地區長達數10年的環境調查,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論點,「所有的綠地與草甸都慘遭一群有蹄的蝗蟲毀滅,彷彿被火掃蕩過一樣」,而他言詞中所指的帶蹄蝗蟲即是由人放牧的羊群,是人類為了享用大規模產業化畜羊帶來的好處,以人的力量介入了自然界的食物鏈,羊群的天敵被殲滅,且覆蓋大地上的植被一片片地被「無後顧之憂」的羊群啃食消失,讓「銅臭味幾近毀掉了神聖的殿堂」。

  吃草的羊竟然會「幾近毀掉神聖的殿堂」,John Muir這句指控在當時可說是講得很重,但這並不言過其實,他以先知者提出的「自然中的某物與宇宙中的萬物緊密共生」的論點在百年後著實得到映證。

灰狼效應

  1995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從加拿大引進14匹北美灰狼,這是自20世紀初黃石公園的灰狼被獵殺殆盡以來,再次有灰狼來到這裡棲息。已絕跡一個甲子以上的時間,為何要大費周章地將灰狼帶回黃石公園中,是因美國生物學家追根溯源發現一個具有因果關係的現象,這不僅解釋了黃石公園中白楊樹、柳樹停止繁殖、海狸失去蹤跡的原因,也提出了一道解決黃石公園生態系能更加豐富、完整的藥方。

  「黃石灰狼計畫」研究團隊發現,早期狼群被視為是對畜牧業的威脅而遭到捕殺,而隨著1920年代最後的狼群被趕盡殺絕後,少了天敵的麋鹿,其數量便開始竄升,成群的麋鹿大啖植被,尤其是啃食白楊樹與柳樹的新生樹苗,因此從1930至1990年代之間,再也沒有新樹生長且逐漸減少,而同樣以新生樹木枝葉維生的海狸,在競爭不過麋鹿的現實下而消失了。

  因此,當灰狼再度來到黃石公園棲息,過度繁殖的麋鹿數量大幅減少。且麋鹿不得不開始對環境有所警覺,為了能看到灰狼是否出現,牠們再不也敢逗留在河谷底部,也不再光顧會遮蔽牠們視線的柳樹群中覓食。於是,原本因麋鹿啃食而光禿的拉馬河谷,地上植被開始復原,柳樹與白楊樹開始茂盛地生長。

  植物有了重生的契機,那原本消失的海狸也回來了。海狸築起的水壩與池塘,有利於多肉植物的繁殖,而這是北美灰熊冬眠醒來後的重要食物。當河谷不再光禿,植被讓河岸不再被侵蝕,掉落的樹葉改善了鱒魚的棲息環境而長得更加肥大。也因灰狼的重現,與其具有競爭關係的草原狼數量減少,做為獵物的田鼠、家鼠等齧齒動物數量隨著大為成長,而這也吸引了更多紅狐和猛禽來黃石公園棲息。

開路是切割大地的刀

  只是讓原本已絕跡的狼群回歸,就能讓原本已丟失的自然食物鏈重新恢復,這是灰狼效應所帶來的深遠啟發,亦是「營養級聯」 (trophic cascade)這個概念的絕佳例子。

  所謂「營養級聯」是描述位於食物鏈中的頂級掠食者壓抑了下層的草食動物數量後,因而釋放更多營養給底層生物的生態現象。而這也是一種間接的作用,掠食者作用於獵物,最終會反應在獵物的獵物身上。環環相扣,宇宙萬物的確是緊密共生著。

  因此,當人類因生產與發展而破壞了自然平衡時,根本不可能只影響一個獨立事件,也不是表面上只有某一物種消失如此簡單的結果,在複雜的生態體系中,人類的所作所為必將以或明顯或隱晦的形式再作用到自己身上。

  開發與環保始終在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相互拉鋸。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自然生態的代價,從2004年南亞大海嘯即可知。為了擴大普吉島觀光產業的規模,泰國政府允許砍除沿岸的紅樹林而大興土木興建一座座觀光飯店。缺失自然屏障的普吉島無法支撐海嘯的衝擊,大浪直接衝進商業區,死亡與災害的悲劇恰是大自然的反撲。

  舉凡工程開發案都要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如何兼顧的問題。天秤如何維持平衡,考驗人類的智慧,但明確可知若較少考量生態環境因素,勢必付出環境遭受污染與破壞的代價,也因此導致許多物種的瀕臨滅絕或甚而消失。而工程開發案中以交通工程所引發的影響最為發散,一旦道路開通,人類順延著路將開發巨手伸進大自然中,每延伸一處,都將衍生出新的開發與更進一步的掠奪。

  「交通是建設之母」,但也不得不說它也是環境破壞的源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黃于玻指出美國境內生態環境直接受到道路系統影響的面積,已達其國土的5分之1,而臺灣因欠缺研究而無法估計,但能肯定的是,道路對環境生態和棲息其中的動植物的影響幾乎都是負面。

  黃于玻進一步歸納出道路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區分為以下4種:1、破壞棲地,讓動植物暫時或永久喪失原生長區域;2、棲地阻隔,即讓物種的遷移路線受阻或族群因此縮小而產生嚴重近親繁殖問題,都將造成物種全面性的衰退乃至滅絕;3、直接傷害,道路上高速奔馳的車輛對物種的輾壓儼然已是生態殺手;4、間接傷害,也就是隨著道路帶來的空氣污染、噪音振動、土壤污染、活動干擾、地貌改變與水域污染等對生態系統的慢性傷害。

瀕臨滅絕的臺灣石虎

  臺灣近幾年因交通工程開發案而引發的環境爭議可說是不少,諸如為了紓解國道1號楠梓高雄端車流量而欲開發的「國道7號」一案,將衝擊鳳山丘陵生態;新北市政府打算為竹圍紅樹林地區開闢替代道路而規劃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簡稱淡北道路)一案,則是緊貼著貼近淡水河與紅樹林保護區;高雄茄定14道路的開闢將穿越溼地而破壞黑面琵鷺和上百種鳥類棲地的完整性等等。

  其中,苗栗縣「臺13線三義外環道工程」開發案引發石虎生存危機的爭議,更加證明了交通工程對一個物種的影響竟是如此深遠,而我們可能將共同面對一個野生物種的消失。

  石虎是目前臺灣野外僅存的原生種貓科動物,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小型哺乳動物、青蛙、鳥類及老鼠等石虎重要的食物來源。石虎的棲息地同樣也是人類生活與農耕的主要場地,因此隨著人為開發與頻繁的農耕活動,加上廣泛使用農藥、除草劑及滅鼠藥等,都直接影響了石虎的生存。

  而土地開發是交通工程向外延伸而來,淺山地區的過度開發形成了綿密的道路系統。從事石虎保育的屏東科大裴家騏教授說道:「石虎非常不喜歡道路。」道路成為石虎的楚河漢界,切割了牠們的活動範圍。因與人類生活圈密集交會,石虎應只擔心找不到老鼠吃,卻常莫名死於急速奔馳的車輪之下。「路殺」,可說是危害石虎生存的死因之一。

  全臺目前僅剩不到500隻的石虎,有6成是集中在苗栗地區。若石虎滅絕了會帶來何種效應,在複雜的生態體系下,我們難以預測,但黃石公園的灰狼效應不正能引以為鑑。現在,為了保育石虎,苗栗通宵楓樹社區與南投中寮鄉部分農民已著手從事友善石虎的農作,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滅鼠藥與捕獸夾,務求能盡一己之力改善石虎棲地環境,進而讓石虎與人類農業活動共生,他們的想法是「我們是新住民,牠們是原住民」,所以他們尊重石虎的活動空間並學著與牠們和平相處。

  這群小農都願意為了「生命是平等」的價值觀而改變農法生產出賣相不佳的有機水果與稻米,因為他們的努力,可說是守下了小小一塊的石虎棲地。然而在長遠的保育道路上,也只能算是喘口氣而已,在地峽人稠的臺灣,仍難防未來與人爭地產生的諸多變數,正如苗栗三義外環道開發案雖已落幕,但前陣子苗栗政客再以一句「不能讓石虎將我們土地價值套住」為由,主張拓寬會影響石虎棲息地的3條道路,如此只想迎來車潮與錢潮的利益盤算,豈能讓人不憂心石虎的未來,憂心難以意想到的連鎖效應。

圖01.消失中的台灣石虎
圖02.民眾拿著自製標語抗議三義外環道的設置
圖03.放牧嚴種破壞山區植被
圖04.食物鏈頂端的灰狼跟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繫
圖05.麋鹿啃食白楊與柳樹導致海貍的消失
  • 圖01.消失中的台灣石虎
  • 圖02.民眾拿著自製標語抗議三義外環道的設置
  • 圖03.放牧嚴種破壞山區植被
  • 圖04.食物鏈頂端的灰狼跟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繫
  • 圖05.麋鹿啃食白楊與柳樹導致海貍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