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面臨崩潰….文明的抉擇/小馬勞工議題

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面臨崩潰… 文明的抉擇/小馬

 

 

        當富士康的連環跳發生,不只是工人向福特式流水線生產方式的抗議,也是向「全球化異地生產」的抗議,更是向人類現今生存方式的抗議;企業的危機處理是立刻加薪2到3成,軍事威權的管理方式受到詰責並被要求改善,但這樣就足夠了嗎?旅鼠效應(集體自殺)就此打住了?維特效應(少年維特的煩惱-青少年的反叛)就此煙消了?

        台灣目前急於簽訂ECFA,除了怕經濟被邊緣化外,更多是對在「全球化貿易」中所佔位置的焦慮,主流意識是贊成WTO,是經濟帝國主義的,是新自由經濟主義的,藍綠在對打ECFA的考量又跳脫不開政治與民族主義,抉擇變得紛沓與曖昧;我認為是「全球化」把我們推到十字路口上,我們面臨的是「文明的抉擇」,是有關我們「未來生活方式」的一種抉擇,而不只是那麼單純的經濟或政治選擇。

● 誰是反全球化份子?

        社會運動長久以來都以其對立面來自我界定,可是面對「全球化」卻遲遲沒有產生之種「新的身份認同」,不僅沒有產生統一的某種身份認同,甚至沒有因為反全球化而出現新穎的身份認同;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后現代性」,倒不如說是因為全球化本身是一種很複雜的現象,掩蓋在層層濛霧中,以致連在反對陣營裡的人們也看不出它的面目,更說不出個所以然;全球化是我們這個年代裡最令人目眩神移的現象之一。

●反全球化要針對誰?

        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都是很複雜的歷史現象,可是全球化卻更遠為複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全球化進程說到底是幾百年來世界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延續。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針對著資本家;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殖民主義,針對殖民主義者;反全球化,要針對誰呢?

        首先是全球化各式各樣的代理人: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美國國際開發總署、以促進發展為名的非政府組織(NGOs),因為這些組織運作很明顯向富國的利益傾斜。窮國接受富國所開出的苛刻條件,很大程度上是幻想接受這些條件可以讓他們有朝一日也可以進入富國俱樂部,但結果都讓它的人民陷入悲慘的境遇。

●甚麼是全球化?甚麼是GUTs?

        最簡單來說,全球化就是全球不平等貿易(Global Unfair Trades)的擴張。而GUTs的核心正是赤裸裸的自然資源爭奪戰。

        自由貿易(Free Trade)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普世宗教,它經常出現在統治者口邊,以鞏固自己無可置疑的權威性;這形成了希望的政治,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意識/欲望形態壟斷了人類集體的希望。全球化支持者將之描繪成天堂仙境-全球在科技和自由貿易体制下整合成統一市場,於是全世界可以從那裡分享到源源不絕創造出來的財富。也許某些社會階層確實能受惠于國家投入不平等貿易,可是參與全球化的國家愈來愈陷入M型的兩極化。

        20

世紀最后10年正值全球化高峰期,但世界絕對貧困的人口並未減少,1990年世銀估計當時全球每天生活費在2美元之下的人口有27億,到了2001年數目還是一樣(註1);現在每天還有24,000人餓死,即每3.6秒就有一個人餓死,75%是孩子。有8億人長期饑餓,每年有600萬孩子在5歲前因營養不良而夭折。不是遭遇到全球性糧荒歉收,也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我們有能力從地球最偏遠的角落榨取自然資源,卻對蹂躪全球的種種人道危機坐視不理,這是人類文明的恥辱!

        過去

50年間,國際財富增加了7倍,世界1/2以上的人口未能實際受惠。當聯合國世銀等機構量化出一條絕對貧窮線(每人每日3美元以上的生活費),高調地向貧窮宣戰時,實際上可能掩飾並繼續推動造成嚴重相對貧窮的世界體系(繼續支撐掠奪性不公平貿易)。討論貧窮,絕對不能離開世界公義的視野與理論。

        也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落後國家沒有發展出「科技」和「民主」(註

2),可是別忘了工業列強發展科技所耗費的大部份資源來自世界各地;在西方歷史上,科技進步和全球資源掠奪,一直是密不可分的。電腦技術也許是美歐日發明和改進的,但是缺乏剛果的(tantalum),還有亞洲工人的勞動力(當然也包括了富士康生產線上的工人),就無法製造出電腦。

        在當代非洲,造成數以百萬計平民死亡的內戰,不少是美英跨國公司背後支持和挑撥的,前美國國會議員麥金尼一針見血說到:「西方數十年來掠奪非洲的財富,並且默許,甚至協助屠殺非洲人民…一方面不遺餘力營造這樣的神話:非洲今日的問題大部分是非洲人造成的。我們都聽過西方辯稱:非洲問

        題源於腐敗的政權、根深蒂固的種族仇恨、不成熟的人民。可是我們知道這是謊言。…非洲苦難的核心,在於西方,尤其在於美國,意欲掠奪非洲的鑽石、石油、天然氣和其它寶貴資源。」

●全球化的不公平命運

        今日工業列強平均每人耗費的自然資源是第三世界居民的32倍,產生的廢物是22倍。

        世界上20%的人口消耗了全球80%的資源。最富裕的1/7人口消耗了50%的石油。全球排名前6位超級富豪擁有的財產超過世界上最貧窮的6億人的全部所有。這是不幸的異態嗎?還是因為大家沒有好好的奉行自由市場政策呢?

        有些態度較嚴謹的研究指出:極度不公平是全球化貿易的常態。所羅門(Sor inSolomon)的理論模式顯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難免導致不穩定性,即財富不公平地集中在某些地區,以及某些弱勢地區經濟崩潰。經濟物理學(Eco-physics)的模式顯示:極端控制貿易和極度放任的自由貿易,都會導致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或某些地區。

●與帝國一樣古老的遊戲-掠奪資源

        當今全球化進行的資源掠奪戰,不是甚麼新鮮事情,而是已經進行了幾百年的古老活動。如果不算古代地中海諸國對非洲的殖民侵略,那麼今天全球化進程在500年前哥倫布踏足美州大陸旁的一個小島時,就已經展開(以信息、金融制度和遠程物流三者來界定)。其經歷了野蠻的殖民主義、帝國資本主義等年代,而全球化自由貿易,不過是它披上文明外衣的當代歷史形態(註3)。

        當列強透過IMF對弱國經援或貸款時,挾著華盛頓共識的嚴苛條件,讓列強的跨國公司直接囊括弱國出口資源的收益,其中一部分落入本地少數特權及跨國資本主義幫辦的手中,當地居民常是一無所得,甚至要承擔生態破壞的後果,和政府自由化政策導制社會和文化破壞(註4)。

        用“全球化”這個新字眼來指涉這古老帝國遊戲新近的發展,如果有意思的話是因為全球化三大要素(註5)近年的發展已沖擊到全球生態體系,並已達於大規模崩潰的臨界狀態。所以我們要很小心某些全球化的文化和社會學的理論,因為這些理論排除來自實在領域的侵擾,讓我們沉浸在象徵和想像的世界裡-某種昇華出神的狀態(sublimeecstasy)。

●五個反省全球化的未來文明視野

一、全球規模的生態運動

        30

年前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的極限”的警告,但至今全球經濟仍保持急速的增長,這會不會又是一次反進步份子空喊「狼來了」!這是很多人誤解了增長極限的含義,但面對近期全球的氣候異常(暴雨、暴雪、乾旱、颶風)、南北兩極冰山的溶解、火山爆發、物種滅絕的加速,讓許多人經由實在經驗體會到增長極限的意義,問題核心在於地球生態體系對目前經濟模式負載能力,已接近崩潰的臨界狀態。

        WTO

的自由貿易對全球生態的威脅,是其破壞生態的規則悄悄獲得共識。WTO被賦以權力可以裁定保護自然生態和廢除貿易保護主義,這實際上剝奪了成員國為了保護本土生態和資源而限制資源出口額的權利,如1999年西雅圖部長級會議就簽訂了《全球自由伐木協議》(註6);而某些國家因為接受了經濟發展的概念採行「優化發展策略」放棄了本國的糧食安全,改為種植有利於出口創匯的高價農作物(cash crop)或將大量農田改為出口加工區,結果主要糧食變成要依賴進口。

        資本主義從封建主義的裂縫裡發展出來,經歷了一千年,繞了一個大圈圈,似乎又回到原點-人類的未來又回到某種半封建制度,掌握資源的控制者由過去的貴族改為今日的資本家。新古典經濟學的嚴重錯誤思維模式是把自然作為一個次系統,並將之附屬於經濟。

二、全球規模的另類貨幣運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化加速成為銳不可擋的趨勢,我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全球化金融危機:美國80、90年代的儲貸危機、87年全球股災、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97年亞洲金融風暴、98年俄國盧布危機、2000年網絡泡沫、2007年次級房貸危機、乃至近期的希臘金融危機;奇怪的是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將之當作是全球化過程所產生的副產品,是繁榮的「必需之惡」。很多人以為貨幣是最自然不過的東西,但實際上今天的貨幣制度,是歷史上最詭詐的創造之一,貨幣也許是資本主義最大的秘密。

        貨幣是複雜的現象,一如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所言:「在有關金錢的研究裡,複雜性並非用來揭露事實,而是為了掩飾和逃避事實。」人們很容易相信貨幣是隨著經濟活動自然產生的交易工具,區域貨幣也許如此,但歷史上中央貨幣的出現,並非為了方便和促進經濟活動,而是為了吸取社會資源和賦稅。壟斷性的中央貨幣跟少數特權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最大的特性在於其是為“債務貨幣”(debt currency)(註7)及其“流動性”(liquity)(註8),而這產生了兩個最基本的惡果:一是對經濟增長的永恆饑渴;一是全球瘋狂流動性的毒癮。

        全球金融市場每年總交易額超過600萬億美金,是全球貿易總額的50倍以上,造成這種貨幣流動性過剩引發金融不穩定的趨勢,就是『美元帝國主義』(Dollar Imperialism)的形成,這種霸權貨幣體制的主要特質:1.強權國家擁有強權貨幣,霸權國家必定擁有霸權貨幣體系;2.霸權國家必定最大限度利用其貨幣特權攫取鑄幣稅收入,並以此掠奪其它國家的資源。手段包括:無限制發行貨幣以降低貨幣真實價值,掌控貨幣體系以控制他國產業發展和稅收制度,掌控貨幣體系以推行霸權國家的政治經濟遊戲規則;3.霸權國家之貨幣必定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支付手段、結算工具、價值儲藏手段、計價單位、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外匯市場干預貨幣及信息發布的主要媒介。美元的霸權貨幣體制讓世界各國別無選擇接受美元作為主要世界貿易貨幣,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制於美國。

        因此當前急需全球規模的另類貨幣運動,它必須具備以下本質:1.非謀利性:貨幣發行者應該代表貨幣使用者的福祉,其流通機制設計要讓貨幣難以獨立成為謀利的手段;2.多軌制:局部貨幣可以避免流動性無限制擴大;不同的社區擁有只適合自己的貨幣(註9),可避免貨幣集中流向某些地區;3.創造性:當每一元被創造出來時,應是伴同著價值一元的創造性活動而不是一元的債務;4.重建人與人的關係:現行的設計讓某些人壟斷了發行貨幣的權力,因而壟斷了社群內的信任(credit);以交換服務為核心的另類貨幣,效果上往往可以重建因傳統貨幣而破壞的社區人際關係;5.新的價值單位:與最終極的實質價值(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等)掛鉤,以便衡量和推動生態上可持續的真正意義的進步。

三、適度規模的生存體系

        從資本主義興起的那一天開始,世界便日漸被整合到一個極端複雜的全球資源流動體系裡,全球物流系統的複雜性,正是它脆弱之所在。當世界面臨愈來愈不穩定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我們能排除物流系統大規模崩潰的可能性嗎?

        適度是美好的;這種適度的社會組織,應改謹慎考慮對當地生態系統的衝擊;適度的規模須讓它能在某種程度上保障在區域內生活的居民生存的基本所需。世界由許多不同層次的適度規模生存區域組成,這些區域有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進口替代(註10),發展本土的經濟活力。

四、新價值運動

        這是一個結合本土生態圈和全球視野的心靈運動,當前問題核心在於重新定義“何為幸福”。過去數十年來最誤導性的觀念,即在將物質享受(消費主義)置於人類發展的核心。一如舒馬赫(Schumacher)所言,現代經濟學的最大扭曲是用消費來衡量生活水平,並假設能消費更多的人比消費少的人,生活素質更高。

五、全球文化與存在多樣性

        目前的全球化是單一體系的全球化,而且是片面消費主義的全球化,它幾乎被化約為美國生活方式和價值的全球化;凡是阻礙全球貿易擴張的生活方式,都會遭到無情的碾壓,或是被迫演變成一種能適應全球化的混雜(hybrid)生活方式即所謂第三世界后現代性,而其結果就是社區的文化活力的衰竭。這樣的趨勢是:真正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少。

        文化作為價值系統或者象徵系統,必然以某種生活方式為根。正如地球需要生物多樣性,我們也須要文化多元性;文化多元性所產生的多元化生活方式,讓人類更能適應環境的轉變。

●小結

        反對資本主義的運動,不是簡單地倒轉資本主義權力的世界,由另一個或多個權力中心取而代之,而是要重建新的人類社會關係、新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如切.格瓦拉所說:要打造新人。資本主義的野蠻統治,把大量的族群社會、文化習俗毀滅或推向邊緣;相對於此另類的選擇,則是要建構自我、塑造新人民的運動,要擺脫瘋狂的慾望,要尊重多姿多彩的差異,既紮根特定的本土,又相互交流扶持,抗衡無邊慾望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不斷侵蝕。

        今日自然災害頻傳、世界金融體系崩潰四起,預警了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發展侷限,我們面臨了文明的抉擇,也就是新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而這選擇將決定了人類的存續。

【註釋】

        註

1:有人會辯稱這1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及意味著絕對貧窮人口實際減少了。但我們也要考慮這2美元的購買力在這10年下降了。

用貨幣收入定義貧窮往往具「片面性」和「誤導性」。較好的指標應該是每日平均攝取熱量和整體生活的素質,也要考慮到「文化貧窮」的問題。

        註

2:從古希臘思想到馬克思,我們很容易讀出一種根深蒂固的形上學偏見:物質和自然是沒有價值的。愈遠離自然,愈有價值。

        所以知識產權最有價值,工業勞動又比農業勞動有價值。可是吊詭的是,這種精神主義實際上一直服務於物質掠奪。所以先進國家對資源豐富的弱國進行資源侵略,為後者帶來苦難時,人們也就覺得理所當然,因為弱國沒有發展出科學精神。

        註

3:IMF,WB,WTO這三大全球化組織,皆源於1944年美國的布雷頓(Bretton)森林會議。當時主持會議的美國財長說得很清楚,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目的是要創建一個活躍的全球經濟,以確保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手段就是要保證美國資本和產品能進入外國市場,而且能獲取它需要的資源。後來加進來分享特權的是西歐和日本,80年代所確立的『華盛頓共識』是當今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武器。

        註

4:以經濟理性專業包裝的糖衣毒藥,最外層是美麗的外衣:援助、賄賂、和社會進步的美好承諾;中層是令人上癮的鴉片:消費主義;最內層則是致命的毒葯:生態的破壞、自主性的喪失、多元文化的死亡等。

        註

5:支撐全球化的三大要素是全球信息網絡、全球金融體系及原材料(包括人員)運輸。全球信息網絡象徵了全球化的美好秩序、全球金融體系代表了財富的想像、全球物流網則處理實在的物質能量流動。全球化這個符號之所以令人亢奮,是因為它代表了某種昇華的慾望。

        註

6:林業自由化使大量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原始森林消失。IMF利用貸款誘使窮國加速砍伐森林。而這些窮國則因IMF所規定的財政緊縮措施而削減環保經費。

        註

7:美元就是一種債務貨幣,出乎許多的意料,美國政府沒有發行貨幣的權力,而美國聯邦儲備(the Federal Reserve)並非政府機構而是完全由私人銀行擁有的機構;美國政府想要花錢,並不是靠當前的稅收,而是把未來的稅收作為國債,抵押給美聯儲,然後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美元。

        註

8:銀行每收到100元存款,要預留部份做為存款準備金,就可以提供借貸,假設存款準備金為10%,銀行每收下100元,留下10元,就可以借出90元,90元進入流通又會進入銀行的賬項內,90元再留下9元,81元進入流通,依此循環每100元存款可以變出900元的貨幣供應;銀行從中賺取的不止是利息,更重要的是這種流動的倍數效應。流動性是資本家的利益所在,不惜一切也要增加流動性,這造成一次又一次對全球金融穩定性的衝擊,日復一日摧殘人們的生活。

        註

9:1932年奧地利的沃格爾(Worgel)社區的貨幣就是在全國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創造了高就業率的小繁榮奇蹟,可惜在銀行家的壓力下,很快就被中央政府扼殺了。

        註

10:珍柯斯(J a n e J a c o b s)在研究城市發展時,提出了進口替代(impor treplacement)的概念。她指出,歷史上一個城市開始興起時,會嘗試在本地生產以前需要進口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本地生產能力提升了,而且所生產的東西比依賴進口更適合本地的需要。她認為歷史上能夠做進口替代的城市或地區更具活力;反之,不能成功替代而一直依賴進口,則容易發展停滯或衰退。
 

 

[勞工議題]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面臨崩潰….文明的抉擇/小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