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專題報導]歐美經濟危機下的排外風潮/倪世傑專題報導

歐美經濟危機下的排外風潮/倪世傑

 

 

前 言:全球化的時代,大移民的時代

   資

本主義全球化的特性,一言以蔽之,除了國家領土與主權不能移動以外,什麼生產要素都能流動,只是有些速度快,有些速度比較慢。前者像是透過網際網路流動的各類訊息、依靠海底電纜全球連動的股匯市與期貨等金融商品的市場,以及繁榮的國際商品貿易。後者則是仍受限於物理移動速度以及國家邊防系統管制的人員流動。

        即便流動速度慢,但在國際運輸成本降低的情況下,人員的國際流動與過去相較確實是相當頻繁,這可從世界主要城市國際機場的客運量一窺端倪。2010年9月,法蘭克福機場的客運量為510萬人次,1平均每天約有17萬人次在此地轉機或是停留。來來往往的國際旅人從短期停留的觀光客、商務人士,到停留時間較久的留學生,以及停留時間更長甚至落地生根的移民與移工不一而足。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跨國移民從1990年的1億5552萬人,到2010年成長到2億1394萬人。2移民的原因五花八門,所帶來的影響也各異,國人在這十幾年內趨之若鶩的澳大利亞、紐西蘭與加拿大移民皆要求移入者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水平或財力,但其它許多移民卻往往帶有不得不的原因,像是戰禍下的難民,或是經濟較不發達地區的外移人口,他們在移入國往往在經濟上居於底層,從事重體力或是非法工作,經社地位普遍較低,同時,在語言、文化與生活習慣上,移民往往相異於移入國的主流,甚且形成特定的居住與文化區而自成一國,形成了後冷戰時期文明衝突的議題,尤其在歐美工業資本主義國家中,移民卻往往被視為對基督教文明的威脅。

文明衝突論

        已故的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杭亭頓(

Samuel P. Huntington)於1996年發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書,所引發的爭議一直到今天都仍餘波蕩漾。杭亭頓的論旨相當簡單明瞭: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政治,並未因為「蘇東波」共產集團的垮台而如同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宣稱各種主義、發展模式爭論之「歷史的終結」,根據杭亭頓的觀察,在後冷戰時代下,新的衝突迭起,像是非洲的索馬利亞、盧安達以及南斯拉夫巴爾幹地區爆發的種族清洗,意識型態並未消失,反倒是以「文明衝突」取代了過去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因此倡言未來世界的衝突將沿著「文明線」爆發,杭亭頓直指儒家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將與「未來」與基督教文明展開競爭與衝突,甚至中美一戰勢不可免。

        在後冷戰時期意識型態世界頓時失去共產主義政權的情況下,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為之,杭亭頓都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或是用他的語彙:基督教文明世界,找到了另外幾個「敵人」。尤其到

911事件之後,「文明衝突論」再度甚囂塵上,與全球化下國際大移民的情況一拍即合,杭亭頓在「文明衝突」中不忘提醒各國決策者:「穆斯林給歐洲造成了直接的問題,墨西哥人則給美國造成了問題!假如美國政府對當前的移民潮聽之任之,那麼,20世紀末在美國人口中還佔有74% 比例的歐洲裔白人,到21世紀中葉可能減少到僅為總人口的50%,而同期拉美裔人口比例將從10%激增到25%。」

21

世紀歐洲的排外風潮

        杭亭頓的「憂慮」,感染了不少西方民眾,更影響了政府官員的認知:如果一個國家內部來了不同文明區的移民,相異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語言文化都勢必在移入國內大量地流動,人口構成的改變會不會使國族認同、公民權、固有文化等政治與文化內涵從而發生變化?

西方國家害怕了,他們害怕的原因出於三個方面:其一,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下,他們一方面需要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流入,無論是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補足發達國家人口轉型下低技術勞動力的空缺,另一方面,他們更需要來自包括各文明區的專業人士,發達本國的經濟,換言之,為了經濟發展與提升競爭力,移民「必不可少」;其二、歷史經驗證明,將移民定義為「客工」(

guest worker)的政策行不通的,移民被認為「搶走了」本地人的工作,分食歐洲國家優渥的社會福利大餅,變相掠奪了經濟果實;其三、操著不同語言、穿著特殊服飾以及擁有獨特文化的移民,稀釋了本國的人口組成,讓某些區域成為徹頭徹尾的「異文化」區,浮現基督教文明被侵犯感,渾然忘卻基督教的起源地耶路撒冷,其實正處在鄰近東歐、北非的近東地區,直覺上將基督教等同西方,忘卻了基督教文明的「東方起源」。前兩者屬於經濟利益上的原因,最後一個牽涉到複雜的文化認同。

右翼民粹主義攻城掠地

        就在此時,右翼民粹主義重新找到了群眾。右翼民粹主義者在西歐並不是什麼新現象,1980年代以後各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崇拜希特勒、主張白人至上的「光頭黨」(skin head)。這些人確實惡名昭彰,但當穆斯林移民大量湧入之後,右翼民粹主義者發現反移民的主張反而得到社會的支持,因而搖身一變,以歐洲基督教文明的捍衛者自居。右翼民粹主義的成長往往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衰落在時間點上符合。1980年代以後,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或是工黨的經濟政策改革方向與各國的保守黨愈趨一致,而且越來越被視為遠離了促進社會平等與基層的精神,更照顧資產與中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失去了青年人的支持,而成為垂垂老矣毫無吸引力的政黨,而社民黨所代表的社會福利國家計畫對新移民同樣是不設限的,再加上1980年代後歐洲經濟一直停滯不前,失業、對新移民「搶」工作的怨懟,以及文化被「侵犯」的感覺,促進了反菁英政治、國族至上的右翼民粹主義在政治上出線的空間。表1呈現了當前右翼民粹政黨在各個歐洲國家國會席次上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瑞士人民黨、義大利北方聯盟以及荷蘭自由黨都已經是聯合內閣的成員,分享國家的執政權。

        至於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右派民粹主義政黨的發展不盡相同。像是法國的國家陣線的總統候選人勒朋(Le Penn),已經於200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進入最後決選階段,雖然最後仍敗於戴高樂派的席哈克,但在第一輪投票中16.86%的得票率已經擠掉了僅獲16.18%得票率社會黨提名的總理喬斯平(Jospin),寫下第五共和史上首次兩位右派競爭總統的局面。英國極

        右派的發展較為緩慢,與其接受移民較晚有關,而號稱「民族大熔爐」的美國,內部移民多屬西班牙語裔的中南美洲人,同屬基督教文明,不過近年來引發美國內部爭論的是歐巴馬的膚色與政策,觸動了白人保守、反大政府思想的內核,共和黨內部此刻正被反有色人種的茶葉黨人進攻。至於德國,因為希特勒大肆虐殺猶太人的「原罪」使然,之前一直奉行文化多元主義政策,極右派僅在地方層級的選舉上稍有席次,但近日執政黨基督教民主黨/基督教社會聯盟高層普遍出現反對文化多元主義的發言,德國的保守右派出現與右翼民粹主義同流的趨勢,引人憂慮。

美國:墨西哥移民的衝擊

        美國勞工當前約有16%的比例為非法移民,約有240萬人。其中尤其是來自墨西哥的移民,無論合法還是非法,已經從美南、美西一路往北跑到保守中西部的。像是佛羅里達州,由於鄰近迦勒比海與古巴之故,早已是西語與美語並行的世界,像是在邁阿密,如果不通西語,幾乎是寸步難行,但這在過去美國人頂多摸摸鼻子。但墨西哥人一路從墨西哥、德州往北跑到中西部的趨勢卻與美國大力倡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脫不了干係。像是內布拉斯加州這一個典型的農業州,而玉米成為當地的主要作物。二戰之後美國靠著農業出口補貼大力出口農產品,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之後,根據協定墨西哥不得再以關稅手段保護玉米農,同時廢止墨國憲法關於公社農地不得買賣的規定。到2008年,墨西哥對美國玉米進口關稅降為0%,美國玉米佔了墨西哥總消費量的1/5,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大大受惠,但墨西哥因為農產品失業的人數至少高達150萬人,以各種方式向北越過國界線打工圖溫飽自然是選項。3另一方面,玉米同時是供美國肉牛食用,牛隻屠宰與肉品加工這一類3K工作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這一來一往之間,美國的商賈向墨西哥輸出了牛肉與玉米,墨西哥則變相對美輸出了「非法移工」。

        現在,在內布拉斯加州七成以上的肉品加工廠工人為墨裔。移民對就業問題造成的影響絕非空穴來風,根據美國皮優調查中心(

PEW)的統計,在2009年第二季到2010年第二季這一段經濟危機期間當中,16歲以上美國本土出生者丟掉了近120萬個工作,而非美國本土出生者反而增加了65.6萬個工作,雖說平均週工資下降了4.5%,但美國人還是覺得工作被搶走了。4

        亞利桑納州州長布魯爾(Jan Brewer),於美國時間4月23日宣佈通過了一項對付亞洲移民的新法案(Support Our Law Enforcement and Safe Neighborhoods Act)。這項法案規定,凡是在亞利桑納州的非法移民,都因其「非法」身分等於直接犯罪,員警將可盤查任何有非法移民嫌疑的人。換言之,如果只是出門買東西而未攜帶社會安全卡,麻煩就大了。現在這項共和黨右翼主導的反移民運動已成了諸如「州議員致力合法移民」(State Legislators for Legal Immigration)、「美國聯邦移民改革」(Federation for American Immigration Reform)等組織即將挑戰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停止給予非法移民在美國所生下嬰孩的公民權。

        相對於墨西哥人等西語系移民,穆斯林移民在美國人口不及

1%,但在911事件發生之後一時之間成為仇恨的對象,美國茶黨也往往以歐巴馬總統(Barack Hussein Obama II)的中間名「胡笙」作文章指其為穆斯林,增加他們仇視對這一位黑白混血總統的籌碼。

法國:瞄準北非與穆斯林

        二戰後的法國是歐洲共同體概念的提倡者,但倡導歐洲融合的法國,在近10年間移民問題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儼然就像一把燒不盡的野火,在在檢驗法國大革命所揭櫫的平等精神。

        2005

年10月在巴黎郊區引發的暴動起因一起警察盤問路邊三名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當中一位非裔一位阿爾及利亞裔躲進變電箱不幸觸電身亡。這一意外事故引發了遍及法國數十個城鎮的街頭暴動,法國總統席哈克宣告實施宵禁。

        就移民來源來看,由於法國曾經殖民北非,來自北非的穆斯林佔了移民的絕大部分,但即便在法蘭西這一個輸出「自由、平等與博愛」精神的國家,族裔問題反而成為階級問題,因為這些移民無論在教育與就業機會上均比不上法國人,即便他們已經是在法國生土長的第三代,貧困就像是揮之不去的印記,也是法國警察樂於開刀的對象。更早在

2003年,總統希拉克指出法國的世俗主義基礎是「不容妥協的」,公立學校不應帶有宗教色彩。因此伊斯蘭頭巾、猶太教小圓帽及大型基督教十字架不該進入公立學校。但眾所皆知,此舉在對抗的是伊斯蘭教,而穆斯林青少女也因此被逐出公立教育體系。宗教因素在法國的公共事務中扮演起價值評判者的角色,與法國強調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價值觀是否有其違背之處?至少違反了平等受教權的原則,以及宗教自由的原則。此外,這當中上涉及對「公民國家」內涵的挑戰,近代法國立國精神是基於對共和國制度認同而成立的國家,不是法蘭西人的國家,因此法國政府之前並不會特別認真對待少數民族,甚至在政府統計資料中禁止列入族裔以彰顯其平等精神。只要成為法國公民,族裔身份就不再重要。因此即便法國擁有高達500萬的移民,但族裔問題少獲得政府實質關注,他們就是存在在那邊,直到法國極右派反移民政黨國家陣線聲勢壯大,帶動起法國人反移民、尤其是對穆斯林移民的情緒,族群與宗教問題開始迅速浮上抬面。

        而當前法國總統薩科奇雖是匈牙利裔移民,卻是徹頭徹尾的反移民政客,

2003年對阿爾及利亞裔青少年事件採取鎮壓態度就是其在內政部長任內的決定。在面對國民陣線創辦人勒朋(Le Pen)之女尚‧瑪麗(Jean-Marie Le Pen)竄起並與之競爭右派首領的威脅下,薩科奇更加碼他的反移民政策,這一年以來法國已經搗毀相當多的貧民棚戶並驅逐了一萬餘吉普賽人。

德國:多元文化主義的大失敗?

        相對於法國的公民國族主義,德國在二戰後奉行的是另一套據稱是文化多元主義的族裔與移民政策。文化多元主義與同化政策相反,他強調國家容許各移民與族裔在繼續在移入國內保留並展現其文化上的特徵,像是美國的唐人街,而穆斯林移民亦毋須憂慮配戴頭巾而遭到懲戒。

        德國的穆斯林人口比例約4%,大多數為1960年代後來德國工作的土耳其人,除土耳其外,德國還有為數不少的波蘭人,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足球賽德國國家隊的23名球員當中,有11名來自於移民家庭。但就在德國舉國為國家隊歡呼的同時,一股反對穆斯林移民的潮流正在社會上蠢動。

        前德國社民黨籍財政部長、央行理事薩拉欽(

Thilo Sarrazin)於今年9月出版帶有種族仇視味道的《德國自廢》(Deutschland schafft sich ab)一書,直指穆斯林移民和猶太人一樣拒絕同化,同時譴責德國過於寬鬆的移民政策,讓這一些教育程度低、生育率高、法融入社會且生產力低的穆斯林移民及其後代繼續留在德國社會,是拖垮德國國力的兇手。10月中旬,當前執政聯盟的基社黨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堅稱德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德國已經「沒有空間」接受有「文化差異」的外國人,尤其是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令人大表意外的是,貌似溫和 的總理梅克爾對基民黨青年黨員演說時,表示「多元文化主義」在德國徹底失敗。

        但德國真有認真地執行該項政策嗎?相對於加拿大與美國,德國對外籍人士取得公民權的限制卻實是較為嚴格,即便是在德國出生與成長的土耳其人都不容易獲得德國完整的公民權。因此光從這一條來看,德國充其量進行的是最低程度的文化多元主義。如果只是極右派鬧鬧也就罷了,現在是中間派都帶頭指責文化多元主義的不當,暗指穆斯林移民不融入基督教文明的日耳曼世界,卻忽略了文化多元主義實是一雙向融入的過程,而德國重要政治人物接連發言譴責移民,不禁讓人對這一曾經蓋滿毒氣室的國家多一份警戒。

歐洲其它國家存在的緊張關係

        英國民眾同樣存在嚴重的反穆斯林情緒。英國報聯社(Press Association)於2007年便以斗大的標題刊出「91%英國人對穆斯林具有極負面之印象」的字樣。更不消說,穆斯林當前正向政府提出要求,主張法院應納入伊斯蘭律法(Sharia Law)作為判決標準,這都引起英國民眾相當大的不快。

        義大利政府則對吉普賽人進行指紋建檔調查,此舉雖被歐盟議會指為種族歧視的意涵,但義大利外交部長則指其具有政治目的而不予回應。再看看荷蘭,荷蘭與與德國一樣,先前都是將這些工作移民視為暫居的「客工」,但隨著1970年代後經濟狀況變差,貧富差拒擴大,民眾之間對待「客工」的態度發生分歧。之後,荷蘭政府開始採取同化政策。但反移民的極右派已經在荷蘭壯大,極右派政治人物弗圖因(Pim Fortuyn)先是在2002年被暗殺,曾拍攝反伊斯蘭教影片的帆高(Theo van Gogh)亦於2004年被摩洛哥人暗殺,荷蘭因此陷入難以自拔的反移民/文化衝突。

        反移民的風潮在社會民主國度瑞典亦不能免,屬於右翼保守陣營的瑞典民主黨在9月製播了一則競選政治廣告,內容是一位白種年長女性步履蹣跚地推著一台小推車,後面卻跑過來一群全身罩著黑袍與黑頭紗的穆斯林婦女爭搶著國家預算,廣告最後僅有兩個選項:老人年金,還是移民?這一則廣告在瑞典到處碰壁,電視台都不願意播出,廣播電台也不願播出類似情節的語音版,丹麥中間偏右的自由黨至為惱火,組織選舉觀察團渡海到瑞典,監督這一次的瑞典大選中是否出現仇恨言論。

        10

月底,奧地利自由黨、義大利北方聯盟、丹麥人民黨、比利時弗來芒利益黨、斯洛伐克國民黨,以及瑞典民主黨等極右翼政黨的代表齊集維也納,商討如何遏止土耳其取得歐盟會員國的資格。土耳其駐奧地利大使泰茲肯(Kadri Ecved Tezcan)在11月中亦不甘示弱,公開反擊奧地利政府視境內的土耳其人為病毒。

代結論:法西斯主義捲土重來的憂慮

        正如同美國科爾蓋特大學(

C o l g a t e University)政治學系教授拜倫斯(Timothy A. Byrnes)在今年2月出版的《當代歷史》(Current History)中為文指出,5當前的歐洲政治已難以保持過去認知中世俗事務與宗教事務二分的世俗化(secularism),如果不是伊斯蘭的衝擊,很難揭露歐洲政治、社會與經濟制度中穩固的基督教基礎。法國可說是歐洲最世俗化的國家,但是不妨看一下法國總統沙柯吉的發言:「法國的根源主要是基督教」、「天主教徒們,不要害怕表達你們所堅信的」。再看看沙柯吉對北非移民的不友好態度,即便出身為波蘭移民的沙柯吉,同樣具有嚴重排外、宗教偏見等傾向。

        移民在歐洲造成的爭論,在經濟危機的當下,如同當年在納粹德國被污名化的猶太人,成為搶工作、享受社福的替罪羔羊,而馬克思當年的「猶太人問題」,在

21世紀搖身一變成為「穆斯林問題」,而族裔、文化與階級問題往往與仇外的情緒連成一氣,極右翼往往號召失業勞工對抗同為勞工的移民,這也是在當前經濟危機中歐洲法西斯主義重生的溫床,當前躍居歐洲政治主流的反移民/反多元文化言論,無疑是當前在西歐壓倒自由主義的最後一根稻草,足以改變歐洲右派政治的面貌,以及人類文明的未來。

1 德國法蘭克福機場9月份客運量創歷史新高,中國民航信息網,2010年10月15日。

http://www.caacnews.com.cn/2010np/20101015/152233.html

2 參見聯合國網站,http://esa.un.org/migration/index.asp?panel=1

3 Greene, Julia, Corn and Country: Nebraska, Mexico and Global Economy, Dissent. 2010. http://www.dissentmagazine.org/article/?article=3677

4 ochhar, Rakesh, Solead Espinoza and Rebecca Hinz-Pifer,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 Foreign Born Gain Jobs; Native Born Lose Jobs, Washington DC, Pew Hispanic Center, 2009.  http://pewhispanic.org/files/reports/129.pdf

5 Byrnes, Timothy A. European Politics Gets Old-Time Religion, Current History, Vol. 107, Issue 707. 2008.

 

 
表1 歐洲國家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在國會中的席次比率(%)
[專題報導]歐美經濟危機下的排外風潮/倪世傑

國家/政黨

國家/政黨

瑞典/民主黨SD

5.7

匈牙利/更好的匈牙

12.2

利運動Jobbik

挪威/進步黨FrP

22.9

保加利亞/攻擊黨Ataka

10.1

芬蘭/真芬蘭人黨PS

4.1

荷蘭/自由黨

15.5

拉脫維亞/祖國與自由黨

5.0

丹麥/丹麥人民黨

13.9

LNNK

DF

立陶宛/秩序與正義黨

12.7

瑞士/瑞士人民黨

31.0

TT

SVP

比利時/弗來芒利益黨

7.8

義大利/北方聯盟

8.3

奧地利/自由黨FPO

17.5

希臘/正統人民遊

5.6

奧地利自由連線

行黨LAOS

BZ

9.2

斯洛文尼亞/國民黨SNS

5.4

斯洛伐克/國民黨SNS

5.1

資料來源: 德國明鏡週刊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bild-

719842-136031.html

表2 穆斯林人口佔人口比例(%)

英國

2.7

法國

6

德國

4

義大利

<0.1

挪威

1

瑞典

2

丹麥

2

荷蘭

5.7

美國

0.8

資料來源:

Wiki, List of Countries by Muslim Population,2009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Muslim_population

 

[專題報導]歐美經濟危機下的排外風潮/倪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