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勞工藝文

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日治時代晚期,建於新竹之海軍燃料廠新竹分廠(載自文建會網站)。 ▲日治時代晚期,建於半屏山側的海軍燃料廠,為現今高雄楠梓煉油廠(載自高市府都發局網站)。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自半屏山麓俯瞰左營蓮池潭。 ▲高雄楠梓煉油廠,部分廠區之外觀(載自高市府都發局網站)。

 

   
 

        引言:從新竹市內原侵略者遺蹟--「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轉變為「文化地景」談起         從新竹搭乘鐵路「內灣支線」駛離車站不久,當列車穿越新竹市東北邊的郊區時,可望見在鐵路南側一座閒置多年的舊型石化廠,和樹立於廠邊近約60公尺高(相當於20層樓)、直徑近乎6公尺的大型煙囪,不僅遊客常因為不明白其用途而深覺好奇,即使是新竹市民恐怕亦甚少有清楚其來龍去脈者。該舊廠實係始建於1944年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但在翌(1945)年廠體建竣未久,各種煉油或化合設備猶在測試 階段,日本政府即因宣告投降,行將撤離台灣而倏然中止燃料支廠的運作,以致該廠幾乎是尚未正式「投產商轉」即告關門大吉了!         事實上,從其廠名即知它所預定的產品必為軍用燃料,乃以天然瓦斯及發酵後之糖蜜相化合,所製造出稱作「丁醇」的合成燃料,並非供應於民生或商用,主要乃是供予同在新竹、距離海岸線不遠的「日本海軍新竹機場」[1]的軍機使用,燃料廠之旁有座由日商開設的食品工廠,亦負責供應日本海軍需用的乾糧和罐頭。而當時的新竹機場,正是日本在台海軍,出動航機以攻擊中國大陸最為頻繁的機場,盟軍對機場以及後續興建的燃料支廠自然視為眼中釘,故在盟軍掌握制空權後自然是傾力展開轟炸,這乃是為何在大戰末期,新竹市居然是全台灣被盟軍投彈最眾、遭到掃射次數亦最多的城市,舊燃料支廠的巨大煙囪更是滿布彈痕,為戰禍之荼害留下無法抹除的見證。         當年的新竹機場和新竹海軍燃料支廠,同皆位於貫穿新竹地區的頭前溪之南側,俱是昔日軍國主義在當地留下的建設,前者在台灣光復後為我國空軍接收,變更為新竹空軍基地,後者則由多個不同單位如空軍部門、中油公司和台肥公司…等,分別接用其留下的廣闊土地和地上物,甚至還有若干用地移予清華大學,作為清大在新竹復校的部分校地。

        早昔,新竹海軍燃料支廠設立之際,工廠及周遭乃屬偏僻郊區,官方於訂妥建廠計畫後旋即完成用地徵收、付諸建廠,在高張的軍國主義壓制下,效率倒是極為高超;然而在歷經年代已逾一甲子之今,舊燃料支廠所在地已有極大的變化,附近巷道縱橫交錯,人潮車流穿梭不息,一號國道則從其東邊穿劃而過,惟此座長期閒置的舊燃料工廠卻是一直難以處理,直至邇來方才在多個政府單位的協議下初露曙光,乃將繼續保留作為新竹市的文化地景,讓民眾皆能洞悉此段在對日抗戰時代晚期,發生於新竹的鄉梓史實。         現今,舊燃料支廠的土地產權暨地上物主要仍屬於空軍部門所有,經由新竹地方民間藝文團體的多次反映和請願,新竹市政府暨文化建設委員會均贊成將主體廠房妥善保存下來,周旁已告老舊的空軍眷舍如忠貞新村,則可在適當安置既有住戶之前提下從事遷移改建。市長許明財先生表示,若能獲得國防部、經濟部等中央政府部門協助,保存斯座前海軍燃料支廠,市府將在周邊的環境暨交通建設上全力配合,且該舊支廠得結合原已建置的眷村博物館、黑蝙蝠中隊陳列館…等,共同形成一個「軍事主題文化區」,必可裨益於新竹市多年來投注於保存歷史文化的成果,和促進新竹市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新竹市政府文化局長林榮洲亦表示,該廠在建竣時乃新竹地標,迄今仍是新竹東北區塊最高地上物的軍事工業遺址,亦是台灣極為獨特且保存良好的建築主體與特殊景觀,兼具休閒、教育及文化保存等多面向意義,此項保存原貌並移作文化地景的提議,已經獲得國防部等單位的初步同意,咸信新竹市民和國內民眾皆樂於見到該舊燃料廠得獲致完善保留。         前述諸段提到的舊燃料支廠,乃隸屬於昔日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而第六燃料廠的「本尊」又是位於何處呢?乃是較新竹支廠提早約莫五年,興建於高雄楠梓後勁地方、半屏山之下的大型燃料廠,即是今日中油公司的高雄煉油廠區。因為戰爭末期,由第六燃料廠所提煉出的油料,供應予斯時左營海軍基地及岡山、東港…等海軍航空基地便已告不足,既難有餘量亦難以藉由鐵路迢迢往北載運,遂在1944年時另行擇於新竹興建燃料支廠,而其本尊工廠變革發展之經過,則另敘於以下章節。

        日治晚期,設於台灣的海軍第六燃料廠,主廠乃現今位於楠梓後勁地方的「高雄煉油廠」在日本佔領台灣前,楠梓後勁地方於明鄭、清代期間,便已被先民開發為青綠翠碧的的農田,在半屏山嶺的屏敝遮阻下,得以減緩每年盛夏時期由於颱風帶來的肆虐蹂躙,農作收成可較「打狗」(高雄舊名)附近的其他地方為佳。然而自日治時代中期起,由於日本帝國大力推展「南進政策」,遂在20世紀初繼於高雄建造商港和左營海軍軍港之後(以上兩港於初建後,尚陸續擴建),又在高雄周邊地區接近海岸之適當地點,諸如現今高雄之岡山、小港和屏東之東港、車城…等地,大舉增建海軍機場。其中,是以落址於岡山的海軍機場設施最為完備,機場旁並另再興建有一座可供裝配製造、保養檢修軍機的海軍航空工廠,該機場和工廠即現行的空軍官校和航空技術學院所在地,而今之屏東空軍基地,在當時則是該時日本陸軍第八航空隊之設址駐防地。         早先,所需供應予日本在台海軍部隊船艦、飛機之燃料,係自日本本土載運前來,後因亟思自給自足、減少海運載送之不便,海軍部隊遂透過地方官府(當時行政編制為高雄州高雄市)協辦,在1939年擇於半屏山西北側、可供屏蔽之後勁地方,強制遷移住戶、徵收民地,並結合地方政府所釋出或低價讓售的公有地,以供建造專屬燃料廠,乃由海軍部門與石化界的企業合資經營,正式廠名為「海軍第六燃料廠」(第一至五燃料廠係在日本)。煉製軍用燃料的原油係從左營軍港以管線泵送,或從高雄港卸駁原油後再由列車載運至燃料廠內去提煉;反之,提煉好的軍用燃料亦藉由管線輸送至軍港,或由列車轉經卡車輾轉載運至岡山的軍機場去。原是仟陌良田或菁菁菜園的大片綠地,自1940年代初期起,便逐漸在地面上出現巨型的大油槽和高聳矗立的排煙管(即煙囪),廠內並架設有無以數計的管線,地面景觀遽然丕變;而且因為必須於排煙管出口處,燃燒掉所排放出的大量廢氣俾免造成毒害,以致夜間時段火光明亮,佇於十數公里之外亦可輕易瞧見到燃料廠區的熊熊火炬。         由於該時周遭除了燃料廠的員工宿舍外,甚少有其他的民間住戶,加上軍國聲威的鎮懾,因此官民一直相安無事,而無任何排放廢氣方面的異議。半屏山的另側,則由「淺野會社」取得核可,開採石灰岩礦以製造水泥,猶如「油氣與塵土齊飛,烈日天長共一色」的忙碌景象。從開始煉油、生產軍需燃料起,四周即同步飄散著濃厚的氣味,但在官方倡舉「富國強兵」的宣導灌輸下,若干民眾尚且被麻醉為壯盛帝國之皇軍子民,反倒自覺陶然、沾沾自喜!而在呈現欣榮氣息的高雄港鄰近地帶,如旗後町與新濱町等,則聚集著眾多的鐵工所、造船廠,位處市郊的煉鋁工廠(原稱日本鋁業高雄工場,乃由三菱公司等財團合資建設經營)更是備受矚目。在「以軍需帶動工業,以工業壯大軍威」的互相促進砥合下,無可諱言的,倒也為台灣的工業奠植了相當的基礎,高雄更是在擁有優良港埠和工業規模的名氣下,吸聚了大批的外地旅居高雄人口,逐漸的超越向有「府城」之稱的台南,亦漸進成為南台灣的新興大城。         20世紀初,亟力擴張武力的日本海軍,為便於取得各類的燃料與油脂,最早是於日俄戰 爭時期(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在山口縣德山地方設立一座臨時的「煉炭製造所」,1921年始改名為海軍燃料廠,負責掌管海軍燃料的煉製供應。在其海軍設立航空部隊後,燃料廠亦隨之擴大煉油範圍,不僅需供應艦艇需用的燃油,亦需供應各種海軍飛機需用的航空汽油。復因日本帝國覬覦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海軍暨附設的燃料廠遂不斷的擴增兵力和煉油據點,故迄1941年時,日本原有之海軍燃料廠已擴編為第一至第六號廠了。以上之第一至第六燃料廠,依號序是分別設立於大船、四日市、德山、新原、平壤(位於朝鮮)以及台灣的高雄,論其規模又以主要係提煉航空用汽油的第二燃料廠和提煉艦艇用重油的第三燃料廠為最大,設立時間最晚的高雄燃料廠[2]規模暫居末端。另在全球已進入第二次大戰的1942年,日本海軍在南洋佔領區內,亦設立有數座應急性的小型燃料廠,這些燃料廠係冠以數字為100以上的編號,例如在婆羅州Samarinda和Balikpapan兩地便各設立有第101和102燃料廠,以煉取海軍需用的諸種燃料與潤滑油料,煉好後旋則運補予駐防當地的軍艦和軍機。         戰爭末期,為防止海軍燃料廠遭到盟軍轟炸,廠方遂費盡心機於半屏山鑿建「洞窟工場」(亦稱隧道工場),並將部分可改至「非露天場所」生產的機具,如用以煉製潤滑油的蒸餾設施、製造氧氣的爐體…等遷移進隧道內,前後總計建成了九條互可相通的隧道,構組成三個呈「王」字形的隧道群,共有九個洞口可供進出。隧道內部鋪設有耐熱磚,並鑿掘、裝置有換氣用的通風管、抽氣管線和可連通至山頂的排煙管,誠屬舉世罕見的奇觀,但是因係匆忙趕工鑿建,並非極為穩固,以致在遭到轟炸後大半俱告坍毀。台灣光復後,半屏山兩側曾各基於煉油和採礦之目的,而被長期劃設為管制區,政府亦無餘力挖掘被封阻於土方之下的昔日隧道工場,故而原來工場只能存記於舊籍書冊之中,備供好奇的民眾或團體追尋探索,其遺址無由重建天日。         惟自民國90年代起,在高雄市政府的反映下,經濟部已停止核發半屏山的採礦權(後來曾有恢復採礦之議,但是在地方政府反對下而停止),市政府則開放部分山區並闢建「半屏山自然公園」供民眾登臨遊憩。原本被埋存於土石之下的隧道工場,在近年間已被不斷從事尋幽探秘的文史工作團體,發現到些許殘蹟,之間尚曾傳出「藏寶埋金」之說,但應僅是類似小說中所常編造攀帶而不足採信的掰詞。不過,若能將半屏山自然公園暨周邊環境善加整建,當可結合澄清湖、金獅湖、蓮池潭、左營舊城(左營古昔曾為 山縣城城址)以及位於楠梓的高雄都會公園、位於梓官的觀光漁港…等休閒旅遊資源,形塑為可供從事深度旅遊的「景點群」,當可為高雄市增添愈多的歡樂氣韻。         前身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高雄楠梓煉油廠,在1945年8月大戰終了、日軍敗降之際,幾成癱瘓停擺的廢墟,極待戮力重建。自同年10月由我國接收後(台灣係自10月25日舉行光復典禮並完成接收儀式後,次第展開各公有產權的交接),無分我方工程人員或暫被留置以待遣返日本的人員,在接收指導委員--沈覲泰的指揮下,皆能密切合作,共同投入修復廠房和復原各項煉製設施的行列。在諸多方面,重建階段所面臨的艱難程度與肩負的重大責任,尤甚於新建階段,必須辨識既有設備是否堪用、故障發生於何處…,以及在危險環境中拆運廢棄零阻件、尋找替代品,幸而在全體人員奮力不懈的修護下,卒能克服萬難,逐漸完成復建之使命。         翌(1946)年3月上旬,修復工作初告底定,廠方使用自美國運抵之石油為原料,成功的開爐試俥,確定已可於荒墟中完成重建,大伙兒無分中日籍,俱甚歡欣雀躍。對國人而言,將以「鳳 凰浴火重生」之心迎接嶄新的局勢,而留台的日籍技術人員則將被分期遣返故國。4月10日,最後一艘遣返用船從港口新濱碼頭出 航,載運他們離開高雄,於4日後、即4月14日安抵名古屋,類似之情節在國產電影名片--「海角七號」中曾有深入的刻劃。嗣後,在國人發揮智慧與毅力的勤奮建設下,楠梓煉油廠既可順遂運作,並且逐步的擴充產能、煉造出新產品,除了面積廣達262公頃的煉油廠範圍區之外,另尚增設有坐落於烏材林和觀音山的油庫區和儲運單位,總面積近約470公頃;同時又以楠梓的煉油廠為核心,將周旁的整體石化生產鏈,逐漸擴充至附近的仁武、大社,使高雄再度發展為台灣的石化產業重鎮暨工業大城。         與昔時海軍第六燃料廠,有密切關聯的「左營海軍基地」及「岡山空軍基地」 日治時代後期起,官方於1937年先將左營西側的「萬丹仔港」劃設成軍港,且整個左營舊城亦於不久後被劃定為軍事管制區,舊城附近地形高突環踞的龜山和郊外稍遠的半屏山上則陸續建置防空要塞,原之西城門、即奠海門和城垣則因連通軍港之需以致被拆毀,時稱高雄州的地方政府另於1940年,下令舊城內的所有住戶和各聚會所如廟宇、教堂全須立即遷出。此外,大片靠近海岸邊的土地也悉被官方徵收,包括南端屬今左營區的桃子園和北端屬今楠梓區的援中、蚵仔寮等地,悉被改作為海軍基地、訓練場址、醫療部門和官兵宿舍等各種用途,海軍軍艦和諸多設 備運轉需用之燃油,正是由位居楠梓的海軍 燃料廠於完成煉油作業後就近運補。         戰後,日本海軍部隊旋告撤離左營,至民國38年底政府來台,踵繼日治時期的留下之基礎,仍將海軍的主力基地設於左營,且持續擴充整建,規模已遠勝乎當年景況。今之左營軍港,平日集結的艦艇數,近約吾國海軍艦艇總數之半,且是諸部隊從事作戰演習、教育訓練和後勤補給的重要據點。隨著新購軍艦等級的提升,多年來吾國海軍亦視需求以增建可供泊靠大型艦艇的深水碼頭,並同步改善相關的岸邊設施。因此放眼全球,左營亦是名列前茅的海軍軍港,而海軍官兵的素質和海上作戰、反登陸作戰的能力,更是舉世一流者。         而繼建設海軍基地後,政府又分別於民國38年9月和12月,在今左營、楠梓兩區交界處,恢復設立海軍官校和海軍總醫院,使得左營愈益具有海軍大本營的多元機制,迄今左營各方面的完善建設和足能產生近悅遠來之效的名聲,當可和同為「軍港城」的聖地牙哥(位於美國加州)或日本橫須賀(位於本州神奈川縣)相比美並論。另於政府撤抵台灣初期,海軍部門並曾數度協同地方政府,在左營舊城內以及位於左營西側、以防風林與海岸相屏隔的地帶廣設眷村,安置大量自大陸遷徙來台的軍民,這些驟變使得左營面臨了第二次的近代地方遷徙史。         就在日本海軍初建左營軍港之同(1937)年,亦在斯時高雄州、舊名「阿公店」[3]的岡山興建機場,另為配合基地、人員之使用軍需用水和民生用水,岡山地方另再於市鎮內布建輸水管並建造一座高聳於市郊的輸水塔,儼若鮮明的地標。1938年,機場建竣後旋即成立了「高雄海軍航空隊」,軍機飛行需用之燃油同樣亦是取自楠梓後勁的海軍燃料廠;再三年後、即1941年,又於航空隊旁址設立「海軍第61航空廠」。大批的日軍和工廠員工湧入岡山,任職於機場和航空廠者多達萬餘人,原本狹窄的街巷紛紛因官方執行「市街改正」計畫而拓寬,面貌煥然一新,在70餘年前乃是頗為進步型態的城町。         高雄海軍航空隊曾多次出動軍機,進出大陸的漢口、昆明和重慶以進行偵察與轟炸,之後復曾兩度變更編制,惟皆維持其侵略、攻擊的本質。在1944~1945年間,戰況已顯著不利於日方,本來設置有「海軍航空司令部」的新竹機場,於反遭盟軍轟炸受損之後,駐防岡山基地的部隊,旋被提升為「聯合航空隊」之位階,得調度指揮南台灣各地的海軍航空部隊。然而,已是強弩之末的劣勢終究無法再被反轉;未久,整個台灣的歸屬即又再轉換至新局面。         另於1941年,由「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4]得標承建的海軍第61航空廠,主要任務是在生產飛機,兼作航空兵器的研發製造,造機用的機體鋁材乃從前述的日本鋁業高雄工場取得,每月最高生產量曾達200架數的新造飛機,部分人員在二次大戰初期尚曾被調派至菲律賓或南洋群島的戰場去,以支援當地的軍機維修工作。再者,第61航空廠還在今屏東東港「大鵬灣」邊(該時的潟湖海灣係被稱作「大潭」),駐防有海軍東港航空隊之旁的場址成立一座「東港分廠」,設備、功能均頗為齊全,以支援近旁的航空隊和另一支位於車城五里亭的海軍航空隊。         在大戰末期,日軍失去空優且起自東南亞運送原油至台灣的航道受阻後,前述的海軍燃料廠產能便明顯降低,無法提供海軍航空部隊全面需用的油料。岡山航空基地的軍機必須轉而仰賴高雄橋頭糖廠下設「酒精工廠」,所供應的乙醇(C2H50H , 即酒精)作為部分燃料,該酒精工廠是以生產蔗糖的副產品--「糖蜜」為原料以煉造酒精,並係將酒精與燃油採3:1的混合比例來使用,充作替代性航空燃料。然而正因如此,也使得橋頭糖廠被拖下水,成為盟軍的攻擊目標之一。其他糖廠亦不乏和此相似之事例,例如屏東糖廠亦曾在大戰末後飽受轟炸,甚至於到後來,只要是官方機構與事業,俱被盟國列為攻擊目標。而曾係海軍聯合航空隊和航空廠所在地的岡山,當然更是被炸得十分悽慘,慘況毫不遜於20公里開外的楠梓海軍燃料廠,航空廠還特地將生產用的工具機,沿循輕便鐵道運送至7公里外、小崗山山區的三座大型洞庫內,以避免在空襲期間被炸毀,這些工具機於戰畢再被遷運回廠,改由我國空軍部隊接收。         戰後,原之岡山海軍航空隊隊址和機場,除了一小部分是移撥予非軍系之單位外[5],大部分係轉成為今日我國空軍官校所在地和岡山空軍航空基地,本係敵對之方的基地與設備,轉由我方所駐防使用,改而對抗共黨政權,誠是造化弄人之戲劇性轉折!至於原之航空廠廠址,係在空軍官校設校之後,被跟著劃設為「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和「空軍機械學校」校地及實習廠,後之兩校另於民國90年代合併為「空軍航空技術學院」,現技術學院內的第一校區為昔日通信學校舊址,而第二校區(又稱「巨輪校區」)則為昔日機械學校舊址。 結   語         日本自甲午戰爭擊敗清廷,接著又於十年後(1904年)的日俄戰爭擊敗俄羅斯之後,在國際間聲名大噪,若似一股新興的強大軍國勢力。同時又將依據「馬關條約」和「朴資茅斯條約」中,自清、俄之方分期陸續取得的鉅額賠款,提撥當中之大半,用以發展軍需工業,龐強武力似若「如虎添翼」般的愈益旺勃,也愈益增強其對外侵略的慾望。日本深知欲往外興兵殖產,勢需發展強大的海軍,此乃上(20)世紀初期日本海軍實力快速成長的主因,至40年代初期其航空母艦數量和海軍艦隊、海軍航空部隊展現的雄厚實力,皆曾是舉世之冠。而被日本軍閥視為進佔東南亞之「前進基地」、實即「侵略跳板」的台灣,爰在20~40年代於沿海各地陸續建造海軍基地、海軍機場(陸軍方面亦另建有專屬陸軍之機場)和海軍燃料廠[6],惟窮兵黷武終將遭致反噬潰逆而自取其辱,亦導致台灣在近代百餘年內,由於日本的進據統治和敗降撤離,而有兩度極端遽忽的變化歸轉。        以往,在民族尊嚴的大義下,對我國而言乃屬屈辱傷痕的變遷轉折,以及侵略者遺存的諸多建設,各界幾皆避略不提。惟在歷經長逾一甲子的冷卻、沈澱後,各界已均能以溫和理性和尊重歷史的態度,重新回顧台灣在日治時期奠植之建設,以及這些建設在光復後被接收運用,轉作重要的軍事基地或工業設施的歷程,如本文描述的左營軍港、岡山航空基地及楠梓的高雄煉油廠…等;部分原係用於作戰或支援作戰的設施,甚至還被轉化為具藝文用途之建築物和文化地景,如新竹的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舊址及舊日空軍眷村。畢竟,這些都是史實的一部分,惟能還原真相、妥善保存具有歷史意義的設施,人類甫能牢記教訓並引為借鏡,致力於維護和平,邁向世界大同。

       [1]台灣各地在日治期間,總計建有54座軍用機場,係劃歸於當時的陸軍和海軍,例如其中的新竹(設有司令部)、高雄(小港)、台南、後龍、虎尾、歸仁、關廟、仁德及岡山等航空基地,即劃歸於海軍航空隊。        [2]該時設立於高雄的海軍第六燃料廠,麾下計有總務部、精製部、合成部、化成部、整備部、會計部、醫務部,以及「工員養成所」(即員工訓練所)。        [3]清康熙年間,今之岡山舊稱「竿蓁林」或「官真林」,係以長於當地的一種禾本科植物--五節芒(學名Miscanthus floridulus)作為地名,又因馬卡道族原住民稱呼該五節芒為“Agongtoan",乃經轉音稱為「阿公店」,並再演變為「曾有老者在當地開店營生,帶動市集發展」的稗梓傳說。日治初期,軍警曾在阿公店實施威嚇掃蕩,鎮壓抗日志士以及清剿乘亂劫掠的匪徒,造成「阿公店大屠殺事件」,至於岡山的名稱,則是日治中期官府所更改之名。        [4]其創辦人為退役海軍軍官--中島知久平,「飛行機株式會社」乃於1917年設立於日本群馬縣的太田市,初名為「飛行機研究所」。中島還曾於戰爭結束之初,由皇族--「東久邇宮稔彥親王」組閣期間擔任過高層官員,但是由於在戰爭期間涉入不法,致被美軍提列為戰犯,經審判繫獄。原產業後來轉型為富士重工業,後來又與5家公司合併,生產Subaru汽車。        [5]原岡山海軍航空基地(即泛稱的岡山機場)旁,以檜木築砌之招待所,在戰後係被移撥予台灣省水利局作為辦公廳舍,又再轉作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員工宿舍。惟後來第六河川局為興建防汛應變中心和遠端數位監管中心大樓之需,又將該棟存世已有70餘年歷史的日式招待所拆除,該項作為曾引致地方文史團體的非議,但舊招待所卻已不復存。        [6]「馬關條約」中,日本獲得的戰爭賠款即為清朝幣制的二億三千萬兩銀,另擄獲的艦艇等戰利品則有當時一億餘日圓的價值,以該時日本政府年度財政收入只為八千萬日元觀之,簡直是難以想像的龐大巨款。另因日本眼見美國勢力挺進至太平洋及菲律賓群島,英國據有香港、九龍,法國佔領越南,荷蘭進據印尼群島,遂堅持必欲佔有台灣。自甲午戰爭結束,日本佔領了朝鮮、台灣,初嘗侵略成果後,亦更加刺激其積極擴張的野心,為舉世埋下殊大禍端。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空軍官校門口旁之展示場,為昔日之動員檢閱場。 ▲空軍官校軍史館,係於日軍遺留舊址整地新建。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

▲建於昔日本海軍岡山航空基地舊址的我國空軍官校,圖為官校校門。 ▲高雄岡山在1 9 3 0年代晚期,為配合海軍航空基地和航空工廠而建造的輸水塔( 載自岡山文化資訊工作室網站)。

[勞工藝文]日治時期,高雄半屏山下「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和新竹頭前溪邊「燃料支廠」,以及相關軍用基地、設施的轉變沿革/陳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