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廣闊無際,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吧?」不只是你我,幾個世紀前科學家也都是這樣想的。很遺憾,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全球的海洋資源正一步步走向枯竭,中研院曾經警告,如果再不積極保護海洋,恐怕40年過後,人類就沒有海鮮可以吃了。

  單一臺灣而言,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有各式各樣新鮮的現撈魚貨供應,無論是「海洋立國」或是「海洋興國」的政治口號,都一再強調海洋對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但依據2012年的統計,臺灣近海和沿岸漁業產量及產值(12.9萬公噸,3.5萬公噸;89.2億元,26億元)較10年前為低(15.9萬公噸,5萬公噸;123.3億元, 44億元),魚類體型(如牡蠣、鯖魚、貝類等)也由大變小,單位漁獲努力量下降,漁業規模日漸萎縮。也因此有《天下雜誌》在2012年製造有關臺灣沿近海漁業的專題報導,大篇幅揭露了臺灣沿近海漁獲量少的可憐已幾近成為「無魚島」,目前在漁市場或魚貨直銷中心所購買的魚多數來自國外進口的冷凍魚而不是「現撈仔」的秘密。

  受到過度撈捕,非法捕魚、混獲、海拋等人為影響,全球的魚類資源正走向枯竭,為此國際間達成責任制漁業共識,對漁業資源實施嚴格管理,減少漁業配額,讓魚類休養生息,相當程度限縮了遠洋漁業發展空間;加以200海浬專屬經濟海域實施,許多漁業發達國家早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漁業發展重心從遠洋漁業轉向沿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來因應國際漁業趨勢的轉變。

  以漁業大國日本為例,過去日本也是以發展遠洋漁業為主,全盛時期產量超過總漁產量的五成,但是目前日本遠洋漁業產量只佔日本總漁產量的8.2%,沿岸漁業、近海及養殖漁業分別佔23.81%,44.38%及22.89%。反觀臺灣漁政機構卻未能因勢利導,始終把漁業發展重心擺在遠洋漁業,忽略對自己臨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經營,根據官方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遠洋漁業產量佔總產量的58.98%,沿岸漁業、近海漁業產量只佔了10.99%及2.98%,養殖漁業佔27.05%。

  無論是中研院的警告或《天下雜誌》的「無魚島」報導,這些可都不是危言聳聽,雖然台灣是海洋國家,各地魚市場裡看似有賣不完的漁獲,但資深的漁民都知道,台灣不只產量和魚種越來越少,連捕撈上來的魚蝦蟹也越來越小,可見海洋資源枯竭是現在進行式,並非杞人憂天。想想做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沒有魚的未來?

走訪王功漁港

  一輛接著一輛由三輪機車改裝的採蚵車從王功港邊出發,車上載著的大大小小遊客個個臉上帶著期待的表情,在三輪機車引擎的噗噗聲中,由著前頭駕駛的蚵農的引領,趁著這短短6小時的退潮時間,輕緩抖晃地準備越過海堤向著潮間帶前進。這一輛輛採蚵車不僅是王功當地漁民重要的生產工具,近幾年更是成為外地遊客來訪必看的特色景物。

  爬梳王功漁港的起起落落總與「淤積」脫離不了關係。因鹿港港道遭泥沙淤塞而變窄,王功自此成為貿易商船停靠卸貨的鹿港外港。然而王玏亦無法擺脫泥沙步步進逼的命運,港道淤塞後,短暫的繁華趨於平靜,直到1969年完成漁港濬深工程,港道淤塞狀況才改善。在王玏駐點的漁業資源保育種子教師粘清課回憶在改善後早期,中型漁船仍可停靠王功漁港,但現今港灣內只能由膠筏與小型漁船且只能在漲潮時進出,也促使當地漁民是更加依賴養殖維生。

  雖因泥沙淤積而使漁港功能逐漸喪失,但也因這片坡度平緩的潮汐灘地所形成的廣闊的潮間帶,加上潮差大,而成為養殖牡蠣絕佳的場所。說起來,王功養殖牡蠣的歷史已有300餘年。王功蚵農的作息是日復一日、終年在穿蚵殼、採蚵苗、放蚵苗與巡蚵田中度過,日子過地並不輕鬆,而因觀光帶動大街上大小餐館林立,讓蚵農的心血起碼有一穩定銷售的管道。

轉型是邁向永續的契機

  往昔臺灣到處設漁港,這是因為海洋是比較容易取得蛋白質的來源。不只是臺灣,全世界都不斷從大海取得資源,可是當資源消失的時候,世人才警覺到海洋生態已被嚴重破壞,而海洋資源則是無法再生了。粘清課老師指出「海洋生物是人類共有財」已是普世共識,因體認到海洋資源耗竭的危機,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將漁港轉型為觀光教育漁港,就是為了「減少對大海的撈捕,讓大海休養生息」。

  「其他漁港都沒有如此親近潮間帶」粘清課老師這麼說,這就是王功漁港的特色,可以讓人「非常親近地觀察潮間帶多樣性的生態」。王功潮間帶的生態多樣性是靠著濁水溪沿路沖刷下來,從山上帶下來的腐爛樹葉與岸邊種植的蔬菜水果的肥料、人或動物的排泄物等,讓潮間帶的生物有許多有機物質可以覓食,包括蚵、蟹、螺、蝦猴等都能有食物來源,而往來臺灣的候鳥即可捕食這些生物維生,這是潮間帶生態保存良好下的「環環相扣」。「候鳥是環境的指標」粘清課老師是這麼說道,當我們看不到候鳥來此覓食的腳印,代表生態已惡化到無法容納多樣生命體,「沒東西可以吃,就表示地球要洗腎了!」

  而每年4月到10月是王功漁港旅遊的旺季,前來潮間帶觀光的遊客多到必需調度鄰近村庄的採蚵車來支援。兼差駕駛採蚵車載客是當地蚵農一份重要的收入來源,讓他們艱辛的討海生活因觀光業的邊際效益而有改善。

  粘清課老師談到王功漁港的興衰演變時特別強調,「王功漁港轉型為觀光教育漁港算是成功的」。先是在2002年提出「王功漁港漁火碼頭改造工程」計畫,接著自2005年開辦至今而為人所熟知的「王功漁火節」,正是當地政府為了主導王功轉型而舉辦的大型活動,而王功漁港亦獲選為漁業署十大魅力漁港。而觀察王功漁港蛻變的過程,這以海維生的小港恰是走在與海共生的永續發展之道上。

1966年,為了在王功填海造地,讓海埔新生地成為養殖漁塭,而於臺北淡水移植紅樹林來王功。
王功夕照。1
王功蚵農賴以維生的膠筏。1
採蚵車與蚵田。
蚵農採收成果
潮間帶多樣的生態6
養蚵業是王功漁民重要收入之一
鐵牛載著遊客到潮間帶採蚵摸蛤
  • 1966年,為了在王功填海造地,讓海埔新生地成為養殖漁塭,而於臺北淡水移植紅樹林來王功。
  • 王功夕照。1
  • 王功蚵農賴以維生的膠筏。1
  • 採蚵車與蚵田。
  • 蚵農採收成果
  • 潮間帶多樣的生態6
  • 養蚵業是王功漁民重要收入之一
  • 鐵牛載著遊客到潮間帶採蚵摸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