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跌跌撞撞的「歐巴馬健保」/王新偉勞工議題

跌跌撞撞的「歐巴馬健保」/王新偉

 

 

[勞工議題]跌跌撞撞的「歐巴馬健保」/王新偉

[勞工議題]跌跌撞撞的「歐巴馬健保」/王新偉

 
  ▲美國總統奧巴馬3日推出了其最新版健保改革法案。 ▲歐巴馬健保新圖誌。  

 

 

      「Yes,we can!」( 是的,我們可以做到!)        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8 年挾著超高人氣當選美國第44 任總統後,於芝加哥發表的當選演說中,最具震撼力且極富強烈感情色彩和渲染力的一句名言。歐巴馬的這句話不但讓無數美國民眾為之歡呼,也讓他一夕之間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最激勵人心的領袖人物。        於是乎,意氣風發的歐巴馬在入主白宮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推行他的競選綱領,而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變革正是他當務之急要兌現的選舉承諾。        健康保險制度改革,是競選時的歐巴馬最重大的改革政見,他希望每個美國公民都享有健保( 亦即全民健保),這讓欲當「全民總統」的歐巴馬躊躇滿志。然而面對國會的掣肘,反對派毫不留情面的杯葛,最後多方角力和不斷折衝妥協的結果,就是讓美國的公衛和社福界極度失望,所謂的健康保險制度改革,不過是夾雜了政商之間利益糾葛和利益交換的改革僅止於醫療「保險」和「財務」的改革,並非醫療制度本身之變革,這也使得最在意歷史評價的歐巴馬竟落得個灰頭土臉的地步。        從頭來看,這整個過程充滿了戲劇性。2010 年,被外界稱之為「歐巴馬健保案」(ObamaCare)的「病人保護及可負擔健保法」(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簡稱剛推出,就遭到共和黨眾議員以此案嚴重違憲為由,聲請大法官解釋。此後歷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釋憲,共和黨眾議員又再以擱置預算審查杯葛,終導致史無前例的美國政府因預算無著而被迫「關門」16 天,數以萬計的公務員放無薪假,眼看事情越鬧越大,國會成了眾矢之的,最後兩黨才以同意延長債務上限終結了這場「關門」的鬧劇。        即使如此,也沒有讓歐巴馬讓步,面對反對黨的「不合作」,先發制人的歐巴馬展現出一意孤行的強硬姿態,「你們若不立法,我就自己推行。」最終,歐巴馬如願以償,讓新的健保法於2014 年1 月1 日正式上路。然而,有點像「拼裝車」的健保新制,對醫療制度之改革已大幅縮水,不僅對手批評、看衰,連當初支持歐巴馬的健保改革派也很不滿意。但若瞭解其背後的政商利益糾葛,其中的妥協倒不令人驚訝。        1980 年代起健保便是美國政治、社會最熱門議題之一。70 年代的美國經濟轉型,原支撐國家經濟命脈的傳統製造業大量外移,製造業人口極速減少,亦即工會成員也大幅削減。然而美國健保( 醫療保險)與是否加入工會高度相關,沒有加入工會者,沒有健保的比例非常高。而70 年代起的美國醫療費用也節節高升。以汽車業為例,80 年代後期的美國三大汽車製造業,面臨歐洲、日本強大的競爭,研究調查指出,當時美國生產汽車最大的成本是「健保」,一輛日本車的平均製造成本中,用於健康保險成本約是200 美元,而美國車卻高達600 美元。美國龍頭大企業明瞭,高昂的醫療及健保成本,是削弱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可想而知,80 年代的美國醫療改革(Health Care Reform)之聲震耳欲聾。但國會議員和評論家們口中所論的醫療改革,仍僅止於醫療「保險」和「財務」的改革,而非醫療制度之變革,包括歐巴馬總統的競選政見及今日政策。1994 年的美國總統柯林頓雖曾提出過具體的健康保險改革方案,但卻以失敗告終。        美國從2003 年推動的醫療改革,僅以改革醫療補助計畫(Medicare)為主,以期擴大範圍,讓更多人可有健保。1965 年立法的Medicare,其( 強制保險)的對象僅限老年和部分殘障( 包括洗腎)人口,即「局部的」聯邦健保,而給付項目只有住院及手術,由國家稅收( 類似我國健保保費之薪資稅)支付的A部分( Part A),以及自願投保之門診給付項目B部分( Part B),但要求被保險人付定額的保費( 不論收入、健康程度,每個人繳交的保費完全相同)。爾後出現的C部分,其實完全是商業保險的附加險,個人依自己所需另外購買之醫療保險,以增加更多給付項目。2003 年的改革還提出D部分( Part D),即「處方藥的給付」。美國的處方藥因未與藥廠議價,是所有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中最昂貴的。美國有慢性病的病人一個月的處方藥可能超過1000 美元,而老人、中低收入者一個月的補助很少超過2000 美元。因此不少鄰近加拿大、墨西哥邊境有慢性病的居民,寧願每個月開車過邊境去購藥,同樣來自美國的處方藥,有議價的鄰國可少於半價。然而2003 年的立法卻明文規定聯邦政府不得與藥廠議價,不准從鄰近國家「再進口」美國處方藥,新法擺明有圖利藥廠之嫌。        醫療補助計畫(Medicare)的財源是由聯邦及州政府共同籌措,當初立法建議的納保資格是低於100%貧窮線的低收入戶( 即1 人年所得為1 萬美元、1 家4 口年所得為23,050 美元),便由國家提供免費的健保,但實際上大部分州免費健保都「縮水」,將納保資格下拉,甚至阿肯色州曾經訂17%貧窮線為標準,亦即2013 年1 家3 口合併年所得不高於3,133 美元的窮人,才可能享有免費健保。        歐巴馬的健保改革其一,便是想擴大Medicaid,將其拉回到100%貧窮線的免費健保標準。       另外,在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商業健康保險方面,歐巴馬的健保改革要求商業健保提供類似「五金行」的保險概念,依不同等級付費分為白金、金、銀、銅等,選擇銅級保險,則是保費最便宜,但部分負擔( 自費項目)最高。然而風險逆選擇( AdverseSelection)是商業健保重要的考量。在開放的個人市場中,風險高的會覺得保費划算而傾向投保,反之,風險低的則傾向不投保。因此商業保險公司以全人口平均估算,盡可能避免逆選擇嚴重的保險項目。商業保險的風險逆選擇「防範」措施,往往損及被保險人利益,例如若被保險人遇重大疾病,保險公司可停保或拒保。歐巴馬的改革,便是建構聯邦及州政府的健康保險交易平台,簡化目前無健保民眾購買或更換健康保險的流程,讓所有民眾可以在交易平台一站搞定,再來便是禁止因重大疾病停保或拒保已發生之疾病等。        然而,連公衛界也不看好歐巴馬改革的主因是,其對商業保險雖有較多約束,但對保費約束很少,因此就算商業保險公司不得將重大疾病的被保險人拒保,但保險公司可能轉嫁到保費上,大幅提高保費仍不利重病被保險人。另外,改革對醫療費用上漲控制有限,難以解決現有醫療成本高漲的制度性問題。        這便是美國的健保制度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台灣的全民健保本質是量能負擔,而被商業保險「綁架」的美國,在健保改革之路便是一步步對抗商業保險的弊病,而這些難以保障最多數人民的醫療人權。

       美國歐巴馬健保改革中的Medical Home制度,則是臺灣值得學習之處。改制度強調每一個人有固定就醫場所,且由家庭醫師負責協調廣泛的醫療及健康照護。在Medical Home 制度下若有轉診需要,必須透過家庭醫師約專科,非急症往往需要等待1 到2 個月。在臺灣,我們有全世界最自由的就醫方式,但民眾應學習如何透過更適當的轉診制度,更妥善利用醫療。        從美國健保改革也可見,在公共政策上,民眾對政策的判斷及支持或反對往往不是根據科學實證,而是認知( Perception),且根據認知去行動,不論該認知與事實相距多遠( 例如許多美國人盲目的反對歐巴馬健保,卻大力支持ACA)。因此有能力影響或控制媒體的商業保險公司,往往可能影響民眾認知,透過選擇性的強調,而改變民眾認知,因此在議題或政策上具政治影響力。臺灣的健保改革必有相似的挑戰,需透過更多溝通、調整,期縮短民眾認知與事實的差距,以朝向最多元、開放並有利多數人的改革。

       「是的,我們可以治癒這個國家;是的,我們可以掌握我們的未來。」這是歐巴馬自認會讓他的施政無往不利的箴言,但在健保改革上,歐巴馬不但吃盡了苦頭,而且還栽了跟斗。

參考資料《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107期

[勞工議題]跌跌撞撞的「歐巴馬健保」/王新偉

 

 

 

▲歐巴馬健保(Obamacare)的效應似乎正在發酵,全球零售業巨擘沃爾瑪(Wal-Mart)為了縮減因歐巴馬健保上路後,日益增加的健康照護支出,將大砍3萬名兼職員工的健康福利。

 

 

 
 

[勞工議題]跌跌撞撞的「歐巴馬健保」/王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