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渡中秋話月亮/陳韻如勞工藝文

渡中秋話月亮/陳韻如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遊子飄泊異鄉所感發的一句真心話。每到農曆的8月15日中秋節,各地的遊子都儘可能趕回家,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吃月餅、賞月、聊天,以渡過這月圓人圓,且充滿詩情畫意的中秋夜。         月亮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美」的化身,人們想像高懸在中的明月,是個詩情畫意的仙境,仙境中有廣寒宮,而在那裡住有奔月的嫦娥,有搗不死靈藥的玉兔;更有一位一直在砍桂樹的吳剛等種種傳說。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對月亮都有著無從解釋的偏愛,情人們對著月亮山盟海誓,他們心目中都願他們的愛情如月亮般的皎潔、圓滿;詩人們在寂寞時,竟會將月亮當成知己,湧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妙想。         月亮在每個月的「望」時,都是一樣的圓大明亮,但到了秋天時節,地表的氣流比較穩定,因此減少了人們對天空觀測的障礙,所以在中秋節時,月兒在人們的眼中,自然顯得格外的圓、大、亮了。         月球平均距地球38萬4千公里,是太空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也因此古代的人,每當抬頭看見如此「大」的一個星球,懸掛在天空時,自然而然的就將許多神話與月亮連在一起了。         在古老的神話中,月亮常被認為具有不死和再生的神聖性,是女性、農耕、生命的象徵,國人所最熟悉的月亮神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這故事在神話意義上隱喻靈藥、不死、變形、再生等意義。嫦娥奔月的故事         李商隱詩中云:「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是自古以來流傳的神話。這個神話的意境十分奇妙-后羿的妻子嫦娥,因為把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靈藥私自偷來吃了,因此飛昇成仙,永遠居住在月亮上,成了月中之神。在千百年來所流傳的神話故事中,月亮上有一座廣寒宮,便是月神嫦娥的居住之所。陪伴嫦娥的是一隻神兔,經常執杵搗臼,為嫦娥的製藥工作服務。         姑不論月裡的嫦娥是否有詩人筆下的凡心,我們若進一步探究文獻資料的記載,即可發現,便是像「嫦娥奔月」這樣富有神奇趣味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有存在的依據哩!         嫦娥奔月的故事,源出於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又後漢張衡所撰的「靈憲」篇亦說:「姮娥奔月,是為蟾蜍。」「姮娥」,是「嫦娥」的古稱。漢文帝名劉恒,「恒」字是當時的避諱字。「姮」字音恒,亦在敬避之列。因此之故,到了漢文帝以後,「姮娥」就變成了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設意雖奇,到後來有許多人對於這故事的內容發生懷疑,因為嫦娥的丈夫后羿,根據傳說,是一個具有神力的武士,當時天上共有十個太陽,炙照大地,生靈塗炭,后羿以神弓射日,墜其九而存其一,對於地球人類的造福極大,大概是因為他有此極大功德,所以西王母才肯送他不死之靈藥。         但是他的妻子嫦娥雖然因偷服靈藥而得不死飛昇,以后羿射日之能,又何難將嫦娥所棲止的月亮一箭射落呢?由於他不曾射月以為報復,因此有人懷疑,嫦娥奔月之說,或許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回事。因為嫦娥知道后羿有神射之力,月亮距地不遠,根本不是一個安全避難之所,嫦娥就沒有理由躲到月亮上去。由於這一緣故,後世的詩人,也大有對這故事譏嘲諷刺而懷疑不信的。如明人藺廷瑞所作詩說:「竊藥私奔計已窮,槀砧應恨洞房空。當時射日弓猶在,何事無能近月中。」 又明人瞿佑亦有詩云:「一丸靈藥少人知,竊去應無再得期。后羿能殘喘九日,那知月裡卻容私。」         這兩個人都對嫦娥奔月之說表示懷疑,明人王世貞亦有「不信雕弧摧九日,卻留明月隱嫦娥」之句。可見不但后羿射日的故事太富於神話色彩,即是嫦娥奔月之說,也缺乏可以存在的基礎。時至今日,太空人早以數度登陸月球,嫦娥仙子與廣寒宮之類的神話,都已失卻其副麗的色彩了!秋月詩話         中國人深愛月亮陰柔之美,在各時代的文學作品裡,幾乎都印有月兒的痕影,無論她是圓是缺,總蘊藏無限詩情畫意。         古人詠秋月之詩特多,唐人戎昱詩云:「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淨寂寥,近來數夜飛霜重,只畏婆娑樹葉凋。」         從來詩人大都善感,如蘇軾詠中秋月詩云:「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也是有感而作。在今日有許多人暫居海外或客居異地,有鄉歸未得,且時局擾攘,明月明年何處看,確有同感。         唐僧樓白之秋夜月詩云:「尋常三五夜,豈是不嬋娟,及至中秋半,還勝別夜圓,清光凝有露,皓色爽無煙,自古人皆望,年來復一年。」出家人六根清淨,四大皆空,胸懷自有不同,故詩意也覺清涼可喜。         唐王建詩有云:「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這也是有感而作的詩。         杜甫的月夜詩云:「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這種情景在今日不知有多少人家有此情形,所以昔人傳有「八月十五中秋夜,幾家歡樂幾家愁」之句,蓋因各人環境不同,故中秋望月,雖同慶佳節,而各人之觀感也不同了。         中秋夜有時會雲霾蓋天,甚至下雨,月兒不出來了,不免大煞風景,所以古人所謂「雲罩中秋月,雨洒上元燈」,同是令人掃興的。所謂:「悶悶中秋雲罩月,曉曉元夜雨淋燈,誰知籬豆花開日,養稻正需水滿塍。」這正表示了人們渴望中秋月的心情。         由於各人處境不同,故對中秋月之觀賞,為喜為愁,當也有分別。陸龜蒙中秋待月詩云:「轉缺冰輪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最愛笙歌聞北里,漸看星淡失南箕,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又唐許渾玩月詩云:「待月東林月正圓,廣庭無樹復無煙,初更雲淨出滄海,半夜露寒當碧天,輪影漸移金殿外,鏡光猶挂玉樓前,莫辭達曙殷勤望,一墮西巖又隔年。」         明人張紳也有玩月詩云:「銀波千頃照神洲,此夕人間別是秋,地與樓台相上下,天隨星斗共浮沉,一塵不向空中住,萬象都於物外求,醉吸清華遊碧落,更從何處覓瀛洲。」         清人穆馨玩月詩云:「良夜清於水,偏宜皓月臨,素華飄爛漫,秋意靜蕭森,銀漢依稀映,珠躔杳靄尋,一輪方皎皎,萬籟正沉沉,斛轉金莖影,平鋪桂樹陰,風篁淒遠韻,蓮漏咽疏音,…恰如懸寒鏡,應愜至人心。」         「漁洋詩話」有云:「宋牧伸犖於淮北旅舍,見一絕句云:橫笛何人夜倚樓,小庭月色近中秋,涼風吹墮雙梧影,滿地碧雲如水流。」也是很具情趣的詩。有關月的習俗         至於民間在中秋節除祭月賞月外,古時還有待月、浣月、踏月、張燈、供月、拜月、對月、追月等雅舉,茲分述於如下,以助發思古之幽情。         拜月-昔日婦女每於中秋之夕大設香案,虔誠拜月求賜福祇。有一闕「小桃紅」詞:「夜深香靄散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凭。剔團欒明月如圓鏡,又不見輕雲薄霧,都至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切明。」是多美的情境!         張燈-中秋之夜,月光燈光交相輝映,可以增加無限的興趣,因此,我國各地,普遍盛行。江西新城,自8 月11日起,開始張掛通草燈,用鼓樂迎於市,直到17日為止。 福建龍巖,中秋有賞月會,各鄉迎土神,紮人像燈,列對遊行。廣東省張燈的風氣更盛,各家在中秋節前十天,即用竹桿紮燈,各種果品鳥獸、魚蟲形式,高豎屋簷或露合,名為「豎中秋」,因此一到晚上,滿城燈火,熱鬧異常,盛況空前。 待月-西廂記云:「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想見風光,何等旑逆旎,男士吟詠:「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魂,不見月中人。」小姐依韻酬和:「蘭閨深寂寞,無計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真是待月寄情,春光無限好。         玩月-據天寶遺事:「中秋夜,玄宗禁中值宿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又歐陽詹玩月詩序云:「玩月古俗也,謝賦鮑詩:眺之堂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 又云:「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大寒,夏則蒸雲大熱;雲蔽月,霜侵天,蔽與侵,俱害乎玩。秋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後,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兔圓;沉埃蓋不流,大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華上浮,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從這序文中,就可看到古人對中秋月夜景色的傾倒。         浣月-浣亦作澣,滌洗也。於中秋月圓之夜,在清輝映照之下,洗滌污物,寓有拔除邪惡之意。五代畫家曾繪有「洗月圖」,流傳後世。 踏月-昔日婦女,除於中玩月賞月之外,興猶未盡,復結伴盛裝出遊,或隨喜尼庵,或婆娑月下,湖北俗名「踏月」,河南俗曰「走月」,江蘇又稱「走月亮」,意在不虛度此一良宵。         供月-江南稱之為「齋月亮」。供品皆為佳餚時果,如雞、藕、菱、茨菇、芋頭、月餅等,並燃香斗。至中宵,焚斗撤供,將供品分與家人兒童,皆大歡喜。 對月-一家團坐,把盞對月,何等快慰!如月下獨酌,「對影成三人」,則未免寂寞。杜甫對月詩:「秋月仍圓夜,江邨獨老身。」不覺悽然而有老大之感! 追月-月不待人,一年一度之秋月去矣,留之不得,唯有相隨追逐,月走我也走,願與月為偶,猶如夸父之追日。張若虛的「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說盡了追月而斜月沉沉不勝寂寞之感。         明人彭葆初有一短簡,邀友人看花賞月,明月既不待人,不如乘花好月圓,及時欣賞:「有月無花,有花無月,想天上人間,佳會良難也。昔月因花而生,花因月而呈媚,兩相酬答,能不繾綣。今昔月盈花足,容何己已。雖無嘉旨,而有良朋,花月亦嘆我冷寂也。倘有乘花月,花月不能待人,如此良夜何。」         總之,古人以「秋月」和「春花」並稱,認為在一年之中,只有秋夜裡的一輪皓月,和春日爛漫的繁花,是最值得賞玩的事物,所以「秋月春花」一詞,是古人勸人珍惜韶光,及時行樂的話。事實上,愛月的中國人,不僅僅愛分外明亮的中秋月,我們實在是無時不愛月。元人有一首「塞鴻秋」曲,歌詞說:「到春來梨花院落溶溶月,到夏來舞低楊柳樓心月,到秋來金鈴犬吠梧桐月,到冬來清香暗度梅梢月。好也麼月,總不如俺尋常一樣窗前月。」這正唱出我們覺得明月無時不可愛的心情。

[勞工藝文]渡中秋話月亮/陳韻如