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不少青年在職場中掙扎,更甚者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青年族群的失業率也一直是居高不下,甚至青年長期失業的比率也慢慢的在攀升。然而,「尼特族」一詞近幾年來我們時常看到出現於我國有關青年高失業問題的討論中,而究竟「尼特族」所指的是什麼狀態的青年族群?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一、尼特族定義

    目前我國並無專門針對國內尼特族進行的統計,亦尚未統一尼特族一詞的解釋,但多數仍採用尼特族概念之起源地─英國之定義,指的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縮寫,意指處於未升學、未就業也未接受職業訓練狀態的青年。

    尼特族的概念起因於1980年代英國社會福利制度的變動,這項變動導致其國內16-17歲的青年失去請領失業相關給付的資格,由於青年失業率非常高,英國政府被指責在這段經濟衰退期間,沒有盡力協助英國青年就業,才導致青年高失業率的情況,並且當時社會普遍認為,一旦在青年時期沒有妥善發展工作習慣,就可能導致未來的長期性失業,尼特族即是在這段期間在相關統計研究中被作為分類青年的一項指標概念。

    2010年,歐盟針對未來十年間歐洲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進行規畫,進而提出「Europe 2020」策略。在「Europe 2020」中,為了有一個專門針對未就業、未升學也未接受職業訓練青年進行統計的指標,也為了有利於歐盟會員國間相關比較研究的進行,歐盟就業委員會(Employment Committee,簡稱EMCO)正式統一了歐洲尼特族的定義,將尼特族定義為「15-24歲未就業、未升學,也未接受任何職業訓練的青年」,而歐盟統計局也採用這樣的定義。

    除了上述定義外,歐盟統計局在統計尼特族時尚需滿足下列兩種條件,且國際勞工組織ILO亦採用相同定義(Sara Elder,2015):

1.未受僱(根據ILO的定義,包含失業及沒有工作意願)。

2.在接受調查前四週,未接受任何教育或職業訓練。

    但在國際上,不同區域或國家針對尼特族則有不同的定義。歐洲國家當前尼特族定義雖主要仍限縮在15-24歲的青年,但許多歐盟會員國中剛要進入勞動市場的畢業青年多數大於24歲,且由於整個社會結構及勞動狀況的改變,歐洲整體的經濟衰退亦衝擊到29歲以下的青年,近幾年也漸漸將25-29歲的青年納入統計中,如OECD及ILO目前即採用此一年齡區間(15-29歲)進行尼特族相關統計。

    由上述可知,各國尼特族的定義不盡相同,除了年齡範圍的不同外,其中較值得注意的是尼特族是否包含失業青年之問題。以歐盟來說,尼特族與青年失業者的概念相似,在統計上也有重疊的地方。如下圖1,根據ILO的定義,失業者為未就業但在過去一個月內有求職紀錄,並能在兩周內開始工作的人,若青年決定繼續升學或轉為怯志工作者,則會被歸類於非勞動力,排除在失業統計的範圍外;而依歐洲尼特族的定義來看,尼特族為未就業、未升學也未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年,而其中的未就業,即包含了失業及非勞動力兩種狀態,因此歐洲的尼特族定義中亦涵蓋了失業青年問題(但排除正在接受職訓的失業青年)。(表一)

二、我國尼特族之現況統計

    我國目前並無尼特族官方統一定義及統計,若採OECD及ILO之尼特族定義,計算按15-29歲失業者+非勞動力-在學人數-受訓人數,根據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以及參考教育部統計處與勞動部統計資料庫後,估算我國2010年的尼特族人數約有46萬5661人,占該年齡層總人數的9.5%(尼特族人數/15-29歲民間人口數)、2011年約40萬5247人,占8.5%、2012年約35萬7358人,占7.6%,2013年約34萬9873人,占7.5%,2014年則約有37萬6543人,占8.2%,五年間尼特率(尼特族人數占15-29歲青年總人數之比率)變化如圖2所示。(表2)

    可以發現近五年來我國尼特族人數與所占的比例自2010年起即逐年下降,至2014年又開始回升,若探究其可能因素,如圖3所示,上升原因可能與2013年至2014年間,15-29歲青年非勞動力比例增加及就學人數比例下降有關,意即尼特族比例與非勞動力成正比,與就學比例成反比,而和青年失業率之波動則無明顯關聯。(表3)

    若將2013年至2014年期間青年尼特族比例的上升,參考主計總處我國青年非勞動力成因,由於2013年與2014年我國青年非勞動力原因占最大比例皆為「求學及準備升學」,因而可以推估青年非勞動力上升、在學青年比例下降而尼特族比例上升的現象,可能是由於青年正處於準備升學或準備升學相關考試的狀態所致。另外,我國15-29歲的青年非勞動力中,排除求學及準備升學者不計,在2014年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有4萬7000人、料理家務者有5萬1000人、身心障礙者有2萬5000人,以料理家務者為多數,大約占41%。

    而青年尼特族尚包含青年失業者,若再探究檢視我國青年失業原因,我國15-29歲的青年失業原因主要原因為初次尋職,共有9萬5437人,占了全部年齡層因初次尋職而失業總人數的91%,且其亦是15-29歲青年失業主因,另外,次要原因則為對原工作不滿意所造成之失業,顯示15-29歲的青少年於畢業後似乎面臨嚴重的工作媒合問題。若再進一步觀察我國因初次尋職而造成失業之失業週數在4週以上者有8萬4770人,占了該原因的81%,其中失業週數在5-13週者為最多數,次高則是27-52週。本文因參考歐盟統計局及ILO之尼特族統計方式,於調查尼特族時,青年除須符合尼特族之定義,即「未就業、未升學亦未接受任何職業訓練」,且亦須符合持續尼特族狀態達四周以上。顯示15-29歲的青年因初次尋職而失業者占多數,而因初次尋職而失業所造成4週以上者亦占多數,表示15-29歲的青年可能由於初次尋職的失敗進而導致成為尼特族的問題,更甚者有造成長期失業的危機。

    如欲從我國整體經濟狀況判斷是否會對尼特族造成影響,根據經濟部統計處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之調查,近五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0.6%、3.8%、2.1%、2.2%、3.8%,尼特率則分別為9.5%、8.5%、7.6%、7.5%、8.2%,如圖4所示,顯示近五年當經濟成長率下降時,尼特族佔青年人數比例亦下降,經濟成長較高時尼特族比例亦較高,意即以我國情況分析,當國家整體經濟環境較差時並不會加重青年尼特族問題,反之,當國家整體經濟環境較佳時,亦不會改善尼特族問題,反而會增加青年尼特族的比例。(表4)

三、尼特族之影響

    Tony Blair在Bridging the gap一書中開宗明義提出,避免與社會脫鉤的方式即是擁有一份工作,而得到工作的最好方式即是良好的教育、正確的經驗及訓練。也就是說青年就業可避免與社會脫鉤的問題,一旦於青年社會化階段即逐漸與社會脫鉤,就有可能對青年本身帶來不良的影響,進而造成國家社會及經濟的問題,這也是近年尼特族問題開始引起社會輿論重視的原因。 

  1. 對自身的影響

    當青年成為尼特族時,最重要影響的就是青年潛力的損失,若青年僅是短暫的脫離就業市場及教育體系,可以視為從學校到職場社會化的過渡期,但若維持尼特族的狀態過久,就可能會帶來永久性的影響,如未來的就業會出現障礙、妥協於低薪資或對青年身心造成負面的影響等(藥物濫用、吸毒、參與犯罪行為致使與社會進一步脫鉤)。

    此外,青年失業會導致工作經驗的缺乏,並導致未來工作收入的減少,歐洲許多學者便指出,青年長期失業會導致薪資懲罰的現象,意即經歷過較長期失業的青年即使在未來並沒有面臨失業的情況,仍會安於較低的薪資,認為可以避免失業的情況(Gregg and Tominey,2004)。

  1. 對家庭的影響

    由於青年尼特族由於未就業自身並無經濟來源,生活所需皆需仰賴父母及家人的支援,然而近年各國經濟普遍不穩定,父母就業不穩定的風險也相對增加,尼特族青年於應就業的階段卻未就業,除了無法分擔家計亦加重了家中的經濟負擔。

    此外,由於我國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而亞洲國家普遍又具養兒防老的觀念,若放任尼特族於青年階段不累積自身人力資本及勞動市場的就業經驗,就可能導致其於成年後就業競爭力較低或安於無業的情況,於父母屆退休年齡時無力負擔家計,惡化家中經濟,甚至可能進一步導致社會問題。

  1. 對社會的影響

    尼特族於應就業的年齡未就業,即會造成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除此之外,由於許多社會福利措施皆仰賴國家勞動人口的支持,若放任大量勞動人口處於未就業狀態,就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社福措施的運作。

    另一方面,尼特族問題也會對國家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歐盟於2008年及2011年就曾針對會員國中15-29歲的尼特族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及經濟損失總額進行統計,社會成本包含尼特族自國家設措施中所獲得的所有利益(如失業津貼、疾病津貼等);經濟損失則包含尼特族因未工作所損失的收入、未繳納的稅賦及相關社會保險費用等,統計結果顯示歐盟各國尼特族平均造成的國家經濟成本在2008年約為46億歐元,每位尼特族每年約造成國家10,000歐元的經濟成本,以2008年年底的匯率計算(新台幣46.2571元=1歐元),約為46萬元新台幣;至2011年時,歐洲各國尼特族每年平均造成的國家經濟成本已上升至113億歐元。

    然而上述統計成本與損失所考慮到的因素僅限於尼特族從社會福利措施中的獲利、個人因為未工作所失去的工作收入、國家因為尼特族未工作所短少的稅收及尼特族因為就業所短繳的國家社會保險費用而已,並未考量到成為尼特族所造成青年的身心健康問題、家庭問題或其他問題而衍生的成本,已算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實際上尼特族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不只如此,因此顯示出協助尼特族重回勞動市場或經濟體系的重要及效益。

    而近幾年來,關於青年失業的問題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與統計,然而青年尼特族問題不僅僅包含青年失業問題,尚包含青年於應就業階段,卻因故未就業亦未進修之現象。如前所述,青年為自身人力資本累積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歐洲許多國家、日本或甚至中國政府皆已逐漸開始重視尼特族現象,亦著手相關的統計或報告。我國則尚未有針對尼特族之官方統計,建議我國政府不容小覷尼特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進行相關統計外,亦能擬定解決措施,有效的將尼特族重新拉回勞動市場中。

參考資料

1. Sara Elder(2015),What does NEETs meanand why is the concept soeasily misinterpreted ? , ILO.

2. OECD (201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 OECD Indicators, OECD.

3. Jean-Marie(2012),NEETs Young people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 Characteristics ,cost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Europe , Eurofound.

圖01漫畫插圖
圖02日本孤立無業者160萬人!?比尼特族更嚴峻
圖03台灣年輕人大多都有高等學歷,曾經青春飛揚。其後有些人陷入啃老,令人深思。
圖04尼特族、自由職業者以及宅家族人群的不斷增多與國內就業形勢不佳存在很大的關聯,這也將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圖05在財務狀況與美國非常相似的英國,很多年輕人被推到了社會的陰影裏,這個群體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尼特族
圖06畢業即失業?抗議工作機會難求而上街頭的社會新鮮人。
圖07賴在家裡不去工作的家裡蹲雖然有「尼特族」這種稱呼,然而日本網友更喜歡把這種人叫做「自宅警備員」,就好像守護自家的保全一樣!原本只是開開玩笑的說法,現在竟然真 ...
表1.歐洲青年失業/尼特率定義範圍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表2.我國近五年尼特率變化.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表3.我國近五年尼特率變化之影響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表4.我國近五年經濟成長率與尼特率關係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 圖01漫畫插圖
  • 圖02日本孤立無業者160萬人!?比尼特族更嚴峻
  • 圖03台灣年輕人大多都有高等學歷,曾經青春飛揚。其後有些人陷入啃老,令人深思。
  • 圖04尼特族、自由職業者以及宅家族人群的不斷增多與國內就業形勢不佳存在很大的關聯,這也將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 圖05在財務狀況與美國非常相似的英國,很多年輕人被推到了社會的陰影裏,這個群體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尼特族
  • 圖06畢業即失業?抗議工作機會難求而上街頭的社會新鮮人。
  • 圖07賴在家裡不去工作的家裡蹲雖然有「尼特族」這種稱呼,然而日本網友更喜歡把這種人叫做「自宅警備員」,就好像守護自家的保全一樣!原本只是開開玩笑的說法,現在竟然真 ...
  • 表1.歐洲青年失業/尼特率定義範圍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 表2.我國近五年尼特率變化.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 表3.我國近五年尼特率變化之影響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 表4.我國近五年經濟成長率與尼特率關係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