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勞工藝文

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 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美國地熱發電廠全景。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冰島地熱發電廠一景。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地熱發電廠標準廠房設備。

 

 

        與風力、太陽能同可歸屬於再生能源的地熱(geothermal),是蘊涵於地球內部、可供開發應用的潔淨能源,現今舉世所探測到、範圍廣袤的地熱資源區,計有環太平洋地熱帶、中亞地熱帶、紅海與亞丁灣地熱帶、大西洋中脊地熱帶、地中海地熱帶以及東非裂谷地熱帶…等處。其中的環太平洋地熱帶,又是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歐亞、印度板塊的碰撞邊緣上,舉世許多著名的地熱井,如美國的葛塞斯、墨西哥的普列托、紐西蘭的羅托魯阿、台灣的北投以及日本的松川、大嶽…等均在這一地熱帶之上。

        地熱的存在,常導致當地的地質和岩相呈現出特殊的結構,例如北投即因蓄含地熱的關係,當地乃出產有一種舉世罕有並是最早被發現的「北投石」,主要成分為兼含硫酸鋇(BaSO4,即通稱的重晶石)與硫酸鉛(PbSO4,即鉛礬)的石材。硫酸鋇之化學結構並非甚為穩定而致其成分中的鋇(Ba),若被同屬元素周期表中ⅡA族的鍶(Sr)所取代,而形成的另一種礦物則稱為「天青石」(SrSO4),且北投石中的硫酸鋇亦含有同屬ⅡA族,但原子序更高且具放射性的鐳(Ra)。

        長久以來,世界各國對蓄含有地熱之熱水,大都是直接利用於工業烘乾、農業溫室、空調系統、水?養殖、溫泉旅療保健以及提煉出硼、硫黃或氯化物…等化學物質,通常當地下水的溫度在30~90 ℃時,係可應用於烹飪、溫泉沐浴及保暖設施,應用層面遠逾於用在地熱發電之專業領域。倘就地質環境以區分地熱,得有傳導地形地熱系統和對流型地熱系統兩大類--傳導地形地熱系統,主要是存在於高溫、低滲透率環境中的熱岩系統;另之對流型地熱系統,則常出現在高孔隙率和高滲透率的地質環境中,或雖是低孔隙率但則屬於破碎帶滲透環境中。

        位於環太平洋地熱帶上的台灣,理應有發展或應用地熱能量的良好潛力,然而卻因熱水的酸性過高或蒸汽含量過少,故大都未能用以發電,而係將地熱轉為應用於開發溫泉,此乃大家極為熟稔之事。例如在台北都會區近郊,自北投至金山之間便有一條長約18公里、寬約3公里,散布有硫磺噴氣孔的狹長地帶,乃為陽明山區重要的溫泉地熱分布區,其中尤以大磺嘴、馬槽、小油坑、大油坑…等地之噴氣孔,活動最為劇烈。

地熱用於發電的原理、分類和效益

        地熱發電(geothermal generation)係利用地表下之水源,吸收地熱而汽化成為水蒸汽之後,再聚集水蒸汽用以推動渦輪機(turbine)旋轉,俾發出電力;俟水蒸汽推轉渦輪機過後,再使蒸汽凝結為液態水,同時將所凝結之水回注於大地之內,以避免地層下陷。就能量轉換之原理析論,係先將地熱能依序轉變為水的形態熱能、渦輪機的機械能,再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地熱依所處位置之蓄熱及蘊涵之熱水、水蒸汽,可分為乾蒸汽(地底的水已皆被汽化)、濕蒸汽(混合有氣態水蒸汽、和仍屬液態的熱水霧)與高溫熱水(地底層間之溫度猶低於攝氏100度,不

        足以將水加熱為氣態的水蒸汽)等三類。鑒於開發地熱資源所應用的鑽掘技術與鑽探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技術頗為近似,因而能源探測公司應是最為主要的地熱開發產業,地熱發電則宜由能源探測業者結合電力者共同合作,較能獲致有效的成果。

        現已被發現的乾蒸汽地熱井為數較少,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義大利的拉德雷洛、美國的葛塞斯與日本的松川等三個地區。濕蒸汽地熱井的利用,則始於1958年的紐西蘭威勒凱(Wairakei)地熱井,該地產生之高壓濕蒸汽,藉由減壓、閃發(Flash)的技術,將氣態的蒸汽分離出來以推動汽輪機而告順利發電,遂使地熱的利用獲致大幅的突破;當前世界各國大多數的地熱發電廠(geothermal power plant),大都是利用濕蒸汽型態的地熱,使高壓濕蒸汽於減壓閃發成為氣態的蒸汽以發電,但若蓄積的地熱並非甚多,經過減壓閃

        發後汽化為蒸汽之比率並不高,則需將熱水重再導回地底,以吸收地熱並增加壓力之後再予利用,假如未予適當引導而任其流失,則徒然浪費熱能,而且亦會造成公害。而若地熱尚不足以將水完全汽化或部分汽化,而只能取得高溫熱水時,則需以人為加熱方式補足之,此種方式尚須增建用以加熱的鍋爐,故效益較低。部分地熱區,雖然地下岩體之溫度常可高達攝氏數百度,卻因為缺少地下水源,所以必須鑽鑿孔穴水道,再將水注入其間,俾獲得其熱量而汽化成水蒸汽,甫能被引出而發電。

        由於地熱係被蓄存於離地表頗深的地底熱岩區,故需倚藉高超的技術始得善加利用這些珍貴的熱源,當前全世界僅能針對部分地質適宜的地熱區進行開發。南歐的義大利是全世界率先運用地熱來發電的國家,早在距今104年前的1904年時,義大利工程師--康?即於拉德雷洛地熱區,應用地熱蒸汽成功的運轉一部3/4馬力的發電機。在歷經百餘年後,現今義大利的地熱發電已發展為逾70萬瓩的機組容量,但就全國之地熱總發電容量作比較,則義大利已屈於多個國家之後了。目前,世界各國的地熱發電總容量,業已超過1,200萬瓩。當然,最先應用地熱以從事發電的義大利,容可長久揚名垂譽於地熱發電之史頁。

        依據美國地熱能源協會的預測,迄2010年時全球諸國大量開發地熱能源、而使境內地熱發電可達200,000瓩的國家,將可近約50個,為現今的兩倍。美國係於1950年,首度於加州的葛塞斯(Geysers)地熱井建造一座容量為50,000瓩的大規模地熱電廠,嗣後則持續穩定的開發其他地區的地熱井,並於1977年將全美的地熱發電總量推展至逾500,000瓩,而在當年超越義大利成為全世界實施地熱發電的首要大國。嗣後,葛塞斯地熱電廠更曾數度擴建,今則已是舉世規模最大的地熱電廠,加上美國另於其他地點興建此類電廠,故而至廿世紀底其地熱的總發電量更增加至約3,400,000瓩,得膺當全世界首要的地熱發電大國。現之一家「美國岩漿公司」更已研究出一種二元循環處理的發電方法(Binary Cycle Process),係於蓄熱不足以將水汽化而僅能產生熱水之區,應用熱交換方式使汲自地熱井之熱水將沸點較低之異丁烷(isobutene methylpropane , 註一)或其它無毒性的化合物氣化,再以之推動渦輪機而發電,此法可更加擴大地熱的利用,此等的渦輪機是由氣態的熱化合物而非由氣態的水蒸汽所推動,故係屬於熱氣渦輪機(gas turbine)而非蒸汽渦輪機(steam turbine)。

        歸結上述,在地熱發電領域上,計可分為四種主要之應用系統,前三種稱為直接式發電,第四種則是間接式發電:

        ■

地熱蒸汽發電系統:直接利用地熱原有或經減壓、閃發作用所產生的水蒸汽去推動渦輪機運轉,以?生電能,本項系統之運用技術已趨成熟而且安全可靠,是地熱發電最具效率的形式。

        ■

全流發電系統:係將地熱井口之水蒸汽、熱水等全部流體,引導送至分離設施中進行汽、水分離,再使分離出的水蒸汽推動渦輪機以發出電能,之後再導送至凝結器(condenser)去。

        ■

熾熱岩發電系統:須先鑿通深達地下千餘或數千公尺的深斜井,將冷水注入至其中一座井的熾熱岩層,並從另一座井匯存加熱過的熱水,再經地底熱量加熱後?生水蒸汽,接著再以之發電。但是此法因為投資費用高、經濟效益較差,以致難以被大規模的推廣應用。

        ■

雙?流發電系統:亦稱為介質循環系統,是以低沸點的物質作為介質,使流動的介質先從地熱系統中獲致熱量,而將其從液態轉變成氣態,繼而推動氣輪機(gas turbine)旋轉並帶動發電機以發電,常見的實例係使用熱交換器(heatexchanger)將異丁烷或其他液態介質加以氣化,以運轉氣輪機。

地熱大國- -美國之使用地熱概況及其前景

        依據美國過去的地熱發電統計資料可悉,在一般狀況下欲於每小時發出1瓩之電力平均需耗用10公斤的蒸汽。因此在其他參數不變之狀況下,若以建造10,000瓩之地熱電廠為目標,則每小時需耗用之蒸汽量高達100公噸,一年計需90萬公噸(100×24×365=876,000噸,倘計入於管子之輸送損耗得以900,000噸為考量),十年共需900萬公噸之蒸汽。是以,欲投資建設地熱電廠,勢須審慎評估、準確探測,否則一旦判斷錯誤而盲目投注巨資,未久卻發現可供應的蒸汽量有限或漸趨告罄或另有其他不利因素,發電情形後繼無力,又難以藉由注入冷水再由地底加熱成汽的方式以謀補救,勢將導致提前關廠的窘境。在地熱電廠範圍區開鑿的地熱井,深度係依岩層溫度之高低而決定,優質的地熱井只須鑽掘近約300公尺的深度便可成功的發電,岩層結構或蓄熱狀況不佳的地熱井則需鑽至2,500公尺左右方可奏效,逾此深度將使鑽井經費明顯提高而不敷效益。至於地熱井採用的蒸汽接管,由於壓力往往未如火力電廠內產自鍋爐(boiler)的蒸汽高,故以一般的鋼管而於外部套以絕熱材料即可組裝,美國的地熱廠通常係採用6.0~8.5英吋的大口徑套管。

        擁有全世界最豐沛地熱資源的美國,早在建成葛塞斯地熱電廠時,便即進行商業性的售電營運,雖然主要的地熱區大都位處於西部地區,但學產界仍對美國其他地區的地熱資源進行全盤的探測與評估,並致力研發深層鑽探技術,俾能全面性且愈益充分的應用地熱。經由實地的試驗得獲悉,若分別鑽掘數口通往地底熱岩體的深井,建構一個可使液態水在其間?流的裂隙岩層區,使此一岩層區可與深井連通,又於該處注入液態水,即得以形成一個以大地作為熱源、宛如地岩鍋爐(earth boiler) 的熱交換器,可以產生大量的熱水或蒸汽來推動裝設於地面上的渦輪機以進行發電,假如地質適宜則地熱井的深度可控制於5,000英呎以內,逾此深度就需借重技術層面較高的深層鑽掘以施工。隨著石化能源價格的持續飆漲,替代性或可再生能源如地熱的開發利用,亦跟著愈受重視。從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系的統計資料顯示,現今美國在加州等西部諸州暨本土外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等地設立的地熱發電廠,年發電量已經相當於以太陽能、風力和沼氣從事發電的總量,但大部分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區依舊猶未適當開發,倘皆能充分開發,裨益極為可觀。美國地熱能源協會的專家們認為,美國阿拉斯加州、西部11個州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蘊藏於80餘萬平方公里的公有地底下的地熱能量,可滿足美國能源需求的20~25%,地熱能源協會亟力主張至2050年時,全美以地熱生產電力的比例得提高至10%。其中的阿拉斯加地熱,能否順利開發的關鍵在於蘊涵地熱的岩層較深,需耗費較高的鑽掘費用,但業界仍於上世紀後葉在契納地區獲致突破而成功開發,從而帶動了能源業者對開發阿拉斯加地熱的興趣。阿拉斯加州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機構,並將境內斯柏火山(標高達3,374公尺,為一活火山,1992年8月曾經爆發)的地熱開發權出租予得標商從事發電,接著亦計畫再出租另一標高為1,260公尺的奧古斯丁火山地熱開採權。

        對於積極發展地熱,使其得以成為供應美國電力主要來源之一的目標,專家們提議應由州政府暨聯邦政府聯手以大力推行,撥付充裕的資金協助相關技術的提升,或由擁有地權的政府以較低廉之租金,出租地熱區之土地予發電事業,由其建造地上物及安裝機組,發出之電力再轉售予電力公司,俾共同攜手將地熱資源之應用推廣至商業規模層級。近些年來,由於若干州政府的配合施行,以致確亦獲有相當的成效,例如德克薩斯州業已完成該州首次開採地熱的土地租賃公開招標作業,該區域係瀕臨墨西哥灣一處面積廣達

11,000英畝的地熱區,為鼓勵業界踴躍競標起見,致標租價格僅為每英畝2美元,遠低於德州出租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區域,每英畝高達8,750美元的價位;另一位於美國西

        北部的愛達荷州的地熱發電計畫,則甫於去(2007)年10月順利完成,係由美國地熱公司得標,裝設20部機組試?發電,發出之電力則出售予愛德華電力公司轉銷,半年來每月平均發出電力的規模達到13,000瓩。

歐洲國家以冰島之運用地熱最具成效

        倘若以普遍性而論,歐洲地區乃是應用地熱發電最為普遍者,連科技昌明但對地熱發電原本不甚熱衷的德國,亦次第於其國內西南部、為德國極反對興建使用核能電廠之州--巴伐利亞州,建竣數座地熱發電廠。至於地處北海北端,境內擁有兩百多座密集活火山的冰島,更擁有龐大無比的天然地熱資源。冰島人甚早即已充分的利用地熱來鋪建管道,以將熱水輸送到各個使用場所,且繼義大利開啟的地熱發電後立即仿效辦理,今其地熱發電已高占全國約6%的比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已逾150,000瓩,即便是冰島最為發達的水力發電亦可歸因於蘊蓄有大量的地熱,使冰島的河川、瀑布在寒冬季節也不會結冰而可持續用於水力發電。

        位處歐洲海隅的冰島,國民生計之能富足寬裕,主要憑藉除了漁業之外,更運用豐沛的水力資源和地熱資源,來提昇國民生活的品質。冰島的地熱能源蘊藏量則猶遠勝於水力帶來之能量,倘能全皆善用,每年得發出800餘億度的電力,惟現之開發則只占其7~8%左右。冰島人曾有傾力開發水力和地熱能源,再藉由海底電纜輸送到英倫或歐洲大陸之構想,俾可賺得大量的售電營收。此外,因為遍布各地之火山和地熱所帶致的溫泉,同時也是冰島重要的旅遊資源,例如噴口處之直徑達兩公尺餘、約莫每隔6小時即噴發一次的吉塞爾大噴泉,便因場面壯觀而招徠不少遊客前往觀賞。

        冰島全國計可劃分為250個地熱區,尤以毗鄰亨吉爾(Hengil)火山的奈斯亞威里爾(Nesjavolium)地熱區,擁有的地熱能量最為巨大。奈斯亞威里爾地熱發電站,是由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於當地所建立、先經由地熱?生蒸汽再推動汽輪機,以發出電力的地熱發電站,現有三部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90,000瓩。該地熱發電站建成於上(廿)世紀的九O年代初期,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在此地鑽鑿有廿座的地熱井,深度分別從1,100公尺到2,000公尺,抽汲出來的地下水蒸汽,最高溫度可達攝氏380度,熱汽的?出能力為每秒1,100升。發電站的功能尚包含有採集熱水和溫水,並得藉由熱水運輸管道,將幾近攝氏80度的熱水輸送到35公里開外的市區。冰島人並極善於利用地熱資源,諸如從事溫室蔬菜花草之種植、設立可全天候使用的溫水游泳池,以及於人行道和停車場地面下方鋪設熱水管俾融化積雪…等。

        地熱資源是無污染、費用遠較消耗石化油料低廉,又可保護生態環境的寶貴能源,冰島在善用地熱之科技領域上,具有甚為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近年來便曾將這方面的技術輸出至亦擁有充足地熱能源的中國大陸去。另之東歐國家--土耳其亦與德國簽訂有「地熱共同計畫」,在德國技術指導、資金挹注的協助下,已於大城--依茲麥(Izmir)近郊建成一座容量為35,000瓩的地熱發電廠,係一座少數的極大型地熱發電廠。

台灣宜蘭縣大同鄉的地熱開發曾名噪一時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擁有頗多的地熱區,惟卻屢因蒸汽含量太少或蒸汽酸性太高,容易腐蝕、阻塞管路,而致大都無法用以發電,僅能轉作遊憩休閒用途的溫泉使用。1970年代,中油公司探勘部門曾在宜蘭縣大同鄉與三星鄉交界處的清水地區鑽鑿,發現當地蓄集有豐沛的地熱(註二) ,係一項十分珍貴的資源,且當時適值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發生未久,故舉國聞之備感振奮。嗣後,再經我國工研究院能資所進行的探勘,評估得於清水地區開發的地熱發電容量,近約為600,000瓩,係台灣最具潛力且得以推行地熱發電量的良址。台電公司、中油公司、工研院和擁有土地權的宜蘭縣政府等,乃共 同合作開發該處號稱全台之首的清水地熱。中油公司先自民國65年起陸續鑽探七口井深達1,500~2,500公尺之地熱井,並由國科會贊助於此地建造國內第一座容量為3,000瓩的地熱發電試驗廠,且於民國70年時順利建成。

        但在電廠建竣啟用之際,發電容量卻和初時理想有段落差,僅及預定目標的三分之一、即1,000瓩,蓋當時試驗區內每小時固然可生產350公噸熱水,不過卻只約莫50公噸可以轉變成蒸汽以供發電。雖然此一成果可為台灣的地熱發電,奠植創新的里程碑,但只有1,000瓩之發電容量,僅及早先評估的1/600,礙於不具經濟效益,且迄民國78年6月,地熱井產出的熱水總量已大幅降至每小時105公噸,其中可轉變成蒸汽者更下降至近約26公噸,且發電容量僅能維持於500瓩左右,以致一直無法進入商業運轉,發電容量還呈倒退的狀態。自開始運轉起,清水地熱發電廠即呈明顯的虧損且還逐年擴大赤字,只好於民國82年忍痛關閉了清水地熱井和該座電廠。但在推動開發、建造電廠的過程中,幸則建立並留存有相關的技術,得供日後之用。

        經過專家們會同探究清水地熱井之熱水暨水蒸汽大幅減少的原因,實乃並非水源枯竭,而是地底深處的熱水溶有大量二氧化碳,且當熱水上升至井口時因為壓力驟降,熱水中的二氧化碳遂大量逸出,與地質內的礦物形成碳酸鹽類,在井口、井壁、或岩層裂隙內產生以碳酸鈣為主的沉澱物,肇致熱水及水蒸汽的通路被阻塞,從而降低蒸汽產量,連帶使得發電量跟著降低,並因彼時的技術難以排除碳酸鈣的生成和堵塞,故只得忍痛停止運作。畢竟以非燃料性能源或再生能源來發電的方式,在初期階段仍有極多的瓶頸尚待克服,故只能小比例的取代傳統發電方法,但基於善用自有能源的立場,大同鄉的清水地熱發電情形,或許日後在科技愈為發達、技術上已趨於成熟之時,得再重新應用。

        依據行政院院會所通過並移請立法院審議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草案(註三),再生能源包括地熱、風能、水力、太陽熱能、太陽光能以及生質與廢棄物能(沼氣、生質汽柴油等)。而為求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行政院曾於民國91年核定經濟部提報之「再生能源發展方案」,係自當年起至2020年為止,分短中長期三階段投入總成本2,667億元的鉅額經費,以開發再生能源。短期(至2004年)投入設置成本為206億元;中期(至2010年)累計總投入設置成本為667億;長期(至2020年)累計總投入設置成本為2,667億元。其中發電系統累計設置成本為2,110億元,累計發電量為153億度。再者,地熱發電係被列為再生能源發展方案之一,按經濟部於92年9月公布的「地熱發電示範系統探勘補助要點」,係冀盼藉由補助地熱資源探勘及多目標利用之規劃,建立起國內地熱發電示範系統,以促進地熱能源的有效利用。

        為落實推展地熱發電,經濟部乃重新與工研院能資所、宜蘭縣政府合作,共同推動「清水地熱發電計畫」,作為我國發展地熱發電之示範計畫,並將結合區內可資利用的多項目標及相關周邊產業,推展整體性之觀光遊憩。另按經濟部96年度施政計畫之一的「推動地熱發電及多目標利用」(計畫類別屬科技發展),實施內容計列如下:

        ■

協助地方政府以BOT 方式,推動地熱發電及多目標利用。

        ■

辦理宜蘭清水地熱區復生與利用技術研究。

        ■

地熱潛能區補充探勘,以釐清資源蘊藏並提供地方政府參考。

        清水地熱發電計畫乃就宜蘭縣清水地熱區,擬訂建造

(或重建)發電、溫泉設施,以及訂定投資、興建、營運之計畫,詳如著手修復清水地熱礦區內之現存熱汽(水)井並另探鑽新的熱汽(水)井,俾擴大該地區之蒸汽發電規模,目標為於第一階段完成5,000瓩的地熱電廠;第二階段為上述電廠開始運轉並可善加利用熱尾水;第三階段預計將地熱電廠容量擴充為45,000瓩的規模,成為國內第一座從事商業性運轉供電的地熱溫水發電廠,兼可運用熱尾水以加熱溫水游泳池之需用水,屆時其發電能量將可供應全宜蘭縣1/10的電力,效益當可甚為卓著,國人莫不樂見其成。

結語

        屬自產能源之一的地熱發電,可以全天候工作,不間斷地提供電力,較諸同屬再生能源的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地熱具有優越的穩定性,而且對環境的影響破壞亦屬微小,頗具開發利用之前景。惟開發地熱,自不能免於降低其發電成本,並因為目前高溫地熱井之發電,所占的比例尚屬偏多,是以允宜藉由發電技術以提高地熱的發電效率以及中、低溫地熱區的可發電性,進而促使甚具發電潛力的地熱在石化能源價格飆漲,溫室效應之危害逐年增長,節能減碳呼聲震天價響之現況下,成為可廣可大、可長可久的替代能源。政府部門則宜透過租稅獎勵、規範再生能源 (或衍生性能源產品)的收購費率等制度化機制,以及簡化建造電廠和購置設施…諸程序,協助業者樂於投入開發,造就出包含地熱在內的各種再生能源得以永續經營的環境。

        註一:異丁烷為正丁烷之同分異構物,又稱二甲基丙烷,係常用之熱交換介質和冷凍劑,其製冷劑編號為R600a ,因昔之另一常用造冷劑-Freon會破壞地球的臭氧層,故現今幾皆改由異丁烷取代之。

        註二:長久以來,清水地區由於地熱的緣故遂產生泉質微黃、泉水溫度最高可達攝氏95度的地熱泉,而成為著名的景點區。常有遊客在青山綠水、溪岩錯落和因為地熱所形成的嬝嬝白霧之間休憩戲耍,極為愉悅愜意,然則莫要靠近會噴出高溫水汽的地熱泉孔。

        註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草案,計列17條,旨在鼓勵發展、使用再生能源。條文中明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置容量達一定規模以上之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得準用「電業法」相關規定,取得工程所需用地等,並具體規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者及一定規模以上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之相關義務。此外,並針對利用再生能源之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排除現有「電業法」第97條之限制,以利整體推廣及管理作業。

 

 

[勞工藝文]因應石化能源短缺,各國將大力發展地熱…地球蘊藏的熱量和地熱的應用/陳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