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勞工藝文

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

[勞工藝文]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

[勞工藝文]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

▲夜幕下的燈海透著嘉年華的氣息。

[勞工藝文]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

[勞工藝文]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

▲透著童趣的紙紮燈。 ▲大型燈透著磅薄的氣勢。
        我國古代以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稱為三元日,正月十五為上元,上元的燈火、飲宴幾乎是歡樂達旦,晚上是這節日的高潮,因而便直稱為元夜、元宵。

掛燈祝添丁         上元的燈,除了供娛樂觀賞之外,並寓有祝添丁之意,凡是去年生小孩的人家,新正要備花燈掛在宗祠、社廟裡,女兒出嫁,母親也要在上元送花燈去婿家,討個吉兆。所以元宵的燈光,不只是通都大邑燭照如晝,便是很小的村落,入夜也到處繁燈點點。通常在11日便已上燈,14和15兩日謂之正燈,尤以15日為最盛,16或17才收燈休息。花燈與燈市         我國製燈工藝,因這一佳節起源很早,非常發達,歷代製燈都精奇百出。紮製人物,多採歷史上傳說的故事,如西施浣紗、劉海戲蟾、嫦娥奔月…等。也有紮製成各種花果的花果燈,和各種飛禽走獸的動物燈,都栩栩如生。疊燈為山形,叫做燈山,其間點綴以亭臺、樓閣、畫舫…等,人物、動物、車輛竟能浮搖上下,更是令人驚奇不置。寺廟則紮燈塔,有高至11層者,亦有就在塔內懸燈,遠處都可以望見。沿江沿海的地方,在元宵放水燈,點點燈光,浮遊水面上。北方極寒冷的地方如熱河等地,則有所謂冰燈,是用木架澆水結冰,掛于簷前,中燃以燭,特別新穎有致。         供家庭懸掛和小孩手提的燈,多由家庭自已糊製,其中固然也不乏閨閣中精心的製品,但是特別精巧的花燈,大都向燈市購買。在元宵前數日,糊燈為業的人就開始在街上陳列賣燈,燈市上人如潮湧,選購花燈。並有珠玉寶器,以及日用物品,也趁機同時陳列出售,燈市遂成為新年一個熱鬧的市集。煙火.鑼鼓         在燈光照耀下,燃放煙火,宋人蘇味道有詩比喻為「火樹銀花」。煙火係一種紙紮品,內以火硝並雜其他藥物製成,點著以後,會在天空中幻成各種顏色及景象。煙火射入空中而且有響聲的,叫做響炮;射得很高的,叫沖天箭;高而帶炮連聲的,叫做三級浪:不響不起而繞地旋轉的,叫做地老鼠,更有滴滴金、一點油…等名稱,不勝枚舉。也有能幻化出「天下太平」…等字樣的,光芒奪目。         增加元宵熱鬧的還有鑼鼓,小孩子們在元宵前,便開始三五成群,各執鑼鼓、鐃、鈸…等,且行且擊,謂為「鬧元宵」,也有說是「擊鼓催燈」,呈現一派昇平景象。逛燈、燈謎         元宵男女乘此燈紅月白,多出門觀燈,並到親戚朋友處探望暢敘,街頭巷尾,遊人如穿梭往來。從過年起一直為著新年忙碌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大多上街逛燈。         在寺廟裡掛燈供人欣賞,更有些才思飽學之士,便巧作燈謎,懸掛出來任人去猜,稱之射文虎或打燈謎,中者可以得到果品、食物、文具之類的贈品,好的燈謎,非常曲折有致,頗能助長人的文思,是一種很高雅的遊戲,猜中一個巧妙的謎,博得一片采聲,出謎的人和猜謎的人同感有無限的愉快。照田財.元宵圓         農民用火把在田間往來照耀,多行之于鄉村,稱之為照田財,這一種風俗,盛行于江南各地。火把用禿帚、老麻桿、竹枝、茂桿…等縛成,一丈多長,點燃起來,用意往驅除田地上一切害蟲,使收成豐盛,黑暗田野,大放光明。傳說由火色上可以卜水旱,火色紅,表示旱,火色白,雨水多。宋范石湖有詩說:「…長竿燃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農家今天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就是描寫照田財的情形。        為祝新歲運道好,上元家家要吃元宵圓,元宵圓通常直稱為「元宵」,它含有團圓之意,並且因為它的製法,是用糯米粉滾成,內用核桃、白糖或豆沙等做餡,愈滾愈大,用以象徵財富、事業、官運也都愈來愈大。唐宋上元燈火         讓我們來談談唐宋上元燈火,它簡直是我們所想像不到的繁盛。京都大邑的花燈式樣繁多,布景尤為奇麗宏大。唐代開元遺事說:明皇在東都結燈樓二十間,高達一百五十丈;天寶遺事說:韓國夫人造百枝燈,高八十丈,數十里外可見,唐時的尺寸和現制相同,如此看來,其高度實在驚人。布景不但是逼真,而且可以活動上下旋轉。王珪有詩云.,「雙鳳雲中扶輦下,六鰲海上駕山來」,又向子湮詩:「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隱晴空,玉皇高扶雲霄上,人物嬉遊陸海中」,都是紀實的描寫。宋代上元燈火.不下于唐代,王安石詠元宵有云:「別開閶闔壺天外,特起蓬萊陸海中」,程漢之金陵元夕云:「三山火照瓊花發,人在南天白玉宮」;可見唐宋上元燈火是一樣的熱鬧,令人驚奇。鷓鴣天.生查子         據宣和遺事所載,徽宗在上元張燈,讓小民百姓一起來觀賞,每人賜飲一杯,在鬧紛之中,衛土發見一女子把賜飲的金杯藏入袖中,衛士便把她押至徽宗面前,她便很機伶的誦出一闋鶴鵲天的詞: 「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 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 才思敏捷,話又說得入情入理,徽宗大喜,就把金杯賜給她,並且派衛士送她回去。另一則是朱淑真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 這一首詞則道出民間士女如何趁此良宵歡聚,惟一年之隔,風光依舊,伊人不見,在眾人歡樂之申,便益發顯得其哀思之深了。         這兩首詞流傳下來,讓我們想見當時那金吾不禁,萬人空巷的盛況,把它錄出來,聊供上元節下應景的談資。

[勞工藝文]火樹銀花的元宵/葉盈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