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篇首語]蒙塵的桂冠/編輯室篇首語

蒙塵的桂冠/編輯室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彼得.戴蒙(美)、戴爾.摩坦森(美)、皮薩里德斯(英)以“搜尋摩擦對市場的分析”拿下桂冠;其以分析市場和成本,並利用貿易摩擦的經濟理論建立勞動力市場的模型,並以之來解釋了勞動市場中供需並不都相符,有許多人失業的同時也有大量空缺工作在等人,他們的結論是-過於完善的失業福利措施,往往會引發更高的失業率,以及更長的求職時間。這是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延續與濫觴,比柴契爾的「no work , no pay」對人性的斲傷更大,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資本積累方式的演進,引發了此刻歐陸的綿亙不斷的社會衝突,抗議與罷工不斷地在各地上演,社福支出的刪減、非典型僱用、外籍移工、低工資結構都在在威脅了人民的生存,北歐福利國家的隕落,文明的光芒從地平線上逐漸消褪…。

     台灣過去的發展得利於「發展導向國家」的第一模式,因此得以躋身全球體系的半邊陲位置,所依靠的是豐沛的人力及發展導向的國家產業策略;第二模式因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進程而啟動,主導思想轉向「自由化」、「私有化」及「去管制化」,第二模式的施行後果與歐陸面臨的窘境有過之而無不及,社會裡普遍充斥貧富不均、高失業率、外勞、低薪資的彈性勞動,與漂亮的經濟成長數字、都市裡價比天高的豪宅,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對於新自由主義的修正學派認為選擇未來的產業結構可以是發展策略的一個重要選擇變數,對出口導向的台灣在未來發展上,選擇未來產業的策略是國家的重責大任;石化業在七○年代的台灣奇蹟裡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

21世紀裡是否能與新興高科技業擔任經濟的發展引擎?許多研究顯示,重化工業是國家生產力的指標之一,鄰近的新加坡的石化業就發展得相當成功,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不單主導石化特區的成立,並積極引入跨國公司投資,同時也強勢主導產品的升級,因此其石化業的擴展包含著轉型與升級,有希望成為區域性石化中心。石化不是落日產業而是成熟產業,因此合理的石化產業政策應選擇性的採行多種措施,不過目的不是催生,而是要協助產業進行調整,是要協調產業進行重整,以使產業能重新出發。而這重整必須是更工安、更環保,讓民眾不再有寧拜主義(not in my back yard;NIMBY)之傾向對於一個處在地緣政治如此緊繃、而對於全球化壓力如此大的新興工業國家台灣而言,反發展主義(antidevelopmentalism)的確是對國家主導產業發展策略的角色,提出嚴重之質疑。

        石化的延續發展必須以人民福祉為依歸,因此石化廠的設置或重整,應參考先進國當初在環保上失敗或錯誤的經驗,以更先進的環保知識來進行開發,「不計一切為成長」的作法不符合人民的長期利益。同樣地,台灣經濟發展也應朝向成果全民共享之途,避開此刻歐陸先進國的社會衝突亂象,發展主義才有了它完美的註腳。

 

 

[篇首語]蒙塵的桂冠/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