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廉價的時代,廉價的薪資./余世芳勞工藝文

廉價的時代,廉價的薪資/余世芳

 

   
 

 [勞工藝文]廉價的時代,廉價的薪資./余世芳

       雲林元長鄉的小湯的故事仍待續中。若不是老家仍留有一塊薄田,小湯是不可能在忍受不了城市工作長工時與低勞動報酬的狀況下,有個餘地,讓他能收拾行李打道回府,從工人的身份立刻轉換為一名農人。相較於只能選擇(其實是別無選擇)繼續出賣勞動力的同輩年輕人來說,小湯他的確算是幸運了。但我會說他的故事並未完結,也就是距離「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定論其實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具有農民身份的小湯貌似與他仍待在製造業或服務業工作的朋友們是各自走上平行的人生軌道,但他的現在與未來卻還是無時無刻與城市勞工的命運牽連在一起。小湯告訴我,由工轉農後,他的確擺脫了長工時的桎梏,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與進修,但他現在的種植面積所帶來的收入,充其量僅能養活他個人。

        小湯的現狀是普遍小農的縮影。以農委會2011年農業統計年報的數據來看,2010年平均每戶農家所得是884,547元,平均下來每人的年收入不過是248,468元,這份收入與非從事農業的家戶與個人相比,(1 2010年非農家所得平均每戶是1142,343元,平均每人353,667元)。還有約略三成的落差。而每戶農家所得中真正藉由務農而來的收入不過是193,133元,是總所得的22%,也就是說,農民家庭還得想辦法靠著打工等管道來賺錢,才勉強有非農家家戶所得的七成水準。

        因此,他提到若想成家或有更多的積累,勢必得擴大生產並進行轉型。而所謂轉型,他的說法是從事有機種植,因為有機農產品的單價較高,能消費得起這類產品的客層對健康飲食的要求更高,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

        小湯的理性盤算乍聽起來是有道理的,雖然他並非有完全充份的市場分析做為判斷的依據。即使如此,我聽完他的說詞後,倒也頻頻點頭表示認可,縱使有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友善土地的理念而鼓勵他勇於嘗試有機種植。我一方面期待他的轉型路能即早開始,卻也不免憂心他未來要面對的困難。這困難不在於農法轉換的技術性問題,而是,他的有機農產品一旦投入市場,以現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產階級不斷減少的M型社會來說,他所寄望的那個「市場」真的還有足夠的消費力嗎?對於一個接著一個有心投入有機生產的小農來說,這未來的前景其實未必如此美好。

轉念,世界會更美好?

        「天天都便宜」、「買貴通報」、「我發誓我最便宜」這些廣告詞,我們絕對是耳熟能詳,街道上隔三差五就出現「清倉跳樓大拍賣」的看板,多到令人懷疑全台是有多少倒店貨,更不用說「三雙一百」、「二件三九九」、「通通十元」,儼然成為指引人該去何處消費的指路牌。貨比三家的確是不吃虧,這是古訓,是要讓我們不被黑心商人可坑了,但是,儘挑便宜貨的消費行為卻是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性,一種不自覺的本能反應。

        我們也都知曉一個恆古不便的道理-便宜沒好貨,廉價代表的就是品質差。因為這篇文章是從小湯的故事開始,那就將焦點集中在廉價食品這問題上,尤其是前陣子才爆發了毒醬油、毒澱粉事件。以此為出發點是好的,趁著大家都還記憶猶新,都還處在檢討食品安全的輿論氛圍中。

        對於高度依賴外食的勞工來說,便宜的小吃店無疑是覓食的主要來源,店家一旦也以貪圖便宜的心態來採購食材,大夥同身都在追求廉價的邏輯中陷入黑心食品的風暴中。隨著事件的發展,傳媒亦同時進行「食的安全」的教育工作,鼓勵大家能自行採買、自行料理,最好這食物的來源還是有機、無毒,才是保健康之道。

        但是,致力於有機農業的農人卻說,他們生產的食物始終無法開拓出更大的消費市場,這是事實,因為各地的有機小農市集規模總是無法擴大,甚至慢慢萎縮中。有機農人感嘆,大多數消費者為何看不到有機農產品的好,這是消費者的觀念尚待轉化。是如此嗎?只是腦袋轉個彎的問題嗎?

        回到小吃店,油電雙漲下,小吃店反映物價小漲個5元、10元,消費者即開始怨聲載道,大呼吃不消。若店家亦行食的安全與健康之道,則他們的營業成本或多或少都會增加,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屆時消費者無法捧場,那麼,是輪到小吃店者埋怨是消費者吝於掏腰包而迫使他們重回尋求廉價食材的老路嗎?

        其實,吃安全、吃健康的道理其實人人都懂,甚至這麼說,誰人不期待每天吃的鮮果蔬菜、肉食、海鮮,是來自無毒、有機的在地產品,既不使用會傷害身體、傷害土地的農藥與生長激素,清清楚楚的生產履歷與生產者堅持理念的故事,更令人在享用美食之餘再添珍惜所食的感動。

        是的,這餐桌上的美好誰不想追求,這不是觀念轉化的問題,某種程度是消費者的腰包問題,但那並不是吝嗇,不是「貪」小便宜,是他們的口袋的確不夠深,想買,卻買不起。

        每個人都有權享有品質優良的糧食,這句話不會有人否定,然而,也有人根本付不起高價來享有這權利,亦是鐵錚錚的事實,若無法正視大多數人無法找尋更好的食物的因素,無法解決不平等的問題,要達到全面食的安全與健康,乃至友善大地的目標,永遠不會有進展。

廉價商品代價是廉價工資

        探討多數人無法找尋更好的食物的問題前,先來談一段歷史,這與中油勞工所在的產業有關。在1910年,美國的汽油銷售量超過了煤油和其他照明用油的銷售量,這象徵的意義是,宣佈了石油「能源時代」的到來,這劃時代的發展可說是受到了汽車和其他機動車輛飛速普及的刺激。

        而汽車之所以能夠突破富人的小圈子堂堂邁入大眾消費市場,必得提到福特汽車所建立的標準化生產線,以同樣的設備生產出的單一黑色單一樣式的T型車大量問市,福特標榜的是,要讓新車的價格低到車廠裡的每一個工人都買得起,大量生產確實讓T型車的價格不斷狂降,而這並不足以保證能讓汽車的普及率以日進千里的速度拓展,福特提出的另一作法即是將工廠工人工資提高將近二倍的「日薪5美元」利潤分享方案,並縮短工時至每日8小時,每週工作5天。工人「不只是勞動者,也是消費者」,就是這麼簡單的邏輯,提高工人的勞動條件,即能刺激買氣並進而帶動產業的發展。

        以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讓一般人有便宜的商品可買、有餘裕過更舒適的生活,以及讓工人有更好的工作條件,這是理想中美好的資本主義社會。然而,現實總是與理想背道而馳。

        資本家做為資本的代理人,他所奉守的核心原則是讓利潤極大化,一旦資本能夠藉由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如火如荼地剷平投資障礙之手,將其觸角深入可以取得廉價勞動力之處,資本家又何需思考如何提高本地工人勞動條件,他只要思索廠要外移至何處、如何以低價商品大量搶市的問題。

        回到現在。物價不斷攀升的表象,以致於我們總以為這一代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和服務的價格,遠高於我們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但請將目光挪到以下這些數據上來: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所做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我們來看1997與2011這14年來的收支消長,我們將發現,與1997年相較,2011年我們在衣服的開支減少21%、在食物的支出減少28%、對家具設備及家務維護的開支更減少了35%。日常用品的支出其實是大幅減少,這意味著這些消費品的價格相較於1997年是呈現下降的趨勢。

        為何我們仍有物價飆升而大感生活吃緊的感受呢?問題即出在於造成當前經濟不景氣的因素是通貨緊縮,特別是工資緊縮。以今年1-4月的實質平均薪資50,562元來看,已經不及1997年的51,143元,薪資水平可說是倒退了16年。

        一般工人的薪資停滯、債務升高,廉價商品當然是更加地吸引人。然而,即便努力節省開支,精打計算購買廉價商品,這省下的錢仍無法填平售價一路攀升的房子、教育與健康醫療等「生活必需品」。

        廉價商品依賴的既是大量且廉價的工人,那麼,本勞與移住勞工之間、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勞工之間、性別不同的勞工之間即不斷出現勞動力價格惡性競爭的衝突,再加上資方慣用的外包、派遣等彈性化手段,工人的工資真的只能一路探底。

        飲食,是維持工人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手段之一。若工人日常花費在「吃」這部分的支出比率過高而使其難以負荷時,勢必危及其再生產的過程,也等同於危及了資本的積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當我們選擇要將哪些食物吃下肚,考量的往往是價格時,農人與小吃店業者所要埋怨的不是「觀念」與「吝於掏腰包」這類道德化的問題,要埋怨的是,為何資本家儘想著剝削勞工。小湯是離工從農了,但他未來的命運其實仍與他具有工人身份的朋友綁在一起。

 

 

[勞工藝文]廉價的時代,廉價的薪資./余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